臨川郡

臨川郡,中國古代的,在今江西省撫州市一帶。

历代变更
設置 三國吳
使用状况 江西省撫州市
三國臨川郡(吳)
西晉臨川郡
東晉/十六國臨川郡
南北朝臨川郡(宋)
臨川郡(齊)
臨川郡(梁)
臨川郡(陳)
隋朝撫州→臨川郡(607年)
改稱為撫州(621年)
唐朝撫州→臨川郡(742年)
改稱為撫州(758年)

建置沿革

六朝

三國孫吳太平二年(257年)分豫章東部建臨川郡。屬揚州。郡治南城縣(今江西省南城縣東南)[1],領有10縣:

  • 南城縣(治今江西省南城縣東南)
  • 臨汝縣(治今江西省撫州市西南)
  • 東興縣(治今江西省黎川縣東北),257年左右置縣[2]
  • 南豐縣(治今江西省廣昌縣東),257年置縣[3][4][5]
  • 宜黃縣(治今江西省宜黃縣東),257年置縣[6][7]
  • 新建縣(治今江西省樂安縣北),257年置縣[8][9]
  • 安浦縣(治今江西省樂安縣西南),257年置縣[10][11]
  • 西平縣(治今江西省撫州市南),257年置縣[12][13]
  • 西城縣(治今江西省崇仁縣南),257年置縣[14]
  • 永城縣(治今江西省黎川縣北),257年左右置縣[15]

西晉減吳後相沿,郡治改為臨汝縣,並改西平縣為西豐縣,西城縣為西寧縣

南朝末年,以今崇仁、丰城、永丰、新淦等县增置巴山郡东晋之后属江州陈武帝时,与巴山郡同属高州

隋唐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滅陳,廢臨川郡,其地屬撫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撫州为臨川郡。臨川郡領四縣:臨川、南城、崇仁、邵武。[16]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平林士弘,改臨川郡为撫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撫州為臨川郡。臨川郡領四縣:臨川、南城、崇仁、南豐。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臨川郡為撫州。[17]

人口

  •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臨川郡有8500戶。[18]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臨川郡有8983戶,64805口。[19]
  •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臨川郡有10900戶。[16]
  •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臨川郡有30605戶,176394口。[17]

行政長官

臨川太守(257年—384年)

  • 蔡機,彭城人,吳孫皓時在任。[20]
  • 謝摛,晉愍帝建興三年(315年)二月戰死。[21][22]
  • 袁瑰,字山甫,陳郡陽夏人,晉明帝太宁二年(324年)離任。[23]
  • 庾懌,字叔預,潁川鄢陵人,晉成帝咸和四年(329年)出任。[24]
  • 庾條,字幼序,潁川鄢陵人,晉穆帝永和四年(348年)在任。[24]
  • 周閔,字子騫,汝南安城人,東晉時在任。[25]

臨川內史(384年—559年)

  • 司馬純之,高密王,河內溫人,東晉後期在任。[26]
  • 荀伯子,潁川潁陰人,晉末在任。[27]
  • 何尚之,字彥德,廬江灊人,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出任。[28]
  • 謝靈運,陳郡陽夏人,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免官。[29]
  • 阮長之,字茂景,陳留尉氏人,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除,辭不就。[30]
  • 庾炳之,字仲文,潁川鄢陵人,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離任。[31]
  • 謝惠宣,陳郡陽夏人,宋文帝元嘉中在任。[31]
  • 劉懷之,沛郡蕭人,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伏誅。[32]
  • 羊璿之,字曜璠,泰山南城人,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伏誅。[29]
  • 張淹,吳郡吳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伏誅。[33]
  • 王諶,字仲和,東海郯人,宋明帝時在任。[34]
  • 申謙,魏郡魏人,宋明帝時在任。[35]
  • 謝朏,字敬沖,陳郡陽夏人,宋後廢帝元徽中在任。[36]
  • 王玄邈,字彥遠,下邳人,齊武帝永明中在任。[37]
  • 何昌宇,字儼望,廬江灊人,齊武帝永明中在任。[38]
  • 顧憲之,字士思,吳郡吳人,齊明帝建武中除,未就任。[39]
  • 王觀,琅邪臨沂人,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在任。[40]
  • 到洽,字茂沿,彭城武原人,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年)到十四年(515年)在任。[41]
  • 陸杲,字明霞,吳郡吳人,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年)到五年(524年)在任。[42]
  • 殷鈞,字季和,陳郡長平人,梁武帝中期在任。[41]
  • 蕭子顯,字景陽,蘭陵人,梁武帝大通中在任。[43]
  • 蕭子雲,字景喬,蘭陵人,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年)出任。[43]
  • 王景休,太原晉陽人,梁武帝時在任。[44]
  • 陳昕,字君章,義興國山人,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離任。[45]
  • 蕭毅,始興蕃王,蘭陵人,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以郡讓周續。[46]
  • 周續,臨川南城人,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自領。[46]
  • 蕭泰,字世怡,蘭陵人,梁元帝承聖二年(553年)除,未之郡。[47]
  • 周迪,臨川南城人,梁敬帝紹泰二年(556年)到太平二年(557年)在任。[46]

臨川太守(559年—589年)

  • 周敷,字仲遠,臨川人,陳文帝天嘉四年(563年)解領。[48][49]
  • 駱牙,一名文牙,字旗門,吳興臨安人,陳文帝天嘉四年(563年)出任。[46][48]
  • 華皎,晉陵暨陽人,陳文帝天嘉六年(565年)除,未拜。[50]
  • 周彖,臨川人,陳朝時在任。[49]
  • 孟保同,字德會,平昌人,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年)到三年(589年)在任。[51]

臨川郡太守(742年—758年)

國主

東晉臨川國(384年—420年)

臨川國(384年—420年)[54][55]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臨川郡王獻王司馬郁384年追封晉簡文帝子
2臨川郡王司馬寶司馬晞曾孫
宋受禪,降封西豐縣開國侯

南朝宋臨川國(420年—479年)

臨川國(420年—479年)丨食邑50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臨川郡王烈武王劉道規420年追封宋孝帝第三子
2臨川郡王康王劉義慶420年—444年劉道規兄子
3臨川郡王哀王劉燁?—453年劉義慶子
4臨川郡王劉綽?—479年劉燁子
齊受禪,國除

南朝齊臨川國(479年—502年)

臨川國(479年—502年)丨食邑20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臨川郡王獻王蕭映479年—489年齊高帝第三子
2臨川郡王蕭子晉?—502年蕭映長子
梁受禪,國除

南朝梁臨川國(502年—550年)

臨川國(502年—550年)|食邑20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臨川郡王靖惠王蕭宏502年—526年梁文帝第六子
臨川世子哀世子蕭正仁蕭宏長子
2臨川嗣王蕭正義蕭宏子
3臨川蕃王蕭正義子

南朝梁臨川國(550年—557年)

臨川國(550年—557年)|食邑20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臨川郡王蕭大款550年—557年梁簡文帝第三子
陳受禪,國除

南朝陳臨川國(557年—559年)

臨川國(557年—559年)丨食邑2000戶
代數封爵姓名在位時間備註
1臨川郡王陳蒨557年—559年陳道譚長子
即皇帝位,國除

參見

註釋及徵引文獻

  1. 按:吳以豫章東部為臨川郡,郡治當為東部都尉治,《洪志》(洪亮吉《補三國志疆域志補注》)引《記纂淵海》治南城,《吳表》(吳增僅《三國郡縣表附考證》)從之,《圖集》(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亦治南城,今暫從之,待考。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第136頁。
  2. 東興侯相,吳立。(陳健梅謂析自南城) 《宋書 卷三十六 州郡志二 臨川內史》
  3. 南豐令,吳立。 《宋書 卷三十六 州郡志二 臨川內史》
  4. 本漢南城縣之地,吳少帝以為南豐縣。 《元和郡縣圖志 卷二十八 江南道四.撫州》
  5. 吳太平二年置。 《太平寰宇記 卷一一零 撫州南豐縣》
  6. 宜黃侯相,吳立。 《宋書 卷三十六 州郡志二 臨川內史》
  7. 《臨川志》:本後漢臨汝縣地,吳孫亮太平二年分置宜黃縣,屬臨川郡。 《輿地紀勝 卷二十九 撫州宜黃縣》
  8. 新建侯相,吳立。 《宋書 卷三十六 州郡志二 臨川內史》
  9. 本漢臨汝縣之地,吳少帝太平二年分臨汝為新建縣,屬臨川郡。 《元和郡縣圖志 卷二十八 江南道四.撫州崇仁縣》
  10. 安浦男相,吳立曰西平。 《宋書 卷三十六 州郡志二 臨川內史》
  11. 吳太平二年置,以安浦村為名。 《太平寰宇記 卷一一零 撫州崇仁縣》
  12. 西豐侯相,吳立曰西平。 《宋書 卷三十六 州郡志二 臨川內史》
  13. 吳太平二年,以臨汝縣為臨川郡,於郡南更置西平縣。 《太平寰宇記 卷一一零 撫州臨川縣》
  14. 吳立曰西城,晉改西寧;廢西平縣,吳太平二年置,以寧水為名。 《太平寰宇記 卷一一零 撫州崇仁縣》
  15. 永城男相,吳立。 《宋書 卷三十六 州郡志二 臨川內史》
  16.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17. 《舊唐書 卷四十 志第二十》
  18.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19. 《宋書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20. 《三國志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裴註引《吳錄》
  21. 《晉書 卷五 帝紀第五》
  22. 《宋書 卷十九 志第九》
  23. 《晉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24. 《晉書 卷七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25. 《晉書 卷六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26. 《晉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27. 《宋書 卷六十 列傳第二十》
  28. 《宋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29. 《宋書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30. 《宋書 卷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31. 《宋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三》
  32. 《宋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33. 《宋書 卷五十九 列傳第十九》
  34. 《南齊書 卷三十四 列傳第十五》
  35. 《宋書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36. 《梁書 卷十五 列傳第九》
  37. 《南齊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38. 《南齊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二十四》
  39. 《梁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六》
  40. 《梁書 卷二十 列傳第十四》
  41. 《梁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二十一》
  42. 《梁書 卷二十六 列傳第二十》
  43. 《梁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九》
  44. 《周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四十》
  45. 《梁書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
  46. 《陳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九》
  47. 《周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四》
  48. 《陳書 卷三 本紀第三》
  49. 《陳書 卷十三 列傳第七》
  50. 《陳書 卷二十 列傳第十四》
  51. 《前梁開府漳川郡太守山陰縣開國侯孟府君墓誌》
  52. 《唐故太中大夫守新定郡太守張公墓志銘並序》
  53. 《唐刺史考全编》
  54. 《晉書 卷九 帝紀第九》
  55. 《晉書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