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臺地
臺南臺地為臺南市的一橢圓形台地,南北長約12公里,東西長約4公里,其北界為鹽水溪,南臨二仁溪,自永康鹽行附近逐漸隆起,於仁德虎山附近下降,中部海拔高度大致25至30公尺,其地勢為東陡西緩,東側為陡崖與大灣低地相接,西側為緩坡降低至安平平原,中部至主稜西側有數座小丘與溪流流經,坡度小地勢較平坦。其位於嘉南平原南緣、大臺南市西南隅(舊市區東部),涵蓋的行政區包括臺南市永康區、仁德區、東區、中西區、南區、北區。
介紹
水文
臺南臺地為許多溪流的發源地,且臺地地下水水量豐沛,常於較低處流出泉水或形成湧泉。發源於臺地東側坑谷中之泉水流向大灣,匯入鯽魚潭,鯽魚潭消失後,泉水仍不斷流出形成鯽魚潭溪,即今三爺宮溪前身[3]。在永康復興里一帶的臺地主稜上,泉水於凹地湧出,形成天然湖泊,為今永康公園內蓮花池[4]。臺地中部的凹陷地帶多因湧泉形成水塘,部分水塘內水向外流出,沿低處流入海中,形成多條流向四面八方的溪流,如柴頭港溪[5](發源自東區東寧運動公園內水塘)、竹溪[6](發源自東區巴克禮公園內夢湖)、德慶溪(發源自大學里一帶)、福安坑溪(發源於小南門一帶)。除了夢湖部分保留,其餘多已加蓋,埋入地下。
相關歷史
文獻記載
臺灣歷史文獻上記載了當時位於臺地上可見之景觀或地名,分別為
- 鯽潭霽月:「鯽魚潭」又名「東湖」,位於現今大灣地區、臺地東側,範圍狹長廣大,因潭內多鯽魚而得名,周圍先民以漁撈、灌溉為主,因而出現「網寮」等地名。清領時期常在此祈雨,又有「龍潭」之稱,由於景色優美、特宜賞月,在清代臺灣八景中有「鯽潭霽月」之名。但潭水已不見,大灣低地即為原鯽魚潭淤積之潭底。
- 半月沉江:台地在市區內略呈半月形狀,府城因海岸平直的限制,非圓形,為半圓,故稱「半月城」,遠觀有如半璧滿月斜插入臺江內海,因謂之「半月沈江」。
參考資料
- =. . [2019-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3).
- . ctext.org. [2019-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3).
- . 163.26.173.1. [201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3).
- .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 [201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3).
- . it.dcps.tn.edu.tw. [2019-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1).
- . www.cdns.com.tw. [2019-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1).
- . zh.wikisource.org. [201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3).
- 孔憲法,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台南市的地理與生態特質》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存檔日期2009-04-16.
- 維基文庫,黃博文《南瀛探索/第二章/導言》
- 維基文庫,黃博文《南瀛探索/第二章/第一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維基文庫,黃博文《南瀛探索/第二章/第四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