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螺溪
東螺溪,依照每個時期與地區的不同稱呼,分別稱舊濁水溪[3]、北斗溪或麥嶼厝溪[4],是臺灣西部的一條河川,流域全境位於彰化縣,長約30餘公里[2],是濁水溪沖積扇分流之一,曾經兩度成為古濁水溪下游主流,後因西螺溪變為主流,故西螺溪改稱「濁水溪」,東螺溪則改稱「舊濁水溪」。
東螺溪 麥嶼厝溪、北斗溪 | |
---|---|
位於舊濁水溪岸的北斗河濱公園 | |
别名 | 舊濁水溪 |
流域 | |
流向 | 臺灣海峽 |
源頭 | |
- 位置 | 濁水溪北岸八堡圳與莿仔埤圳 |
河口 | 福寶 |
- 座標 | 24°03′10″N 120°24′10″E |
- 海拔 | 0 |
面積 | 18,608公頃[1] |
位置 | 彰化平原 |
本貌 | |
長度 | 30餘公里[2] |
歷史
濁水溪含沙量高易發生水災,於二水、林內附近後出了山區後,河道不固定,南北擺盪,經常氾濫,造成沿岸居民遷移[5][2]。
古濁水溪有三條分流。伊能嘉矩在《台灣文化志》記載濁水溪變遷的過程。大約明末清初時期,濁水溪有三大分流[6],由北往南分別為:
- 東螺溪:當時由北斗經二林,於現今福興鄉與芳苑鄉的界溪「漢寶溪」出海,就是今天的「舊濁水溪」[6]。
- 西螺溪:流經現今西螺鎮,由大城鄉台西村海湧厝庄、崁頭厝出海,即今天的「濁水溪」河道[6]。
- 虎尾溪:經斗六市,於海口厝庄台西村出海,即現今位於雲林縣境內的「舊虎尾溪」[6]。
至東螺溪,與西螺溪廣正等,而水深湍急過之。轅中牛懼溺臥而浮,番兒十餘,扶輪以濟,不溺者幾矣。 |
清代藍鼎元在所著中說:
於辛丑秋初,巡斗六門而北,將之半線,至溪岸,稍坐,令人馬皆少休。已而揚鞭疾馳,水半馬腹,車牛皆騰躍而過。亦奇景也!溪源出水沙連,合猫丹蠻蠻之濁流,為濁水溪。從牛相觸二山間流下,北分為東螺溪。又南匯阿拔泉之流,為西螺溪。阿拔泉溪發源阿里山。過竹腳寮山為阿拔泉渡。西入於虎尾四溪。牽合雜錯,而清濁分明。虎尾純濁,阿拔泉純清;惟東螺清濁不定,且沙土壅決,盈涸無常。吾友阮子章云:『去年虎尾寬,今年虎尾隘。去年東螺乾,今年東螺澮。』又云:『餘流附入阿拔泉,虎尾之名猶相沿。』 |
日治時期撰寫《台灣三字經》的王石鵬曾寫道:
虎尾溪,牛相觸,東西螺,分委曲。 |
上述文獻描寫出往昔東螺溪的水流急促、流路不穩定,清濁不定,變化無常的特性,以及東西螺溪分流的情形
清乾隆年間,以「舊濁水溪」為最大的分流,也就是當年的「主流」[6]。嘉慶年間,主流往北移動,「西螺溪」(今濁水溪)成為最大分流[6]。日治初期的1898年發生「戊戌大水災」,濁水溪支流與清水溪上游草嶺潭崩潰,原有河流改道,洪水匯流於舊濁水溪[2],濁水溪主流再度往北移動,東螺溪(舊濁水溪)變成主流。1904年出版的台灣堡圖即把現今的東螺溪稱為濁水溪,由二水流向西北,於鹿港和芳苑漢寶之間出海,與西螺溪同為當時濁水溪下游的主流,埤頭以上的網流非常發達;石埤以下發生分流,北支流由鹿港西側粘厝村北方入海,稱為「臺灣溝」,南支分流至王功北面漢寶入海,南北二河口相距8公里,而南支流為主,北支流為次[7]。
1911年濁水溪平原發生大洪水後,日人成立「濁水溪治水工事事務所」,分三期進行濁水溪整治工作[5]。從1911年開始,日本政府在二水鐵路橋上下游兩岸興建下水埔、新虎尾、林內等堤防,將原來巨幅擺盪的河道截堵成現在的濁水溪樣貌[8]。1912年(大正元年)12月,臺灣總督府開始進行鐵路橋兩側的濁水溪護岸堤防工程,隔年3月完工。同年7月,鐵橋北岸堤防便因洪水而潰決。1918年(大正七年),再度進行濁水溪護岸堤防工程,上起濁水(今名間鄉治),下至下海墘(今大城鄉台西村),2年後完工,堤防總長度達76公里。自此,舊濁水溪成為今溪州鄉、北斗鎮、埤頭鄉、溪湖鎮、二林鎮、芳苑鄉、福興鄉的排水渠道,於福興鄉麥嶼厝出海,故又稱「麥嶼厝溪」[9]。到了1926年,濁水溪下游主流明顯地幾乎都集中到今天的濁水溪(西螺溪)流路,其他分流明顯萎縮[6]。戰後至今,受到河川整治影響,濁水溪下游主流已完全集中於西螺溪流路,其他分流包括東螺溪皆明顯萎縮,變成一般溝渠的「排水」水路。
水文
目前東螺溪(舊濁水溪)發源於溪州鄉下水埔[1],水源為濁水溪北岸的八堡圳與莿仔埤圳之圳水[2]。主流域從溪州鄉經北斗鎮沿田尾鄉、埤頭鄉、二林鎮、溪湖鎮、埔鹽鄉等鄉鎮邊界流入福興鄉,最後與員林大排會合,注入臺灣海峽[2]。上游稱為「北斗濁水溪」[1],由東南向西北行,至北斗鎮西邊中寮附近,與另一支流北斗清水溪合流,於中游匯入田尾、溪湖、舊眉、泉成、挖子與石埤腳等排水支線[1],至下游石埤腳附近分為南北兩股,北股分流為麥嶼厝溪,其自分流點轉向北行,匯入埔鹽與阿力排水支線後出海;南股分流俗稱漢寶溪,向西北行,匯合西庄子排水支線經漢寶合作農場北端出海。全線自下水埔至麥嶼厝溪出海口,全長約33.7公里,集水面積18,608公頃[1]。
人文
「溪州」地名的由來,係由於該地為東螺溪與西螺溪之間的氾濫平原,所以稱之為「溪州」,即「溪上的沙洲」之意[10]。
異溪同名
清代文獻中所指的東螺溪,與今日河道並不相同。例如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高拱乾所撰的《臺灣府志》描述:「東螺溪自斗六門與吼尾溪(虎尾溪)同流,西至東螺之眉裏社分支北流,西過西螺社,又西過麻芝乾社,為北社溪。西入於海。」[11]以及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陳夢林所修的《諸羅縣志》提到:「東螺溪分自虎尾溪之牛相觸,北折而西,過打馬辰、樹仔腳、貓兒干,匯於海豐港,入於海。」[12]皆與今日地圖所繪不同。就此問題,當代學者指出:在清代文獻中所指之東螺溪,即今日之西螺溪。[13]
註釋
- 陳瑞燦,王佩蓮,夏太長. (PDF). 環境教育學刊第四期. [2015-09-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中文(臺灣)).
- . 台灣學校網. [201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7) (中文(臺灣)).
- . 彰化縣埔鹽鄉公所. [2015-09-02] (中文(臺灣)).
- . 彰化縣政府- 福興鄉公所. [201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中文(臺灣)).
- . 水利署第四河川局. [201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臺灣)).
- 陳榮慶. . [201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中文(臺灣)).
-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5-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6) (中文(臺灣)).
- 張炎銘. . 臺北市: 科技圖書. 2013. ISBN 978-957-655-517-6.
- 黃繁光、周宗賢,《二水鄉志》,歷史篇,2002年,第198-200頁
- . 國立臺中文華高級中學. [2015-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中文(臺灣)).
- .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4).
- .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