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入侵新疆
蘇聯入侵新疆是於1934年1月至4月發生在中國西北部新疆省的一次軍事衝突。此次沖突是哈密暴動的一部分。此次沖突當中,蘇聯紅軍協助歸化軍參與了與國民革命軍的作戰。 [3]
蘇聯入侵新疆 | |||||||
---|---|---|---|---|---|---|---|
哈密暴動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國民政府 |
蘇聯 新疆軍閥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馬仲英 馬虎山 張培元 馬世明 |
盛世才 尼古拉·別克捷耶夫[註 1] 帕維爾·帕片古特 †[註 1] | ||||||
参战单位 | |||||||
|
蘇聯紅軍 蘇聯國家政治保衛總局 蒙古族土爾扈特部隊 新疆省軍 歸化軍 | ||||||
兵力 | |||||||
國民革命軍中央陸軍新編第三十六師約10,000名回族步騎兵 3,000名漢族伊犁駐軍[1] |
蘇聯2個旅7,000人,具飛機、坦克、芥子氣[2] 數千蒙古族土爾扈特人 歸化軍士兵數千人 | ||||||
伤亡与损失 | |||||||
慘重,許多平民傷亡 | 慘重,大量傷亡,許多裝甲車被毀。 |
背景
1934年马仲英所带领的回族部队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支持,并于哈密暴动中的第二次迪化之战中马上就要击败盛世才。
马仲英将军是回族人,1929年进入了由蒋介石在南京掌管的黄埔军校。[4][5]他毕业后被派回甘肃省参与哈密暴动,在国民政府的鼓励下,他试图推翻亲苏联的新疆省政府,而当时的省政府当时先后由金树仁和盛世才掌控。
苏联入侵
1934年,两个旅(约7000名)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部队,在坦克、飞机以及芥子气火炮的支援下,越过边界,协助盛世才控制新疆。这两个团分别命名为“阿尔泰斯基”和“塔尔巴哈台斯基”。[6]盛世才的部队为前东北抗日义勇军,他们被汉族将领张培元的伊犁汉族守军和马仲英的中央陆军新编第三十六師联手重创。[7]苏联士兵与歸化軍士兵的联合军队称作“阿尔泰志愿军”。苏联士兵通过摘掉军装上的苏军标记来伪装为归化军。[8]
张培元部在早期取得了短暂性胜利,但随后在塔城被击溃。张培元回到伊宁,试图从木扎尔特山口逃到阿克蘇,但因暴風雪而失敗,他因此自杀以避免被俘。尽管苏俄军队在人力、技术上都强过36师,但他们仍被拖了几周并且遭受了严重的人员伤亡。第36师设法阻止苏俄军队为盛世才提供军事装备的企图,马世明领导的回族部队设法延緩了人数占优并装备了机关枪、坦克和飞机的苏俄军队长达30天。[9]
当中国军队击败并杀死苏联人的消息传到位于迪化的中国囚犯的耳中时,他們高興的不得了。[10]而马虎山也因为作为第36师副师长击败了苏联入侵而闻名。[11]此时蒋介石准备派遣黄绍竑领导他组建的远征军援助马仲英与盛世才作战,但是当蒋介石听到苏联入侵的消息后,他决定取消原计划,避免他的部队与苏军交战,造成国际事件。[12]
头屯河战役
1934年,苏联以两个拥有约7000士兵和坦克、飞机、火炮的旅的国家政治保卫局部队,开始,攻击位于头屯河附近的第36师部队。在冰冻的头屯河上,战斗持续了几个星期。36师军人在雪地里穿着羊皮衣,猛攻苏联机枪岗哨,从而击败了苏联的钳形攻势。苏联飞机用芥子气炸弹轰炸36师。双方都遭到了严重的伤亡。随后,马仲英命令第36师撤退。[13][14]
达坂城之战
马仲英被包括歸化軍士兵、蒙古人以及通苏的中国人混合部队追赶,在撤退途中,马仲英在达坂城附近遇到了一支有数百名士兵的苏联装甲车部队。经过激烈的战斗,36师几乎全歼了整个车队,并将苏军装甲卡车推下了山崖。后来白俄归化军来援苏军,马仲英随后撤退。[13][15][16]
在达坂城之战中,马仲英最后一次试图从入侵的苏军手中夺回主动权。他赶在苏军到来之前的几周就在一个狭窄的山口挖掘了全尺寸的战壕用来封锁山口。然而,由于遭芥子气炸弹空袭,约20%的军人受到影响,这迫使他在1934年2月撤出达坂城往吐鲁番。
斯文·赫定的报告
在马仲英撤退途中,他和40名全副武装的回族士兵用枪劫持了获得南京国民政府批准的斯文·赫定探险队的货车,当斯文·赫定向他们出示从南京获得的护照时,原则上马仲英一行仍应听从南京命令,但马仲英的人回应道“这与南京无关,这在打仗,战时没有护照有效”。回族部队还提醒斯文·赫定,既然他们也为南京服务,那么货车就该由军队指挥。马仲英的下级将军之一马仲平的勤务兵张某解释道“军事压倒一切!不许任何干扰。在新疆的战争中南京说话不算数。就此而言,我们也在南京领导下,这件事一方面对你们有利,另一方面也算南京对我们的帮助”。[17][18][19]
赫定和他的队伍被苏联和歸化軍扣留在库尔勒。赫定个人会见了沃尔根将军。土尔扈特蒙古人和歸化軍为苏联服务,帮助占领众多城镇。[20]
苏联人先到达坂城,然后通过托克逊和焉耆到达库尔勒。3月16日,土尔扈特部和蘇聯士兵行军至库尔勒。有人看见哥萨克人在苏联军队中服役。马仲英此前曾警告斯文·赫定避开达坂城,因为穆斯林军队与苏军在此交战。[21]
沃尔根将军会见了斯文·赫定,并攻击马仲英说“马将军到处被深恶痛绝,他把新疆变成了一片沙漠。但他勇敢、有活力且从不犹豫。他什么都不怕,不管是飞机还是占优的人数。但现在新疆开始了一个新时代。现在,这个省秩序井然、和平安宁。盛世才将军将组织政府,把各项事务纳入正轨”。[21]
马仲英将军撤退中部队经常劫持货车以帮助退兵。沃尔根注意到马仲英经常在战斗中摧毁苏军卡车。一个白俄罗斯人通知赫定“我们花了一整天时间从焉耆来到这儿,一支部队接着一支部队。今天有2000俄国人到达,一半白军,一半红军。这儿还有1000土尔扈特蒙古人。另外有2000武装人员直接开往库车去攻击马仲英而没有经过库尔勒。目前在库尔勒的2000人中的大部分明天将继续西进。我们从乌鲁木齐出发时总共有5000人”。当这个白俄开始吹嘘他们的部队时,斯文赫定认定俄国人在撒谎,谎言之一便是白俄夸大了他们使用的卡车的数目。[22]报告中也提到,蒙古士兵虐待了库尔勒的居民。[23]
斯文·赫定会见了效力于苏联红军的另两位白俄军官:Proshkukarov上校和Bekteev将军,他们要求斯文·赫定解释为什么他的货车为马仲英部队服务。[23]
战役结局
在马仲英自己从前线撤回之前,他预先派了一支由马福元将军领导的800人的部队,以帮助马占仓在1934年喀什战役中击败亲苏联的和加尼牙孜的维吾尔族军队,从而摧毁第一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该维吾尔族军队由苏联提供武器装备。Thomson-Glover说,苏联给了和加尼牙孜“差不多2,000条步枪及其弹药、几百枚炸弹以及三架机关枪”。[24]和加尼牙孜的维吾尔族军队在阿克苏的前哨战中被打败,1934年1月13日与1,500名军人于逃往喀什。喀什之战中和加尼牙孜和突厥军被躲在城中的回族军队彻底击败,伤亡惨重。[25] 马福元的800名回族军人和1,200名义务兵,歼灭了东突厥斯坦的10,000名军人。[26]
1934年4月6日,马仲英及其军队退至喀什,而苏联军队则未能提前越过吐鲁番。马仲英被白俄、蒙古人和盛世才的部队集合而成的省军追赶至阿克苏,不过追击渐渐减弱。马仲英与后卫部队、前哨部队及余部乘坐抢来的斯文·赫定的货车到达喀什。据报道,他的部队擅长肉搏战,但是苏联人继续轰炸他的阵地。[27]
马仲英将军告诉英国驻喀什领事馆:他需要立即的援助以抵抗苏联,他指出:他效忠中国政府,试图将新疆从苏联掌握中解救出来。马仲英巩固了其在巴楚和法扎巴德的阵地,建立了防御线以抵抗苏军和省军的攻击。马虎山指挥了抵抗省军的战斗。6月,对巴楚的轰炸仍在持续,马仲英命令部队离开喀什移往和阗,然而,因不明原因,马仲英本人越过边界进入苏联,并从此杳无音信。[28]
俘获的苏联装备
第36师严重缺乏武器,故在随后的数次战争中从苏军手中虏获了约1930件步枪及其它装备用于扩充自身的武装。[29]
伤亡
相关条目
註釋
- 尼古拉·別克捷耶夫(Николай Бектеев)和帕維爾·帕片古特(Павел Папенгут)均為歸化軍將領。
参考
- Howard L. Boorman, Richard C. Howard, Joseph K. H. Cheng.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122 [2010-06-28]. ISBN 0-231-0895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0).
- Pearson, Graham S. .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201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2).
- Dickens, Mark. . OXUS COMMUNICATIONS. 1990 [201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3).
- Lars-Erik Nyman. . Esselte studium. 1977: 52 [2010-06-28]. ISBN 91242728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53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 S. Frederick Starr. . M.E. Sharpe. 2004: 79/484 [2010-06-28]. ISBN 0-7656-131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6).
- David D. Wang. .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9: 52/577 [2010-06-28]. ISBN 962-201-8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302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20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 Georg Vasel, Gerald Griffin. . Hurst & Blackett. 1937: 52/288 [201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 M. Rafiq Khan. . Delhi: National Academy. 1963: 63 [201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8).
- Hsiao-ting Lin. . Taylor & Francis. 2010: 46 [2010-06-28]. ISBN 0-415-5826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6).
- Christian Tyler. .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2 [2010-06-28]. ISBN 0-8135-353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0).
-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20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21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 Ai-ch'ên Wu, Aichen Wu. . Methuen: Methuen. 1940: 89, 234 [201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 Sven Anders Hedin, Folke Bergman, Gerhard Bexell, Birger Bohlin, Gösta Montell. . Stockholm: Göteborg, Elanders boktryckeri aktiebolag. 1945: 84 [201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4).
- Sven Anders Hedin, Folke Bergman. . Stockholm: SLANDERS BOKTRYCKERI AKTIEBOL AG G6TEBORG. 1944: 84 [201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201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Sven Anders Hedin, Folke Bergman. . Stockholm: Göteborg, Elanders boktryckeri aktiebolag. 1944: 112 [201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 Sven Anders Hedin, Folke Bergman. . Stockholm: Göteborg, Elanders boktryckeri aktiebolag. 1944: 113 [201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Sven Anders Hedin, Folke Bergman. . Stockholm: Göteborg, Elanders boktryckeri aktiebolag. 1944: 114 [201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 Sven Anders Hedin, Folke Bergman. . Stockholm: Göteborg, Elanders boktryckeri aktiebolag. 1944: 115 [201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45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21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22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24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125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 Peter Fleming. . Evanston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9: 308 [2010-06-28]. ISBN 0-8101-6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 Andrew D. W. Forbes. . Cambridge, England: CUP Archive. 1986: 302 [2010-06-28]. ISBN 0-521-25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 Bosworth Goldman. 2. Methuen and Co., Ltd. 1934: 132 [2011-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