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红白 (马来亚)

马来群岛传统旗馬來語)是马来亚马来国民党设计的旗帜,别名马来亚荣耀旗荣耀红白旗人民旗马来亚独立旗。旗帜的主色是双色,左上角有十二颗星星,均衡排列成三行四列,十二颗星代表马来半岛的12个州。

马来群岛传统旗
Sang Saka Malaya
Sang Saka Malaya
別名马来亚荣耀旗(Sang Saka Malaya)、荣耀红白旗(Sang Saka Merah Putih)、人民旗(Bendera Rakyat)、马来亚独立旗(Bendera Malaya Merdeka)
用途其他Small  vexillological symbol or pictogram in black and white showing the different uses of the flag
比例1:2
啟用日期约1947年
形式红白双色,左上角排列十二颗星星
設計者PUTERA-AMCJA

这面旗帜于1947年由人民力量中心-全马联合行动理事会(PUTERA-AMCJA)联合提出,作为马来亚独立联邦旗帜的提案。它是马来亚左翼运动在没有马来统治者参与的情况下,争取独立的旗帜。

2007年,公正党青年团(AMK)领袖纳兹万·哈里米曾经设计一面新的马来传统旗,主色同样是红白双色,上面有新月和一颗11角星。[1] 这面旗帜被民间团体“民主之诺”(Himpunan Janji Demokrasi)支持者在2013年国庆倒数活动挥舞,成为马来西亚独立56周年前后发生的国旗争议事件。[2]

历史背景

红白双色条纹的旗帜被称为“Sang Saka”,由支持“大印度尼西亚”的团体使用,最初由依布拉欣·耶谷领导的马来青年团(KMM),于1938年带到马来亚二战时期,荷属东印度民族领袖苏卡诺争取印尼独立,提出包括马来半岛在内的“大印度尼西亚”概念,并使用红白旗作为政治象征,红白旗于印尼独立后顺理成章成为国旗。马来左翼团体受到苏卡诺影响,也采用相同的红白旗帜,但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马来青年协会是“马来亚独立”理念的创始者,1938年开始为马来亚独立的理想而奋斗,希望马来群岛合并成为“大印度尼西亚”或“大马来由”共和国,并废除君主制。然而,当时马来亚的大多数马来人并不同意他们的理念,因为马来人支持马来统治者伊斯兰教。大多数马来人选择巫统的斗争路线,来维护马来统治者和伊斯兰教制度。马来青年协会被取缔以后,莫赫达鲁丁·拉索布哈努丁领导的马来亚马来国民党(PKMM)继续使用红白旗帜(左上角绘制12颗黄星),进行“人民主权”左翼路线的斗争。[7][8]

2012年除夕夜,自称“Aktivis Sang Saka”的团体高举绘制12颗星的荣耀红白旗,并用十二个气球将其悬挂在首都吉隆坡拉惹路与敦霹雳路交叉口,毗邻独立广场附近的占美清真寺站,直至30分钟后被接获投诉的警方取下。事件发生约半小时后,活动人士莫哈末·纳西尔(Muhammad Nasir Abu Bakar)接受警方调查表示,他们悬挂旗帜是为纪念马来亚左翼参与独立斗争,强调他们付出的努力,长期以来为社会各界所忽视,应该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期望让历史透明和还原真相。[9]

用途

荣耀红白旗是马来青年协会争取独立的旗帜,他们选择不与马来亚王室合作。由于从未有马来王室参与其中斗争,所以荣耀红白旗也未被马来西亚任何州属使用,只是历史上代表马来左翼青年的非正式旗帜。根据国家教授理事会属下历史、遗产与社会文化部门负责人拿督再纳·克林教授(Prof Datuk Dr Zainal Kling)解释,红白双色背景的红白旗,自古以来就被东南亚海域的不同国家使用,尽管它在马来亚有其历史存在的因素,但因为其它原因而不被马来亚人民接受,所以不应被视为马来西亚象征。[10]

公元13世纪以前,努山達拉各邦就开始使用红白双色旗,包括满者伯夷邦盖波尼索彭的旗帜都有这种颜色。荷兰殖民统治荷属东印度的340年期间,被迫使用红、白、蓝三色的荷兰国旗;之后,作为反对殖民主义的象征,印尼革命青年于1945年的“大和饭店事件”中,撕毁荷兰国旗的最后一条蓝色,因为这条蓝色被认为象征贵族的“蓝色血统”,仅留下红色象征独立斗争期间的鲜血,以及白色象征人民的纯洁。对于马来民族而言,君主的主权象征是黄色。[11]

红白条纹的概念不仅出现在努山达拉周边国家的旗帜,例如:印度尼西亚国旗新加坡国旗,也存在于巫统(UMNO)、国民党(PKMM)、伊斯兰党(PAS)、土保党(PBB)、民系党(IKATAN)、新沙统(USNO)和民权党(KUASA)的党旗。

争议

2012年“民主之诺”集会中飘扬的带有新月十一角星的马来亚荣耀红白旗
新月十四角星的变体版本

2012年8月31日,有些参加马来西亚独立前夕“民主之诺”集会的青年,在公共场合挥舞绘制新月和11角星的马来亚红白旗;同时,还分发倡议“把辉煌条纹换成红白旗”的传单[12] 随之而来,有人认为挥舞红白旗是一种对国家安宁有威胁性的意识形态,想要改变现有的“辉煌条纹”国旗。前首相马哈迪·莫哈末批评挥舞红白旗隐含政治议程,持政治异见者仿佛要改变马来西亚政府制度成为共和国[13] 此外,有些集会者涉嫌侮辱首相纳吉·阿都拉萨夫妇的肖像,这些行为遭到多方广泛谴责。[14][15][16][17]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意图,如果马来青年协会获得支持,这确实是他们的意图(成为共和国)。 我不敢保证,但确实有可能…

民主之诺集会主办委员会否认参与这项行动,委员会主席玛利亚陈发表声明表示,其所属的净选盟(BERSIH)并没有指示在独立广场派发传单,或是将“辉煌条纹”更换成红白旗帜。此外,根据人民公正党青年团(Angkatan Muda Keadilan,AMK)团长三苏依斯干达的说法,反对党从未讨论过设计马来西亚的替代旗帜,该旗帜纯粹是公正党青年团副团长纳兹旺于2007年重新设计的个人作品。三苏依斯干达形容“集会青年挥舞红白旗,不能被视为犯罪,而是对努山达拉历史有敏锐观察的表现。”[18][19]

翌年国庆日前夕,社运活动人士希山慕丁莱益斯和学运活动人士阿当阿里被社交媒体拍下短片,手持马来亚红白旗,国家文学家沙末赛益在短片中朗诵诗歌,警方传召沙末赛益录取口供,并援引《1948年煽动法令》扣留希山慕丁莱益斯和阿当阿里。[20]

画廊

另见

参考资料

  1. Halimi, Najwan. . Najwanhalimi.com. [28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2. . [6 Sept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April 2014) (马来语).
  3. 1947: Sang Saka Malaya Dikibar di Luar Negar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AKYAT MARHAEN: 1947 Sang Saka Malaya DIKIBAR DI LUAR NEGARA - Satu Perbincangan.
  4. Munisamy, Saminathan. . [202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4) (英语).
  5. .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30).
  6. Kamarudin Jaffar. . Yayasan Anda. 1980. OCLC 7796082.
  7. . Utaranews.com. [28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8).
  8. Sani, Rustam. . SIRD. 2008: 29–30. ISBN 978-9833782444.
  9. Zulaikha Zulkifli. . MalaysiaKini.com. 1 January 2013 [6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6 March 2013).
  10. Harian, Sinar. . Sinarharian.com.my. 26 December 2018 [28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2).
  11. .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1).
  12. .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5).
  13. . [201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0).
  14. Farhan Darwis, Mohd. . themalaysianinsider. 2012-09-01 [202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 September 2012) Archive.org.
  15. NASRAH ABDUL RAHIM, WAN. . sinarharian. 2012-09-03 [202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3 September 2012) Archive.org.
  16. Farhan Darwis, Mohd. . 2012-09-04 [202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4 September 2012).
  17. . 2012-09-04 [202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4 September 2012).
  18. AMK: Sang Saka Malaya pandangan peribadi Najwan
  19. , [202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5) (英语)
  20. . The Malaysian Insider. 25 September 2013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1) Yahoo! News.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