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牵
蔡牵(1761年—1809年}),臺羅: Tshuà Khian, 一作蔡騫,為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的海賊領袖、福建泉州同安出身的閩南人,活躍並稱霸於台灣海峽,受眾人尊稱為「大出海」。後來於滬尾(今臺灣臺北市淡水區)建立政權,年號光明,称鎮海威武王,並持有「光明正大」玉璽,建政之後長期與清軍交戰,然先盛後衰,最終在與清將王得祿、邱良功的一場海戰中徹底敗陣,以自己的火炮炸船自殺。[1]
鎮海威武王 蔡牽 | |
---|---|
國家 | 大清 → 蔡牽政权 |
時代 | 18世紀 |
族裔 | 漢族閩南民系 |
出生 | 1761年 大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 |
逝世 | 1809年 大清浙江省台州府漁山列島 |
蔡牽 | |
漢字 | |
---|---|
白話字 | |
臺羅拼音 | |
号 | |
漢字 | |
白話字 | |
臺羅拼音 | |
尊稱 | |
漢字 | |
白話字 | |
臺羅拼音 |
蔡牽對當時華南與台灣社會具有重大影響力,許多地方土豪、世族都向他繳交保護費,保持密切關係,例如艋舺的張得寶、清水的蔡源順、臺南府城的林朝英、金門的黃俊以及鼓浪嶼的黃旭齋(黃勗齋)等地方首富皆持有蔡牽給予的通行憑證,或者是署名蔡牽的「媽祖令牌」,或者黃色「免劫令旗」,頗具有統治者諭令的意味。[2]
生平
早年
家境貧寒,父母早逝,蔡牽自幼便自食其力,以「彈棉被」(把棉被的棉花彈鬆、修復)及修補漁網勉強餬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其因饑荒犯法而亡命入海,成為一名海盜。當時閩浙海域的鳳尾與水澳兩幫海盜,以及安南的艇匪等相繼瓦解消亡,蔡牽靠著重整這批殘餘勢力而迅速崛起。[3]嘉慶二年(1797年),蔡牽已成為統領百艘船艦和兩萬餘人的海上霸主,眾人尊稱他為「大出海」。[1]他所領導的艦隊馳騁於中國閩浙及兩廣的沿海洋面,劫船越貨、限制航道、收取「出洋稅」,與香港的張保仔相互支援呼應。
註解
- . [2015-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鹿港意樓的再生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9-27.
- (PDF). [2015-01-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30).
- 據說蔡自言:「不怕千萬兵,只怕李長庚」
- 張師誠《殲除海洋積年首逆蔡牽摺》該匪因不得鉛丸接濟,以番銀作為砲彈點放。
參考文獻
- 賴玉玲,〈梟雄蔡牽與水師提督王得祿的海上對決──從匾額看「蔡牽與王得祿」特展〉, 《典藏古美術》,324期,台北市:典藏古美術,2019年9月。
- 《福建通志》
- 《連江縣志》
- 《台灣通史》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