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85—公元前 2073 年),中國上古時代五帝之一,东夷人。亦是道教民間信仰地官大帝。名重華;生於姚墟,為姚姓,后居于水之边,後人將姚姓改为有虞氏冀州人,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济)。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的「禅让」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虞舜之帝王號,故後世以舜簡稱之。《中庸》引述孔子稱舜「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孟子》引述孟子稱舜「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1]

本名姓:姬、姚(嬀姓的始祖)
氏:有虞氏
名:重华
别名虞舜
活跃时期五帝時代
知名于共主
配偶正妻:娥皇女英
儿女商均
父母父:瞽叟
母:握登

姓名

舜兩眼都是雙瞳仁,故名重華。《尚書緯,帝命驗》記「姚氏縱華感樞。」鄭玄注︰「舜母感樞星之精而生舜重華。」

生平

據古代典籍記載舜是冀州人(當時的冀州,包含今河北遼寧山西省),黃帝的九世孫、帝顓頊的七世孫,自六世祖窮蟬起都是平民。舜又稱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他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瞽叟的妻子握登在姚墟生下了舜。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盟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中條山,或說濟南千佛山)耕田,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陸西南),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後,建都蒲阪(今蒲州鎮)。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

童年

舜自幼喪母,父親續娶,生女敤首、幼子。舜很小就要工作,以維持全家的生活。舜的父親性格頑固,寵愛後妻和幼子,三人都想殺死舜。舜平常孝順父母,關心幼弟。如果自己有小過錯,就甘願受罰。如果父母和弟弟要殺死他,他就躲得叫他們找不到。

青年

二十歲時,舜就以孝道聞名於天下。舜三十歲時,帝四岳天下間有誰能夠繼承共主之位,四岳推薦舜。帝堯於是召見舜,問:「我想使天下太平,你說該怎麼做?」舜回答道:「要待人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對小事也不能馬虎,更要講究信譽、說話算數,那樣天下人自會擁護你。」堯又問:「什麼事最重要?」舜答:「祭祀上天。」又問:「什麼官職最重要?」舜回答:「管理土地。」堯又問:「首先要做什麼?」舜回答:「關心百姓。」帝堯十分滿意,賞賜舜細葛布製的衣服、一張琴,又給他牛羊,為他建糧倉,堯還把娥皇女英兩個女兒嫁給舜,並為他們修建宮室;他用各種方法對舜進行考驗,舜都成績卓著,受到廣泛的好評。

據《史記》所載,舜曾在歷山耕種,讓歷山的人都相互推讓地界;在陶河濱製陶,讓河濱的陶器都不再偷工減料;在雷澤捕魚,讓雷澤的人都推讓漁界。

雖然舜深得堯的鍾愛,但舜的父親瞽叟和弟弟象仍想殺死舜。有一次,瞽叟對舜說:「糧倉的頂漏水,你快去修補一下。」舜於是爬到糧倉頂上塗泥補漏,繼母便叫象在這時放火燒糧倉,舜情急智生,用斗笠保護自己不受火燒而逃(一說舜雙手舉著斗笠,像鳥兒一般降落下來逃走)。又一次,繼母要舜挖井,舜挖井的時候,在側壁鑿出一條暗道通向外邊。當舜挖到深處,繼母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而舜從旁邊的暗道出去,又逃過一劫。繼母和象都以為舜死了,非常高興。象說:「這個主意是我出的,舜的妻妾和琴歸我,牛羊和糧倉歸二老。」象於是搬到舜的宮室住下,彈起舜的琴。舜回到家中,象先是十分驚愕,後又很不自在,說:「我正十分難過地思念你呢!」舜回答道:「是嗎?你真是個好弟弟!」以後,仍然十分孝順父母,愛護弟弟。

參政

於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舜特別善於識別和使用人才。高陽氏有八個有才能的子孫,人稱其為「八愷」,意思就是八個和善的人。高辛氏也有八個有才能的子孫,人稱其為「八元」,意思就是八個善良的人。這十六個人美名遠揚,帝堯卻沒有舉用他們。舜當了帝堯的臣子以後,推舉八愷擔任管理土地的職務,舜又推舉八元到四方之國宣揚五種教化,他們都能盡心辦事,發揮長處,使天下安寧、百姓和睦、農業發展、四邊和平。當時,帝鴻氏有個不成器的子孫,他毀棄道義,陰險狠毒,盡幹壞事,人稱他為「混沌」;少皞氏有個不成器的子孫,不講信譽,廢棄忠誠,喜聽讒言,慣於花言巧語,人稱他為「窮奇」;顓頊氏有個不成器的子孫,沒法教訓,不知道好歹,人稱他為「檮杌」;縉雲氏有個不成器的子孫,喜歡吃喝,貪求財寶賄賂,天下人對他十分憎惡,稱他為「饕餮」,這四個家族造成了社會的災難,帝堯卻沒能趕走他們。舜知道後,打開城門,把這四家都流放到四方邊遠地區,讓他們去抵禦四方妖怪。壞人趕跑了,社會也安定了。

驩兜推薦共工,帝堯認為不行,但還是讓他試任主管百工的工師。共工果然放肆地幹壞事。四岳推薦治理洪水,帝堯認為不行,在四岳的要求下,讓他試試,九年都沒成功。三苗部落居住於江淮和荊州,一再反叛。舜向帝堯建議,將共工流放到幽陵,使其變化北狄;將驩兜流放到崇山,使其變化南蠻;將三苗流放到三危,使其變化西戎;將鯀流放到羽山,以改變東夷的風氣。這四個人懲處以後,天下人都信服了舜。

舜50歲時,堯年紀大了,經過二十年的考察,堯知道舜的能力和德行足以勝任共主,堯就要舜代行共主政務,自己就到四方去巡視。舜首先觀察天象,以擺正日月五星的位置。進而祭祀上帝、名山大川和各種神祇。又選擇吉日,接見四岳和各方首領。舜又四方巡視。以後,舜每五年巡視天下一次,其餘時間,讓各地君長到京城朝見。舜將天下劃為十二州,以河道確定各州的邊界。

受禪共主

舜58歲時,舜攝政共主有8年,帝堯逝世,舜於服喪三年後,就讓共主之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人心不服,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卻不理會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狀到舜那裡,民間編了許多歌謠頌揚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裡。舜覺得人心所向,天意所歸,無法推卸,遂回到都城正式登上共主之位[2]。不過,傳說中舜的都城與堯的都城不在一個地方。據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引皇甫謐所說;“舜所營都,或蒲坂。”而「蒲坂」在唐代河東縣,即今山西永濟縣

堯死以後,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此時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擔任“納言”,負責發布命令,收集意見。

舜要求十二州的長官們發揚堯的美德,以仁義治民,排斥用花言巧語獻媚的小人,使外邦部落都來歸附。帝舜問四岳:「你們看有誰能擔當中朝的重任?」四岳都說:「如果讓擔任司空,一定能做出成績。」帝舜說:「好!禹啊,你就擔任司空,負責治水,好好努力吧!」禹磕頭辭讓,推薦皋陶擔任。帝舜說:「這些人都很有才幹,但這件事還是你去做吧!」接下來,帝舜指著棄(周部落的祖先)說:「棄,百姓已開始缺糧,你就擔任農官(后稷),督促人們按節令播種穀物。」又對契(商部落的祖先)說:「契,現在百姓還不夠親近,人倫關係也沒有理順,你就擔任司徒,去誠敬地推行五教,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男女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辦事一定要寬厚呀!」又對皋陶說:「皋陶,現在蠻夷侵擾華夏,壞人為非作歹,你就擔任司法官(士),處刑要讓人信服,流放罪分為不同等級,而遠近不同。有公正明允,才能取得民眾的信任。」帝舜接著逐個徵求大臣們的意見,任命擔任管理百工的共工,任命擔任管理山林川澤的朕虞,任命朱虎熊羆為益的副手,任命伯夷擔任主持宗廟祭祀的秩宗,任命擔任管理詩歌音樂的典樂,任命擔任負責內外傳達的納言,並分別對每個人提出了具體的希望要求。最後,帝舜對十二牧四岳和新任命的六位主官說:「喂!你們二十二人要各自嚴守其職,審慎地順從天意行事。」帝舜還規定對官員三年考察一次政績,三次考核決定提升或處罰。

通過這樣的整頓,“庶績咸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上述大小官員都努力建功立業,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功勞成就最大,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劈開很多山嶺,鑿山通澤,疏導河流,引導洪水流入大海,終於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確定九州的劃分,各自按規定前來朝貢。當比之時,“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在五千里的範圍內,無論是南邊的交趾,西邊的析支渠廋,北邊的山戎北發息慎,還是東邊的長夷鳥夷,都受到安撫,天下人全都感戴帝舜的功德。

篡奪說

另有傳說稱,當時正值帝堯的中原華夏酋邦國家發生危機、統治即將瓦解之世,以舜和益為首的東夷與其他氏族部落,正欲篡奪堯的帝位。於是舜便在堯的面前誹謗丹朱,挑撥其父子關係。舜並設法說動帝堯,把丹朱派到離堯較遠的南邊丹水流域做諸侯。有說是流放,故《竹書》有“后稷放帝朱於丹水”的記載。

舜代理堯執政後,囚禁了堯,為了不讓堯的兒子丹朱知道事情真相,阻止丹朱看望堯,《竹書》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复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舜並逼迫堯禪位於他,丹朱知道後,率三苗之兵伐舜,雙方在丹浦展開大戰。郭濮在《山海經·海外南經》中說:“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和“舜伐三苗”的記載。巨人部落首領夸父是丹朱的得力大將,“逐日”誤入大澤而死,以射箭聞名的后羿部落助陣帝舜,因此丹朱在失去夸父這一重要助力的情況下,在與帝舜爭奪帝位的戰爭中失敗。丹朱戰敗後,其後裔向河南湖南、河北、山東等地遷移。由於這次大戰雙方傷亡都很大,後來丹朱被描畫成“凶神”或主管災禍的“邪神”,甚至有一支後代被稱為“狸姓”,遇到災荒之年朝廷還要請狸姓人出來代為祈禱消災。《國語·周語上》:“有神降於莘。”惠王問內史過,內史過以為丹朱之神,請使太宰帥狸姓,奉犧牲粢盛往焉。韋昭注:“狸姓,丹朱之後也。”

帝堯崩後,丹朱才回到中原地區去奔喪,因舜的“謙讓”,曾稱帝三年,故《竹書紀年》、《山海經》等古籍稱丹朱為“帝丹朱”。但大臣們全跑到南河之南朝覲舜而不朝覲丹朱。於是,舜曰“天也”,便順應天意和人民的呼聲登上了帝位。這就是“堯舜禪讓”。因丹朱作為三苗部落首領並且曾稱帝三年,故在南方的地位崇高,被湖南、廣東等地民眾被奉為衡山皇、丹朱皇。舜則把丹朱封到房地為諸侯。《竹書紀年》則稱“丹諸(朱)辟(避)舜於房”,就是說丹朱尊父命而讓天下於舜,自己遠避於房地。

身後

帝舜以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為帝妃,娥皇無子,女英生子商均,另有庶子八人[3]。帝舜83歲年老時,知道自己的弟弟象和兒子商均都不肖、不成器,於是向上天薦告以禹繼承帝位,就確定了威望最高的為繼任者,並由禹來攝行政事,實行禪讓。17年後,即在帝位39年,帝舜在南方巡狩途中逝世,死於蒼梧之野,安葬於九嶷山南側(又稱蒼梧山,今湖南寧遠縣境內,錢穆先生認為在湖北北部的漢水流域),稱為「零陵」,終年一百零一歲。

後世紀念

陵墓及祭祀

帝舜
  • 舜陵,位於湖南省寧遠縣南30公里九嶷山。因山有九峰相似而得名,峰景奇妙。陵墓前建廟,後設碑亭一座,亭內豎隸書「帝舜有虞氏之陵」石碑一座。附近有石雕俑群。
  • 舜帝陵廟,位於中國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北相鎮楊包村西,是舜帝的陵和廟,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舜王庙,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舜王山,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道教

道教中認為地官大帝為(舜),與天官大帝(堯)、水官大帝(禹),合稱三官大帝中元節為地官大帝誕。

儒家

舜與堯一樣,禪位讓賢,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設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裡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蹟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孝感動天

破门楼郑翁仔灯《孝感动天》

虞舜性至孝。父頑,母嚚,弟象傲。舜耕于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其他

舜曾先後以農耕、漁業、陶工、商貿為生。《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于負夏。”《尚書大傳》曰:“販於頓丘,就時負夏”。柳詒徵所著《中國商業史》稱舜為「商業家之鼻祖」。

堯舜禹非禪讓說

竹書紀年》等書記載:舜囚禁了堯並奪取大位又逼迫舜讓位。堯、舜、禹之間都是武力脅迫,並不是和平禪讓。

後世亦有人懷疑堯、舜、禹所謂的禪讓,曹丕篡奪漢獻帝之後,感歎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李白的《遠別離》說:“堯幽囚,舜野死。”

史料記載

周朝的记载:

中庸》:子曰: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墨子》: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管子》: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
韩非子》之《说疑》:舜偪堯,禹偪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
竹書記年》:昔堯德衰,爲舜所囚也。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秦朝後之記載:

汉朝典籍《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又说:“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元朝典籍記載《二十四孝》舜也是二十四孝中,孝感動天的主角。

参考文献


  1. 孟子, 離婁下
    中文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2. 《史記》
  3. s:太平御覽/0081引皇甫謐《帝王世紀》

外部連結

维基文库

参見

前任:
中国中原地区君主 繼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