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运生
生平
1955年,袁运生自江苏省南通中学毕业,以油画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在校学习期间,墨西哥壁画家西盖洛斯来华讲学,给袁运生的启发和震动很大。1957年,袁运生因私下赞扬印象派绘画而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起初仍在校学习,后来被送到农场劳动改造。1961年底,被摘去“右派”帽子,从农场回到中央美术学院准备毕业创作[3]。
1962年,袁运生自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毕业[1]。毕业创作《水乡的记忆》在学校引发争论,留学苏联回来的一位老师只想给2分,理由是该作品未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苏联(西方传统)雕刻的要求创作,而董希文想给5分,理由是突破了基础教学的制约而有新创造,最终该作品获4+[2]。同年,毕业后的袁运生被分配到吉林省长春工人文化宫工作。1963年,毛泽东提出中国文联各协会已到了修正主义边缘,《美术》杂志便拿袁运生的《水乡的记忆》以及杨文秀的作品当作批判的典型,《水乡的记忆》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方向的代表、丑化劳动人民[3]。
1979年,袁运生被调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3]。1979年,首都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建成,需要艺术作品装饰,机场建设总指挥李瑞环找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张仃,他们决定为机场创作壁画。张仃随即组织了中国多位美术工作者成立了机场壁画小组。刚从云南写生回到北京的袁运生成为小组成员。1979年10月,由7幅壁画组成的机场壁画群亮相,包括张仃的《哪吒闹海》、祝大年的《森林之歌》、张国藩的《民间舞蹈》、肖惠祥的《科学的春天》、李化吉和权正环的《白蛇传》,袁运甫的《巴山蜀水》,袁运生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系列壁画作品,其中由袁运生创作的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里有几位正在沐浴的傣族裸体少女,该作品引起轩然大波,震动美术界,大量民众也纷纷乘车来到机场看这幅壁画[4]。海外媒体报道称:“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裸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反对的意见则更为激烈,有人说这涉及民族问题,有人说绝对不可以有裸女出现,至少要加画个裤衩。袁运生回忆称,创作时有意借此探索改革开放后对艺术的政策尺度,并在绘制前避免外界警觉[4]。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王任重找袁运生谈话,袁运生坚持不改画。主持相关工作的李瑞环决定等邓小平同志看了再说[5]。1979年10月12日,新华社报道邓小平、李先念等领导相继到首都机场参观这些壁画并给予高度评价,之后各路褒奖纷至沓来。但不久后也有批判降临[5],机场为免非议于1980年用薄纱将裸女遮住[4],1982年又用三合板封住钉死。1990年9月,袁运甫用从国外购买的壁画保护液,为机场壁画涂保护液以利长期保护,在涂装过程中拆开了三合板,从此该壁画中的裸体少女才重见天日,没有再被遮挡[2][6]。
1980年,袁运生被调回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任教。除教学外,袁运生几乎无事可做,应邀设计的壁画几乎全被弃用。当时壁画系主任侯一民说:“我们系里有一员大将,总是没事情可做,这怎么可以呢!”[6]1981年,袁运生用三个月在中国西北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1982年,《美术》杂志第一期头条发表了袁运生的文章《魂兮归来》,文章认为在西方现代艺术冲击下,必须用民族艺术精神建起足够自信,找回失去的传统[3]。
1982年8月,受争议影响[4],袁运生应美国政府(美国新闻总署“国际访问学者项目”[7])、哥伦比亚大学邀请访问美国,在美国各地开展文化交流并讲学,随后定居美国并接受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塔夫茨大学、马萨诸塞州史密斯学院、马萨诸塞州五所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的邀请做访问学者。1988年起在纽约当职业艺术家。其间,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96年,为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创作大型丝织壁挂《人类的预言》。在美国的14年里,每次回中国,袁运生总要用一半时间考察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石窟和寺庙[1][6][3]。
1996年9月,袁运生回中国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画室主任、教授[6]。2002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002年,申报“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重建”课题,2003年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立项以及首次240万元人民币研究资金。该项目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5年首届创新奖。袁运生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部创建以该课题为主题的研究中心,任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起,研究中心队员先后对河南、陕西、山东、甘肃、山西、云南等省开展系统性的石雕遗产考察。随后将研究成果编纂为美术学院教材[1]。
作品
主要壁画作品有[1]:
- 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1979年)
- 美国塔夫茨大学图书馆壁画《红+蓝+黄=白?——关于中国两个神话故事》(1983年)
-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大型丝织壁挂《人类寓言》(1996年)
- 香港城市大学校门内壁画《夫子琴思》、《万户飞天》(2005年)[1]
主要绘画作品有[1]: 油画《殉道者》(1981年)、《孤独》(1988年)、《涩笔》(1988年—1990年)、《搏》(1996年)《追——末班车》(1996年)、《乐》(1996年)等[1]。
参考文献
- . 艺术中国. 2009-06-30.
- . 凤凰网. 2017-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6).
- 刘淳,追索民族艺术精神——袁运生访谈录,民族艺术1998(4):8-13
- 新京报; http://art.people.com.cn/n/2013/0913/c369123-22910881.html. . 人民网. 2013-09-13.
- 《党史博览》2018年第10期; 吴继金. . [2024-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5).
- 杨东恒,一幅壁画的三十年,新华月报2009:119-121
- . [2024-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