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奥多·利普斯
西奥多·利普斯(Theodor Lipps,1851年7月28日—1914年10月17日),德国哲学家。
西奥多·利普斯 | |
---|---|
出生 | 1851年7月28日 瓦尔哈尔本 |
逝世 | 1914年10月17日(享年63岁) 慕尼黑 |
时代 | 十九至二十世纪哲学 |
地区 | 西方哲学 |
学派 | 慕尼黑现象学派 |
著名思想 | 利普斯-迈耶法则 |
受影响于
| |
影响于
|
生平
利普斯曾在慕尼黑大学执教,是当时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教授之一,吸引了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利普斯重点关注艺术和审美概念,他的哲学思想大部分都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是他狂热的崇拜者,所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很大程度上受利普斯的影响[1]。利普斯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意识层级,而笑声则与隐藏的消极方面有关。他采纳了罗伯特·维歇尔的移情或审美同感(Einfühlung)的概念。利普斯晚年接受了埃德蒙德·胡塞尔的一些观点。部分学生不看好利普斯的心理主义,并与胡塞尔的学生一起发展出了一个所谓“本质现象学”的新哲学分支。其中包括莫里茨·盖格,他最先撰写了一篇关于移情的本质和意义的现象学文章,与利普斯的影响直接相关。
参考文献
- Pigman, G.W. Freud and the history of empath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1995 Apr.; 76 (Pt 2):237–56.
相关文献
- Hatfield, G. Psychology Old and N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Cognitive Science Technical Report No.IRCS-01-07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1)
- Lyubimova, T. "On the Com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 Aesthetics, Art, Life: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compiled by T. Lyubimova, M. Ovsyannikov; general editorship by A. Zis; translated from the Russian by Sergei Syrovatkin (Moscow: Raduga Publishers, 1988), pp. 200–211.
外部链接
- Theodor Lipps的作品 - 古騰堡計劃
- 互联网档案馆中西奥多·利普斯的作品或与之相关的作品
- Some digitized tex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y Lipps in the Virtual Laboratory of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