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足節

濯足節拉丁語、天主教旧称「建定聖体瞻礼」,義大利語、意思是「神聖星期四」)為復活節前的星期四,乃基督教(廣義)紀念耶穌基督最後的晚餐,設立了圣体圣事濯足服事精神的重要日子。

濯足節
十四世紀繪於天主教錫耶納-埃爾薩谷口村-蒙塔爾奇諾總教區锡耶纳主教座堂《洗腳和最後的晚餐》
别名濯足日
設立聖餐日
聖周星期四
聖周四
参与者信奉泛基督教的國家、信徒
類型基督教
意义紀念耶穌基督最後的晚餐
风俗濯足禮彌撒;分發濯足錢
相關節日聖週

亞洲菲律賓[1]印度部份邦與地區[2]歐洲丹麥[3]挪威[4]西班牙部分地區[5]北美洲哥斯達黎加[6]瓜地馬拉[7]尼加拉瓜[8]拉丁美洲哥倫比亞[9]巴拉圭[10]烏拉圭[11][註 1]等國,濯足節都是法定假日

典故

新約聖經福音書記載,耶穌在受難前,到耶路撒冷逾越節12:12),他安排兩名門徒至城裡準備逾越節的晚餐(14:13~16)。當天晚上,耶穌和十二門徒到晚餐地點(14:17),耶穌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把水倒在盆裏,逐一為門徒洗腳,再用腰間所束的手巾擦乾(13:4~5),耶穌為門徒洗完腳後,穿上衣服坐了下來,對門徒解說:「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幫你們洗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吩咐你們照著我所作的去作(13:13~15)。」

席間耶穌指出門徒中有一人將要出賣他,他必如聖經預言所寫死去(14:18~21)。用餐時,耶穌拿起餅祝禱,剝開分送給門徒食用,並說「這是我的身體」(14:22)。耶穌拿起酒杯祝禱,遞給門徒們輪流飲用,又說「這是我立盟約的血,為世人所流」(14:23~24)。餐後,耶穌被猶大引來的軍隊祭司長法利賽人差役等眾捆綁帶走(18:2~12),第二天清晨,在猶太人的壓力下,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執政官本丟·彼拉多下令將耶穌處十字架釘刑致死,這日是預備日(星期五)(18:33~40、19:1~34)(15:1~37)。

起源

16世紀義大利畫家吉安弗朗切斯科·潘尼畫作《康士旦丁受洗

早期基督教信徒,在凱撒里亞主教尤西比烏所著的教會史中記載,早期教會基督徒在逾越節慶祝與紀念耶穌復活。由於福音書記載耶穌於猶太人預備日死亡,逾越節後的第三日復活,也是聖經所說「一週的第一天」(如今的星期日),故基督徒稱這一天為「主的日子」或「主日」,進行集會並紀念基督的復活。2世紀東方教會習慣於猶太人的逾越節,其他教會則定於逾越節後兩週的主日,來紀念耶穌的復活[12]

羅馬帝國君士坦丁一世313年頒布《米蘭詔書》承認基督教為合法宗教後,325年君士坦丁一世為了調停爭論,選在尼西亞召開了「尼西亞第一屆大公會議 」,由教宗西爾維斯特一世的代表維特(拉丁語)及味增爵(拉丁語)共同任主席,有三百多位主教出席,會中有兩項重大決議,其一為明定了復活慶典的規定[13]

  1. 所有基督徒都該在同一天慶祝
  2. 不該隨從猶太習俗
  3. 在春分後第一次月圓後的星期日舉行

最早文獻

以婕莉亞遊歷時羅馬帝國版圖

4世紀晚期,一名來自西北方(據考證可能為高盧,即今西境內)的女性朝聖者以婕莉亞(),她經康士坦丁堡聖地(指故以色列王國國境)遊歷 3 年,寫下許多信件,把她所見所聞傳達給家鄉的友人,是謂《以婕莉亞遊記(Itinerarium Egeriae)》,其中描寫到當時人們為期 8 天的復活節記念活動,從棕枝主日聖餐日受難日復活節,詳如時間、地點、環境、禮儀方式等,此為有關復活節的最早文獻紀錄,也是西方最早的女性文學作品[14][15]

各地風俗

傳統上,許多基督宗教派別聖週四之後會將十字架上蒙上紫色的布

禮儀

2007年濯足節時,威爾斯的約翰戴維斯主教為民眾舉行濯足服事。

濯足礼,是天主教會(又稱羅馬公教會)、東方基督教(包含正教會東方正統教會東方亞述教會等)、以及新教聖公宗固定舉行[16]、其他教派沒有一定[17]),在濯足節當天的重要儀式。20世紀初期,皇室政權仍在時以前,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王國波旁王朝,也會在每年的濯足節,舉行濯足礼活動[18][19]

天主教會係據《羅馬彌撒禮儀(拉丁語)》一書,自從1570年開始明訂,各地教會於濯足節當天的圣体礼仪後,應舉行濯足礼,後於1955年教宗庇護十二世修訂為在圣体礼仪中舉行[20]。儀式的進行,會在適當地點放置椅子,供選定受洗的人坐在椅子上,人數沒有規定,然通常是十二人,由教役帶領入坐,司祭在教役協助下,逐一替各人洗腳[21]

東方基督教是在各區的大型或特定教堂,依循《聖經》記載,於濯足節當天「最後晚餐」儀式後,盛大進行濯足服事,由主教資深教牧,為十二名長老執事洗腳,重演耶穌為十二門徒洗腳的故事[22][23]

注释

  1. 烏拉圭公眾假期為「」即受難週,包括濯足節。

参考文献

  1. . Chan Robles. [201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7) (英语).
  2. . Indian Public Holidays. [201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2) (英语).
  3. . borger.dk. [201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6) (丹麦语).
  4. . Lov Data. [201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9) (书面挪威语).
  5. . www.spainexpat.com. [201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6) (英语).
  6. . Travel Excellence. [201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7) (英语).
  7. . E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es. [201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3) (英语).
  8. . CentralAmerica.com. [2011-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8) (英语).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哥伧比亚共和国大使馆. [2011-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5).
  10. . Official Reports. The Bureau of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Labor. 2010-11-17 [201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4) (英语).
  11. . UruguayTotal. [2011-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7) (西班牙语).
  12. 趙一舟 神父. . 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禮儀委員會.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5).
  13. . 圣学辞典. 天主教在线. [201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0).
  14. Martha Ann Kirk. . Liturgical Press. 2004: 第104–105頁 [2011-10-06]. ISBN 0814651569 (英语).
  15. Geoffrey Rowell. . The Times. 2008-03-07 [2011-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30) (英语).
  16. . Anglican Communion News Service. The Anglican Communion Official Website. 2008-03-13 [2011-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4) (英语).
  17. Ken Collin. . Ken Collin's Web Site. [2011-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3) (英语).
  18. . Hofburg Wien Kaiserappartements. [2011-10-31] (英语).
  19. Thurston, Herbert. .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vol.15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2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1) (英语). Washing of Feet and Hands
  20. . UNITED STATES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 [201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1) (英语).
  21. Father Edward McNamara. . Catholic Online. 2006-03-29 [2011-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8) (英语).
  22. . Great Lent, Holy Week & Pascha. [2011-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9) (英语).
  23. . Antiochian Orthodox Christian Archdiocese. [2011-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6) (英语).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