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西贝柳斯
約翰·尤利乌斯·克里斯蒂安·西貝流士(瑞典語:,1865年12月8日—1957年9月20日),芬兰作曲家,為國民樂派和浪漫主義音樂晚期之重要代表。
让·西贝柳斯 | |
---|---|
1913年年的西贝柳斯,丹尼尔·尼布林所摄 | |
原文名 | |
出生 | 芬兰大公国海门林纳 | 1865年12月8日
逝世 | 1957年9月20日 芬兰耶爾文佩 | (91歲)
国籍 | 芬兰 |
知名作品 | 七部交響曲,交響詩《芬蘭頌》《傳奇》《波赫约拉的女儿》《大洋之女神》《夜騎與日出》《塔皮奧拉》,管絃樂《卡累利阿组曲》《藍敏凱寧組曲》(包括《圖奧內拉的天鵝》)《悲傷圓舞曲》(出自戲劇配樂《死亡》),小提琴協奏曲,戲劇配樂《暴风雨》 |
所属时期/乐派 | 浪漫主義,20世紀 |
擅长类型 | 交響曲,交響詩,戲劇配樂,藝術歌曲 |
学生/受影响人物 |
生平歷略
西貝流士出生在芬蘭海门林纳,父親為外科醫生[1],長年照顧飢荒災民,但在他3歲(1868年)時便因而惹上傷寒而過世。西貝流士在之後隨母親回娘家生活。[2]因歷史因素、地域原因及文化差異,西貝流士自小便在瑞典語的環境下長大,反而是後來因想考進一所能直升中學的芬蘭語學校,才開始學習芬蘭語。[3]
童年時期,外婆為西貝流士提供了不少學習音樂的機會,轉入芬蘭語學校後,西貝流士開始學習小提琴,亦參與了學校的樂團訓練,也開始寫了一些小品樂曲。[4]中學畢業後,他考進赫爾辛基大學學習法律,同時也獲特別安排,於赫爾辛基音樂學校(今西貝流士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師隨马丁·韦格柳斯學習作曲;米特罗凡·瓦西列夫(Mitrofan Wasiljeff)學習小提琴。西貝流士對音樂的興趣與日俱增,最後決定留在赫爾辛基音樂學校學習。24歲(1889年)時赴柏林和維也納深造。三年後回芬蘭作了第一首音樂詩《薩迦》(「傳奇」),立即轟動。
西貝流士不喜歡城市的喧囂,而選擇居住在鄉村。1897年起,他便仰賴政府的年金過著舒適的創作生活。[5]34歲(1899年),他創作了交響詩《芬蘭覺醒》(之後經改編成為著名的《芬蘭頌》),使他真正名揚國際。42歲(1907年),他因為長年吸煙飲酒而患上喉癌,並在同年接受了喉部大手術,及後續漸康復。61歲(1926年)後,基本停止了創作活動,其原因成為音樂史上的未解之謎之一。1957年,西貝流士因腦溢血逝世,享壽91歲。
作品節選
西貝流士的創作重心是管絃樂作品。他善於使用管樂器營造出陰鬱,幽森的氣息,令人聯想到芬蘭的自然風景,同時也善於表達雄壯,恢弘的音樂效果。雖然許多人將他歸類在民族樂派下,在音樂語言上,基本上呈浪漫主義風格,但後期部分作品的和聲有所突破。西貝流士是一位較為保守的作曲家,。以下,列舉部分具代表性的西貝流士作品:
- 室內樂
- 弦樂四重奏《內心之聲》,作品五十六
- 交響曲
- E小調第1號交響曲,作品卅九,1899年
- 第2號交響曲,作品四十三,1902年
- 第3號交響曲,作品五十二,1907年
- A小調第4號交响曲,作品六十三,1911年
- 第5號交響曲,作品八十二
- 第6號交響曲,作品一〇四
- 第7號交響曲,作品一〇五
- 交響詩
- 協奏曲
- 小品
評價及爭議
西貝流士在英、美兩國曾被視為最重要的當代作曲家。在英國,作曲家如巴克斯、班托克、艾爾蘭等人都受到西貝流士的啟發,沃爾頓的第1號交響曲受其影響尤深。[6]勋伯格也認為他是當代最重要的交響曲作者。
隨著浪漫主義在廿世紀的退潮,對西貝流士的評價也逐漸歸於理性化,身後的名聲曾沉寂數十年之久。不過,他的作品對芬蘭的年輕一代始終有重大的意義。著名指揮奥斯莫·万斯凯便認為,西貝流士的作品是「淚中有最深的喜悅」,代表了芬蘭人的性格。[7]
參考資料
- 參照
- 曾彥運 2011,第5頁.
- . [2014-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1) (英语).
- Anderson, Keith.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27095451/http://www.naxos.com.hk/albumpage.php?catno=8.550197. [2014-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7).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 . [2014-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1).
- 曾彥運 2011,第8頁.
- Clements, Andrew. . The Guardian. 2020-09-09 [2020-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英语).
- 吳毓庭. . 2017年11月: 80.
- Moynihan, Sarah. . 2019 (英语).
- 曾彥運 2011,第6頁.
- 曾彥運 2011,第7頁.
- 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