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夫哥罗德共和国
诺夫哥罗德大公国,后世又称作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俄語:),苏联历史界称作“诺夫哥罗德大公国”,是12至15世纪以诺夫哥罗德为中心的城邦国家,位于今俄罗斯西北部。
諾夫哥羅德大公國 Новгородскаѧ земьлѧ Novgorodskaya Zemlja | |||||||||||||
---|---|---|---|---|---|---|---|---|---|---|---|---|---|
1136年—1478年 | |||||||||||||
1385年的旗幟
紋章
(1385年) | |||||||||||||
諾夫哥羅德紋章上標誌 (1426年): | |||||||||||||
1400年的諾夫哥羅德大公國 | |||||||||||||
首都 | 大諾夫哥羅德 | ||||||||||||
常用语言 | 斯拉夫語官方語言: 古教會斯拉夫語 非正式用語: 古諾夫哥羅德方言, 烏拉語系 | ||||||||||||
宗教 | 東正教 | ||||||||||||
政府 | 混合政體共和國 | ||||||||||||
王公 | |||||||||||||
• 1136–1138 (first) | 斯維亞托斯拉夫·奧利戈維奇 | ||||||||||||
• 1462–1478 (last) | 伊凡三世 | ||||||||||||
历史 | |||||||||||||
• 建立 | 1136年 | ||||||||||||
• 终结 | 1478年 | ||||||||||||
| |||||||||||||
今属于 | 俄羅斯 芬兰 |
俄罗斯历史 |
---|
诺夫哥罗德,今名大诺夫哥罗德(是诺夫哥罗德州首府),原为基辅罗斯的一部分。11世纪中期,基辅罗斯大公智者雅罗斯拉夫死后,诺夫哥罗德等城市就出现了摆脱基辅统治的分离趋势。此时,诺夫哥罗德并没有像罗斯的其他城市一样出现王公世袭统治,而是由上层贵族和商人集团控制的市民议会掌握最高权力。1136年,管辖诺夫哥罗德的弗谢沃洛德·姆斯季斯拉维奇公爵(基辅大公弗拉基米罗维奇之子)对苏兹达尔的战争失败,被诺夫哥罗德议会废黜,一般认为这是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开始。理论上讲,此后诺夫哥罗德的统治者仍是罗斯王公,但诺夫哥罗德市民议会通常有能力废黜王公,因此诺夫哥罗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国。
市民议会(俄語:),俄语音译为“谓彻”,是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宣战与议和、批准法律。诺夫哥罗德行政长官、千人长均由市民议会选出。从1156年开始,诺夫哥罗德大主教也由市民议会选举。诺夫哥罗德政府实际上为贵族集团的“豪绅会”。军事长官则由市民议会聘请的封建王公担任。
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独立后,不断向北方和东方拓展势力范围。其鼎盛时期,北至白海,西至今俄罗斯与爱沙尼亚边界一带,南至伊尔门湖一带,东至乌拉尔山脉。诺夫哥罗德的商业和手工业较为发达,是汉萨同盟最东部的贸易伙伴。通过“连水陆路”的地理优势,诺夫哥罗德向西欧出口罗斯地区出产的毛皮、鱼油、海象牙、独角兽的角(由一角鲸的长牙冒充)、蜂蜡、大麻,然后进口金属制品、酒和珠宝等商品。
诺夫哥罗德的粮食供应依赖于其南方的俄罗斯其他产粮地区,如莫斯科和特维尔。莫斯科大公以此来加强对诺夫哥罗德的控制。1478年,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被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征服,并入莫斯科大公国。
诺夫哥罗德公國执政者
- 诺夫哥罗德统治者列表
参考书目
- A. M. 普罗霍罗夫主编,本书译审委员会译,1986,《苏联百科辞典》第二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A. M. 普罗霍罗夫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翻译组译,1988,《苏联百科手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