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贝克莱
乔治·贝克莱(英語:,1685年3月12日—1753年1月14日),著名英裔爱尔兰哲學家,同時為圣公会駐愛爾蘭科克郡克洛因鎮的主教,與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被認為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中的三大代表人物,因捍卫主观念唯心主义而闻名[1]。
喬治·貝克萊 George Berkeley | |
---|---|
乔治·贝克莱主教 | |
时代 | 18世紀哲學家 |
地区 | 爱尔兰哲學家 |
学派 | 主观唯心主义、经验主义 |
主要领域 | 知识论、形而上学、基督教 |
贝克莱是一位涉猎广泛的思想家,对宗教(这是他哲学动机的根本)、视觉心理学、数学、物理学、伦理学、经济学和医学都有兴趣。著有《视觉新论》(1709年)、《希拉斯与菲洛努斯之间的三次对话》与《人类知识原理》(1710年)等作品。
哲學貢獻
非物质主义
乔治·贝克莱批判的唯物主义()指的是认为“物质一定存在”的思想(区别于认为“只存在物质”的唯物主义)。贝克莱认为物质()是指独立于心灵()的事物。独立于心灵是指不依赖于思想()或感觉()而存在的物质[1]。他对此的总结是:一切物质的存在,正在于其被心灵感知()。(拉丁文:)[2]
在《人类知识原理》中,贝克莱提出:
“世俗之见含着一种矛盾:人们有一种特别流行的主张,以为房屋、山岳、河流,简言之,一切可感知的东西,都有一种自然的、实在的存在。那种存在是和被理解所感知的存在不同的。[...] 上述对象只是我们借感官所感知的东西,而我们所感知的又只有我们的观念或感觉;既然如此,那么你要说这些观念之一,或其组合体,会离开感知而存在,那不是矛盾么?”[3]
这个简短段落提出的论点是:我们感知到房屋、山岳、河流等事物,并因此推论物质世界存在。但这个推论是错误的。我们只能感知到我们自己的观念或感觉,这些观念或感觉只存在于心智中。因此,房屋、山脉和河流都是观念或感觉,不可能脱离心智而存在。[4]
贝克莱认为,这种错误的推论起源于抽象观念()。抽象观念认为从感知可以推断出关于被感知对象的存在。贝克莱反驳了这一观念,并认为人们只能通过对物质的感知来认识物质[5]。人们发现多个观念之间的联系,便在思想和语言中将它们作为一种物质看待[6]。因此,人们所认为的物质只是观念的集合[7]。这些观念可以被感官所感觉,并被思想所解释。但是,如果物质只是观念的集合,那么物质并不像伯克利时代的大多数哲学家认为的那样存在。
参见
- 贝克莱悖论
- 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
参考文献
- Dowing, Lisa. Edward N. Zalta , 编. .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21 [2023-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0).
- Berkeley, George. . 由关文运翻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25. ISBN 978-7-100-07197-0.
- 人类知识原理,第23-24頁.
- Winkler, Kenneth. . Oxford [England]: Clarendon Press. : 138. ISBN 0-19-824907-1.
- George Berkeley. (PDF). Jonathan Bennett. : 12 [2023-03-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02).
- George Berkeley. (PDF). Jonathan Bennett. : 52 [2023-03-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7-08).
- Principles,第11頁.
外部链接
- George Berkele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t the Eighteenth-Century Poetry Archive (ECP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Downing, Lisa. . 扎尔塔, 爱德华·N (编). .
- George Berkele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rticle by Daniel E. Flage in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International Berkeley Socie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A list of the published works by and about Berkeley as well as online links
- Berkeley's Life and Work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乔治·贝克莱的作品 - 古騰堡計劃
- 互联网档案馆中乔治·贝克莱的作品或与之相关的作品
- 來自乔治·贝克莱的LibriVox公共領域有聲讀物
- Another perspective on how Berkeley framed his immaterialis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Original texts and discussion concerning The Analyst controvers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約翰·J·奧康納; 埃德蒙·F·羅伯遜, , (英语)
- Contains more easily readable versions of New Theory of Vision,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Three Dialogues, and Alciphr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An extensive compendium of online resources, including a gallery of Berkeley's images
- A version of Berkeley's PHK condensed and rewritten for faster reading,存档于(存檔日期 17 March 2006).
- Electronic Texts for philosopher Charlie Dunbar (1887–1971):
- Broad, C. D. Berkeley's Argument About Material Substan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 Y., 1975 (Repr. of the 1942 ed. publ. by the British Academy, London.)
- Broad, C. D. Berkeley's Denial of Material Substan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Published in: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 LXIII (1954).
- Rick Grushsyllab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Berkeley's (1734) The Analyst – digital facsi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