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zi
“Chinazi”(中文直譯可作“支那粹”、“支納粹”[1]、“赤納粹”、“納粹中國”或“納粹中共”)是英語中「中國」(China)和「納粹」(Nazi)的混成詞,後亦衍生出國家社會主義中華勞工黨(英語:,NSCWP),借以納粹黨的全名格式,賦予該詞“正式名稱”。該詞常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持不同政見者,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人士、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的参與者和新疆再教育營的反對者[2]用於批評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境内(含香港、澳門)壓迫中國公民、限制中國人權[3],對內宣傳個人崇拜、極端民族主義、排外與種族主義,在境外進行生存空間滲透擴張、推廣带有國家資本主義特色的中國模式的行為[4]。
語源
據澳洲學者James Leibold於2010年發表的論文,赤納粹的英語原文是“Chinazi”一詞最晚在2005年已經出現,最初為專門討論亞洲文化的英語論壇使用者用於批評漢族沙文主義者時所使用[5][6][7]。
背景
習近平在2012年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執掌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習近平首先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他執政的核心思想。在處理國際關係上,習近平採取更加進取的手段,甚至發起「戰狼外交」,並視美國為中國的頭號敵人[8]。習近平將統一台灣作為其中一個優先考慮策略,在2019年向台灣提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遭抵制和反對,在民主進步黨籍的蔡英文連任中華民國總統後,習近平又積極部署「武統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空前緊張[9][10]。《金融時報》專欄學者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指出,為了鞏固統治,拋棄辯證看待西方好與壞的思維,加強愛國主義建設、教育以及控制外部資訊下,同時與自我審查的言論環境等共同作用,會形成不理智的中國反西方情緒,年輕世代趨於極端[11]。
比較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納粹德國的比較
自2010年代開始,國際社會有一些人士將中國跟納粹德國相提並論[12][13]。2014年,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評論认为:“Chinazi(赤納粹)及Chinazism(赤納粹主義)這兩個已被廣泛使用於越南語出版物及網上社群的新詞語,指的就是中國的新納粹風格行徑。”[14]
2015年,時任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在談及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地時,將中國比喻為納粹德國[15]。《環球時報》發表文章反駁,指艾奎諾三世無知且言行沒有底線,對邦交國進行「侮辱性誹謗」。[16][17][18]
2018年,中國流亡作家余杰出版了《納粹中國》一書,敘述當今中國正出現邁向納粹德國的勢態[19]。“赤納粹”一詞由國際社會對中共破壞世界秩序的指控轉為民運人士對中共破壞公民人權的抨擊。同年,中國多個地方都有教會和十字架被官方強行拆除,更有信徒被迫放棄信仰。此舉被一些牧师批評儼如重演納粹德國逼害宗教人士的悲劇[20]。
2019年8月,澳大利亞眾議院議員安德魯·哈斯提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將中國的崛起比喻為納粹德國的崛起,認為西方國家不應低估中國共產黨帶來的威脅。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發表聲明,表示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各國而言是機遇而不是威脅。[4][21]
2019年,在香港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中,一些示威者以赤納粹形容中國共產黨[22],也得到國際社會的進一步關注。部分抗議者認為中國在1960年代爆發的「文化大革命」以及1989年發生的「六四事件」與納粹的意識形態相關[23]。
習近平與的比較
一些媒體示威者亦會以將習近平比喻為。2016年,一位名為權平的朝鮮族男子聲稱計劃穿著寫有「Xitler」的T恤上街[24],其後遭秘密拘捕。在反修例運動期間,一些塗鴉及標語均以Xitler形容習近平[25][26],Xitler是組合習近平的姓氏(Xi)和希特勒的姓氏(Hitler)[25]。2020年8月1日,一段題為「Xi-Tler? Xi Jinping Emulating Adolf Hitler!(Xi-Tler?習近平模仿希特拉)」的7分鐘影片在印度網站Strat News Global出現,影片比較了習近平與希特拉的一些共通點,其後Strat News Global的創辦人Nitin Gokhale聲稱收到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的電話,要求移除影片[27][28][29]。
在社會運動中的使用
以反抗赤納粹為口號的活動,主要有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和929全球反極權大遊行。示威者試圖以此口號連結國際社會的同情,惟引發巨大爭議[36],後對該口號的使用場合有所減少[37]。俄羅斯官方媒體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指控,在上述活動中反對赤納粹的示威者有收取來自美國的資助[38]。香港街道上亦存在一些寫有「Chinazi」字眼的塗鴉以示抗議。[39]
另外,有多名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被捕者遭警員以不易脫色的水筆在前臂寫上一組號碼。有被捕者的律师認為,警方做法猶如二戰時納粹德國為關押在集中營囚犯紋上編號一樣。香港警方承認曾向被捕人士分配編號,但無回應是否將號碼寫在被捕人皮膚上[40]。
爭議
反对意见
有意見認為納粹是德國禁忌詞語,反對使用赤納粹一詞。[41][42]
香港執業大律師、山西政協委員馬恩國認為使用赤納粹旗幟的人士或已觸犯《國旗及國徽條例》[43]。
澳洲國會情報和安全聯合委員會主席與其他一名保守派議員疑因之前發表將北京的崛起比作納粹德國的威脅的批評言論而被拒絕入境中國。[44]
支持意见
中國持不同政見者楊建利參與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929全球反極權大遊行時,把中國共產黨的統治稱為「赤納粹」,即是「具中國特色的法西斯主義」[45]。楊建利表示,中国还具备一些当年经典法西斯主义所没能做到的。比如数字极权主义国家、公有制性质、经济影响力和渗透力。此外,中国还带有东方宫廷政治的性质[46]。楊繼昌主张,納粹主義的全名是「國家民族社會主義」,而現在中國的政治意識形態,國家主權至上,要造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加上憲法列明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習近平思想」帶引執行「極左」的施政風格,中國是完全符合納粹定義的極右法西斯政權。時代是會進步的,中共部份行徑比起納粹更為進化,例如將一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監禁至死,又譬如在新疆套用人臉識別AI建立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集中營。對於香港人,中共也開始展示納粹排猶的風範,手法和力度已直逼戈培爾的反猶宣傳[47]。
参见
參考文獻
- 陳信仲. . 思想坦克. 芋傳媒. 2019-10-10 [2019-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中文(繁體)).
- . Radio Free Asia. [2019-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1) (中文(中国大陆)).
- . 美国之音. [2019-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中文).
- . 華爾街日報. 2019-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 Leibold, James. 63.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24. January 2010. JSTOR 20749192 (英语).
- Leibold, James. (PDF). The China Journa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0, (63) [2019-10-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21).
- . China Beat Archive. 2008.
- 金哲. . 美國之音. 2021-03-24 [202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中文(简体)).
- . 2021-03-10 [2021-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 Helen Davidson. . Taipei. 2021-03-10 [2021-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 . [2022-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5).
- Ames, Roger T.; Hall, David L. . Open Court. 2015-11-19. ISBN 9780812699388 (英语).
- Deutsche Welle. . [201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Hồ, Sĩ Quý. . Viện Hàn lâm Khoa học xã hội Việt Nam. 2014-07-12 [2020-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7) (越南语).
Thuật ngữ “Chinazi”, “Chinazism” ám chỉ Trung Quốc là một kiểu Quốc xã mới đã được sử dụng cả trong ấn phẩm và ở nhiều diễn đàn không chính thức.
- . The Guardian. 2015-06-03 [2020-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3).
- . 環球日報 (人民網). 2015-06-04 [2019-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2).
- . 自由時報. 2015-06-04 [2019-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2).
- . 明報. 2015-06-04 [2021-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0).
- 楊繼昌. . 眾新聞. 2019-08-21 [2019-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4).
- . Radio Free Asia. [2019-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1) (中文(中国大陆)).
- . 香港經濟日報. 2019-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2).
- . Financial Times. 2019-09-08 [201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2).
- . [2019-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7-02-20 [2020-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0) (中文(简体)).
- . マイナビニュース. 2019-09-14 [2020-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日语).
- . news.chosun.com. 2019-09-25 [2020-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韩语).
- Krishnan, Revathi. . ThePrint. 2020-08-10 [2020-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美国英语).
- . www.daijiworld.com. [2020-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30).
- . OpIndia. 2020-08-09 [2020-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英国英语).
- . 香港文匯報.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2).
- .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 Hui, Mary. . Quartz. [2019-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1) (英语).
- . 中時電子報. 2019-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中文(臺灣)).
- . on.cc東網. 2019-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2).
- . 香港獨立媒體網.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 . QUARTZ. 2019-09-26 [2019-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1).
- . 香港電台. 2019-09-25 [2019-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 . RT. 2019-09-11 [2019-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 Sudworth, John. . BBC News. 2019-12-15 [2020-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英国英语).
- . 蘋果日報. 2019-11-01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2).
- . 眾新聞. 2019-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7).
- . [2019-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 . 香港文匯報.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2).
- . 星島日報. 2019-11-16.
- . 美國之音. 2019-09-30 [2019-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6).
- Allen. . [2019-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9) (中文(中国大陆)).
- . 眾新聞. [2019-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4) (中文).
- 精選書摘.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8-09-17 [202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6)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