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燦鴻 (2015年)

颱風燦鴻英語:)在菲律賓稱為颱風法爾肯英語:),是個強勁、規模龐大且持續時間較長的熱帶氣旋,影響西太平洋洋盆的大多數國家。燦鴻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的第九個獲得命名的風暴,它於6月29日從西風爆發發展而成,這場西風爆發也在南半球催生出熱帶氣旋拉奎爾。燦鴻在向西北移動的過程中受到溫暖海水的幫助,但亦受到风切变的干擾,只能緩慢發展。風暴在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蜿蜒前行,掠過羅塔島上空,然後開始穩定地向西北移動。在該島附近掠過時,風暴為鄰近的關島帶來強降雨,引發水災和輕微停電。7月7日,燦鴻增強成颱風,兩天後在日本沖繩島宮古島之間掠過。當地的強風導致42,000人斷電,27人受傷。大約在同一時間,風暴與強烈熱帶風暴蓮花一起導致季风槽水位激增,在菲律賓引發水災並造成16人死亡。

颱風燦鴻(法爾肯)
颱風(日本
四級颱風(美國
7月10日,正處最高強度的颱風燦鴻
形成2015年6月29日
消散2015年7月13日
最高風速10分鐘持續 165公里/小時(105英里/小時)
1分鐘持續 220公里/小時(140英里/小時)
最低氣壓935百帕毫巴);27.61英寸汞柱
死亡直接造成兩人死亡、間接導致16人喪生
損失$15.9億(2015年美元
影響地區關島北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日本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日本氣象廳稱,颱風經過沖繩縣後,達到每小時165公里的最高風速。它在臺灣以北掠過,帶來有益的降雨,為水庫補充水量。7月11日,燦鴻成為在1949年有記錄以來7月份登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的最強颱風。大約110萬人在風暴前疏散,風暴在全國範圍內造成98.4億元人民币(15.8億美元)的損失,並造成一人死亡。隨後,風暴轉向東北方並移向朝鲜半岛大韩民国近海的濟州島錄得1,250毫米的降雨量,該國亦有一人因雷暴而死亡。7月12日,風暴吹襲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甕津半島,並在不久後轉變成溫帶氣旋,其殘留後來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引發水災和停電。

氣象歷史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图例
  热带低气压(≤62 km/h)
  热带风暴(63–118 km/h)
  一级(119–153 km/h)
  二级(154–177 km/h)
  三级(178–208 km/h)
  四级(209–251 km/h)
  五级(≥252 km/h)
  未知
风暴类型
■ 副热带气旋
▲ 温带气旋/后热带气旋/热带扰动/季风低压

2015年6月,馬登-朱利安振盪錄得接近創紀錄的脈衝強度,引發西太平洋出現一段時期的重大天氣[1][2]。這一重大天氣包括六月下旬的一次強烈西風爆發,形成一組雙熱帶氣旋[3]。首個熱帶氣旋於6月28日在南半球形成,隨後於6月30日發展成熱帶氣旋拉奎爾[3]。第二個熱帶氣旋於6月25日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波纳佩州東南偏南約345公里處首次被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記錄為熱帶擾動[4][注 1]

該擾動整體向北漂移,在低至中等风切变和有利的高空外流區域內緩慢組織。環流因一股位於南方的西風而增強[5]。6月29日上午6時,日本氣象廳()[注 2]將該系統歸類為熱帶低氣壓[7]。經過進一步組織,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當天晚上10時半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當時該系統位於波納佩州東北方約345公里[8]。中心的對流逐漸加深,帶狀特徵開始在外圍鞏固[9]。6月30日,日本氣象廳將氣旋升級為熱帶風暴燦鴻[7][10][注 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估燦鴻此時的強度稍弱,將其強度定為熱帶低氣壓[9]

7月1日,燦鴻位於副熱帶高壓脊的南緣,穩步向西移動[9]。氣旋身處的高層通風有利於其發展[12],但當天的大部分時間裏,中心受中等的風切變影響遠離最深層的對流[13]。當天,日本氣象廳將系統升級為強烈熱帶風暴[7]。7月2日早上,燦鴻的龐大環流吸收位於其東南方的一較小擾動[14],風暴轉向西南偏西移動。德沃夏克衛星分類表明,隨著中心密集雲團區的擴展,該系統達到颱風標準;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下午3時之前將燦鴻歸類為颱風[15] ,但日本氣象廳仍將其強度維持在強烈熱帶風暴[7]。此後不久,位於東北方的熱帶對流層上部槽帶來強勁的風切變,使風暴明顯地減弱。對流從燦鴻的中心被切離,風暴的前進速度突然減慢[16][17]。除了風切變之外,氣旋上方的下沉气流、北方的低壓槽以及東北方的殘留渦旋均抑制其對流[18]。到7月3日中午12時,燦鴻已減弱為一風力時速85公里的熱帶風暴[19]

7月5日,位於馬里亞納群島上空的熱帶風暴燦鴻

在7月3日燦鴻突然減弱的同一時間,系統進入高壓脊的弱點並轉向東北移動[16][18]。當天晚上,其龐大環流轉向西北偏北移動[20]。7月4日早上,風切變有所減弱,熱帶對流層上部槽退向北方,副熱帶高壓脊穩步重建。對流在熱帶風暴的上空開始重新發展[21]。7月4日晚上至7月5日,燦鴻的中心擦過马里亚纳群岛羅塔島的南岸[22][23]。在該島附近掠過時,由於與季风槽的相互作用,燦鴻的路徑形成一個不尋常的逆時針環路[24][25]。在遠離馬里亞納群島後,由於弱風切變和良好的外流,風暴穩定發展[26]。隨著中心爆發出對流[27][28],據日本氣象廳稱,燦鴻在7月7日早上達到颱風標準[7]。微波衛星影像表明,隨著對流的加深和環流周圍的帶狀特徵收緊,風眼開始形成[29]

7月7日,颱風進入菲律宾责任区,在當地命名為法爾肯()[30]。燦鴻的風眼在結構上短暫改善,然後進入不穩定狀態並在當天晚上崩潰;風暴北側的對流亦同時減弱[31][32]。直徑65公里寬的風眼很快就回復,並在7月8日慢慢縮小到直徑40公里[33][34]。燦鴻的規模龐大,烈風在7月9日從其的中心向外延伸445公里[35]。7月9日晚上至7月10日,燦鴻在日本沖繩島宮古島之間掠過[36]。颱風在此期間達到風力時速165公里、气压935毫巴百帕;27.61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37]。由於擁有多個強烈的饋線帶和一清晰的直徑27公里風眼,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估燦鴻達到一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220公里的最高強度,相當於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四級標準[38]

眼牆置換循環和北側的對流減弱使其從7月10日開始穩步減弱[39][40]。當系統靠近华东地区時,風切變的增強使系統未能重整[41]。7月11日早上,颱風抵達副熱帶高壓脊的西南邊緣,開始轉向北移,隨後轉向東北偏北移動[42]。燦鴻於早上8時40分左右在浙江省舟山市上海市東南偏南約140公里處登陸[43]。日本氣象廳評估風暴登陸時的風速為每小時140公里,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登陸時一分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55公里[42][44]。根據聯合颱風中心的估計,燦鴻是至少35年來在上海市160公里範圍內掠過的最強颱風[43] ,也是自1949年有記錄以來於7月份在浙江省登陸的最強颱風[45]。此後,風暴加速向東北偏北方移動,橫越較涼的黄海,使其結構進一步轉差[46]。7月11日晚上6時左右,燦鴻的強度跌破颱風標準[7]。系統的低層環流中心於7月12日靠近朝鲜半岛時完全外露[47][48]。晚上6時左右,燦鴻以風力時速85公里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平壤市西南方的甕津半島上岸[49][50]。到7月13日凌晨0時,系統轉變成溫帶氣旋,同時維持烈風風力[51] ,六小時後系統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中北部消散[7]

防災措施及影響

在風暴影響馬里亞納群島之前,國家氣象局關島羅塔島發布颱風觀察預警和熱帶風暴警告,並對天寧島塞班島發布颱風警報。美国国防部發布第三級熱帶氣旋應急響應()[52]。在羅塔島附近徘徊時,燦鴻產生出時速60公里的陣風[50]。在羅塔海峽的另一邊,關島北部的安德森空军基地錄得的陣風達到時速117公里。根據关岛大学的雷達估計,島上的降雨量總計超過300毫米[53],可能高達410毫米[50]。在關島,風暴造成輕微的停電和水災[52]

雖然燦鴻並沒有直接影響菲律宾,但燦鴻和強烈熱帶風暴蓮花都使季候風連續幾天增強,導致菲律賓全國出現嚴重的水災[54]。大雨影響呂宋西米沙鄢的部分地區,各種事件導致五人死亡。一艘在邦阿西楠省近岸的船在強風中沉沒,船上四人失蹤。一場短暫的龍捲風對三描礼士省伊巴造成輕微破壞。近34,000人受到季候風影響,造成16人死亡,並造成390萬披索(8.6萬美元)的農業損失[55]

日本嘉手纳空军基地被吹倒的樹木

7月9日,燦鴻外圍雨帶開始影響日本沖繩島[50]。7月9日至10日期間,那霸機場取消326個航班,影響超過32,000人。共有176人在公共避難所尋求庇護。島上的美國軍事基地上調至最高級別的第一級熱帶氣旋應急響應[52]。7月10日早上,沖繩島南端附近的一個氣象站錄得最高陣風為每小時179.6公里,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18.8公里。強風影響該區其餘的日本島嶼,宮古島錄得最高陣風為每小時118.8公里[50]。風暴為沖繩縣名護市帶來強降雨,降雨量最高可達230毫米[56]。風暴最嚴重時,沖繩縣有42,000人斷電[52]。風暴在沖繩縣造成27人受傷[50],其中三人重傷[52]。兩棟建築物受損。沖繩縣各地的農業損失達5.24億日圓(427萬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由芒果農作物所造成[57]

因應燦鴻來襲,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在7月9日開展飛機投落送觀測,以取得資料作為預報及警告之用[58],惟因未能搜集資料,加上要避開颱風以及日本航空交通管制部拒絕飛機進入飛航情報區,本次投落送以失敗告終[59]。受其受其彯響,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在7月9日凌晨5時半針對臺灣北和東北部海面發佈海上颱風警報。隨着燦鴻進一步靠近,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在當日晚上8時半針對基隆市宜蘭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發佈陸上颱風警報。在燦鴻遠離臺灣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在7月10日晚上11時半解除陸上颱風警報,而海上颱風警報亦在翌日早上8時半解除[60]

燦鴻掠過臺灣以北,其威脅使臺灣證券交易所和其他公共建築關閉,並取消多個航班[61]彭佳嶼錄得最高持續風速為每秒28.1米(約每小時101公里),最高陣風為每秒35.3米(約每小時127公里)。竹子湖錄得最大一小時降雨量37.5毫米,鳥嘴山的總降雨量達412.5毫米,為全臺最高[60]。燦鴻在臺灣造成六人受傷,其中在新北市牯嶺街有一人被倒塌的樹木壓傷,樹上的蜂窩亦一同墮下,隨後兩名路過的民眾被蜜蜂螫傷,同市另外兩人亦被倒塌的樹木壓傷;而新竹縣尖石鄉的落石亦砸中一人[62]。全島共568人因燦鴻來襲而需要疏散[63]。這場風暴最終為臺北市帶來388.5毫米的強降雨[50]石門水庫的容量在風暴前已下降至55%,但由於風暴的降雨而上升至90.26%[64]

7月1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登陸前幾個小時的颱風燦鴻

受颱風影響,中國大陆沿海地區約110萬人需要撤離[50]。近3萬艘船舶被召回港口、共600個航班被取消[65]。過100班列車也被取消[50]上海地铁部分路段被關閉[66]。風暴導致华语流行歌手汪峰的演唱會被取消[67]

在華東地區上空掠過時,燦鴻在上海市以南的石浦镇產生出時速119公里的持續風速和時速177公里的陣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錄得時速90公里的陣風[50]。沿海和近海島嶼的陣風最為強勁。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宁海县象山县等地的最高降雨量達到531毫米[45]。暴雨導致華東地區大範圍水災[50];浙江11條河流超越1.91米的警戒水位。風暴在福建省江苏省產生巨浪[45]温岭市的巨浪高達五層樓,將魚類衝上岸並淹沒海岸[68]

燦鴻帶來的強風在浙江省各地將路牌吹倒,在慈溪市摧毀一棟無人居住的建築[69],並導致寧波市發生山崩。有數十個水閘被打開,幫助淹水地區排水。[70]。同樣在該市,風暴導致一家酒店的屋頂倒塌,造成一人死亡、兩人受傷[71]。燦鴻在浙江省摧毀700所房屋,並損壞另外1,400所房屋。在鄰近的江蘇省,有300所房屋受損或被毀,造成1.2億元人民币(1,930萬美元)的經濟損失[72]。風暴摧毀了溫室和灌溉系統,同時也破壞農作物[73]。風暴主要影響該國的農業和交通[74];超過20萬公頃的農田受到影響[75]。上海市共3,000多棵樹被強風吹倒[66]南匯區20%的桃子和40%的梨因風暴而受損[76]。全市農業損失估計高達36.2億元人民幣(5.83億美元),主要是由於颱風同時影響當地蔬菜和瓜類的收成[66]。總體而言,燦鴻影響華東地區共390萬人,造成約98.4億元人民幣(15.8億美元)的損失[45]

在大韓民國,574架航班被取消,163艘船隻被迫滯留在港口[77]。風暴的龐大環流為朝鮮半島帶來強降雨,有利於緩解乾旱狀況。值得注意的是,在燦鴻經過期間,位於該國近海的济州岛漢拏山錄得1,250毫米的降雨量[78]。大韓民國西南部務安郡的陣風達到時速76公里[50]。雷暴在該國造成一人死亡[77]全羅南道的損失確認為48億韓圓(422萬美元)[79]。燦鴻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登陸時,當地的風速大多低於時速40公里[50],陣風則達時速54公里。這場風暴為咸镜北道東岸帶來強降雨,降雨量達到300毫米以上。造成的水災卻有限,該國大部分地區因風暴降雨量約為102毫米[49]

燦鴻的殘留隨後影響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南部地區,帶來大雨和強風,最高風速為每小時79公里[80]。強風吹倒許多樹木,其中一些倒在汽車上[81],並將伯力墓地裡的墳墓連根拔起[82]。風暴經過期間,比金苏维埃港维亚泽姆斯基等城鎮的降雨量為40至80毫米,約佔7月平均降水量的60%至70%[80][81]。河流水位上漲1至2米,水災影響該區的數十戶房屋[80]。34個社區失去電力和電話服務[83]瓦尼諾和霍爾姆斯克之間的渡輪服務暫停,1,300名乘客暫時滯留[81]。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損失達到8700萬盧布(154萬美元)[84]

參見

註釋

  1.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美國海軍空軍聯合特遣部隊,負責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發布熱帶氣旋警報[2]
  2. 日本氣象廳是西太平洋官方區域專責氣象中心[6]
  3. 燦鴻這個名稱是老挝世界气象组织提交的,是一種樹[11]

參考資料

  1. Queensland Regional Office. (报告). 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2015 [2015-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0).
  2. (PDF) (报告). United States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2016-07-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8-16).
  3. Pacific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Applications Climate Center. (PDF) 21 (3).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15-08-14 [2015-08-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1-20).
  4. (报告). United States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2015-06-25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8).
  5.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6-26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8).
  6. (PDF).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3. 2001-02 [2013-07-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0-31).
  7. RSMC Tokyo — Typhoon Center. (报告).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2015-08-24 [2015-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9).
  8.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6-29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2).
  9.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6-30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2).
  10.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2015-06-30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2).
  11.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2015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1).
  12.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1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2).
  13.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1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2).
  14.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2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2).
  15.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2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2).
  16.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3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3).
  17.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2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3).
  18.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3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3).
  19.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2015-07-03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3).
  20.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3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21.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4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22.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4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23.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5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24.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5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25. Clynt Ridgell. . Pacific News Center. 2015-07-06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26.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5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27.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6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7).
  28.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2015-07-06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7).
  29.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7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7).
  30. (PDF) (报告). National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d Management Council. 2015-07-07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25).
  31.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7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7).
  32.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7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7).
  33.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7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7).
  34.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8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8).
  35.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9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9).
  36.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09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0).
  37.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2015-07-09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9).
  38.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10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0).
  39.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10 [201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0).
  40.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10 [201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0).
  41.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10 [201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0).
  42.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11 [201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1).
  43. Jeff Masters. . Weather Underground. 2015-07-11 [201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5).
  44.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2015-07-11 [201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1).
  45. (PDF) (报告). ESCAP/WMO Typhoon Committee 10th Integrated Workshop: 4–6. 2015 [2016-01-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46.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11 [201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2).
  47.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12 [201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2).
  48.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2015-07-12 [201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2).
  49. (PDF) (报告). ESCAP/WMO Typhoon Committee 10th Integrated Workshop: 4–6. 2015 [2016-01-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18).
  50. Jon Erdman; Nick Wiltgen. . Weather.com. 2015-07-12 [2016-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2).
  51.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2015-07-13 [201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4).
  52. Dave Ornauer. . Stars and Stripes. 2015-07-11 [2015-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2).
  53. (PDF). Pacific ENSO Update. 2015-07-30, 21 (3) [2015-12-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1-20).
  54. . Manila, Philippines: CNN Philippines. 2015-07-08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9).
  55. (PDF) (报告). National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d Management Council. 2015-07-15 [2015-07-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16).
  56. (PDF) (报告). ESCAP/WMO Typhoon Committee 10th Integrated Workshop: 7. 2015 [2016-01-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2-01).
  57. . Yahoo! News. 琉球新報. 2015-07-14 [2015-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6) (日语).
  58. 甘芝萁. . 自由時報. 2015-07-08 [2015-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5).
  59. 甘芝萁. . 自由時報. 2015-07-09 [2015-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2).
  60. 王君賢. (pdf) (报告).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15 [2015-10-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2-08).
  61. . CBC News. Associated Press. 2015-07-10 [2016-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4).
  62. 孟祥傑. . 中國時報. 2015-07-10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2).
  63. . 自由時報. 2015-07-10 [2015-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1).
  64. . The China Post. 2015-07-14.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65. . CNN.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4).
  66. . ReliefWeb. Xinhua. 2015-07-12 [2016-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5).
  67. Francis Eduard Ang. . Yibida. 2015-08-25 [2016-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1).
  68. . News Corp Australia. 2015-07-14 [2016-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2).
  69. Bill Savadove. . ReliefWeb. Agence France-Presse. [2016-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70. . CCTV. 2015-07-13 [2016-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8).
  71. . Associated Press. 2015-07-11 [2015-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3).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需付费查阅
  72. . 国际日报. 中國新聞網. 2015-07-14 [2015-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5) (中文).
  73. . eNews Channel Africa. 2015-07-12 [2016-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7).
  74. . Claims Journal. 2015-07-16 [2015-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1).
  75. Iris Lai. . BestWire. 2015-07-14.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76. Zhang, Ningning. . Shanghai Daily. 2015-07-14 [2015-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9).
  77. . BBC. 2015-07-13.  Lexis Nexis 需付费查阅
  78. (PDF) (报告). ESCAP/WMO Typhoon Committee 10th Integrated Workshop. 2015 [2016-01-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1-20).
  79. 오승현. . 남도일보. 2016-01-31 [2016-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8) (韩语).
  80. . Ведомости. 2015-07-15 [2015-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6) (俄语).
  81. Наталья Широкова. . Российской газеты. 2015-07-14 [2015-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6) (俄语).
  82. . The Siberian Times. 2015-07-15 [2016-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7).
  83. . Khabarovsk, Russia: РИА Новости. 2015-07-15 [2015-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6) (俄语).
  84. . Khabarovsky, Russia: ДВХАБ. 2015-07-23 [2015-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8) (俄语).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颱風燦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