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猫效应
踢貓效應(英語:)也稱為踢狗效應()[1],是一種隐喻,描述在組織或是家庭中位階較高的人,可能會藉由責罰位階較低的人來轉移其挫折或不滿,而位階較低的人也會以類似的方式將挫折發泄給位階更低的人,因此產生了連鎖反應。
舉例來說,爸爸在公司被老闆責罵,因此回家後罵小孩,小孩不開心,於是去踢貓。
由來
此一詞語至少在十九世紀時就已經使用[2]。根據作者John Bradshaw的說法,當時的人們對其他動物比較殘忍,甚至像踢貓這種事也是件平常的事,因此出現在日常用語中[3]。以其名稱來看,踢猫效应就好比是一個憤怒或是受挫的上班族下班回到家中,想要設法發洩其怒氣,但放眼看去只看到貓可以當出氣筒,因此最後以踢貓來發洩其情緒,即使貓和上班族的受挫一點關係都沒有[4]。
職場動力學或家庭動力學
踢猫效应常用來描述員工用責罵同仁或部屬來發洩壓力[5],而且可能會造成連鎖反應.高階的主管責罵較低階的部屬,而這些部屬會再責罵更低階的部屬……。這類的骨牌效應也出現在家庭中,例如爸爸對媽媽發脾氣,媽媽對較大的小孩發脾氣,較大的小孩對其弟弟妹妹發脾氣,最後弟弟妹妹把氣出在寵物身上[6]。
若在等級制度的每個個體都在受到責備時,不分青紅皂白的責備其直屬部屬,責備人可能就會造成踢猫效应,而且會往下傳播到最底層。2009年的實驗發現責備甚至會影響不相關的旁觀者[7]。
心理學理論
依照《Psychology Today》「生命中部份的生氣及挫折可能會讓我們罵無辜的人(或寵物)。」[1]這種表現可以稱為「轉向攻擊」(displaced aggression)[1]。
踢猫效应是不好的,視為是一種憤怒管理不良的現象[8]。依照作者Steve Sonderman的說法:「男人藉由生氣宣洩90%的情緒」,而踢猫效应可能是轉移喪慟、焦慮或其他情緒的方式[9]。心理學作者Raj Persaud建議將踢猫效应視為心理宣洩的方式,因為這些人害怕向同事或同儕发泄所有的情緒[10]。
參考資料
- McGowan, Kat. . Psychology Today. 2005-09-01 [2015-02-05].
- : 35. 1869 [2015-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7).
- Bradshaw, John. . Basic Books. 2013: 194. ISBN 978-0-465-04095-7.
- Glass, Lillian. . Penguin. 1999: 80 [2015-03-06]. ISBN 978-1-440-6507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7).
- Quinn, Catherine. . The Guardian. 2007-07-23 [2014-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 Cooney, Beth, Grumpy Ol' Da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un-Sentinel,1999-05-02. Retrieved 2015-02-05.
- Jeanna Bryner: Workplace Blame Is Contagious and Detrimental, LiveScience, 2010-01-19, citing the January 2010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Whiteley, H. Ellen. . Sunstone Press. : 147 [2015-03-06]. ISBN 978-1-611-3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6).
Learn to handle anger or quit the job
- Sonderman, Steve. . Bethany House. 2010: 168 [2015-03-06]. ISBN 978-1-441-2137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6).
- Persaud, Raj. . Random House. 2011 [2015-03-06]. ISBN 978-144-81110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