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哈内克

米夏埃尔·哈内克德語:德语发音:[ˈhaːnəkə]1942年3月23日),奧地利電影導演,生於德國慕尼黑。米夏埃尔·哈内克的作品可分為奧地利時期跟法國時期,以社會議題而聞名於世[1]。他的法國時期有兩部作品獲得大獎:2001年的《鋼琴教師》為他拿下第54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以及雙料最佳男、女演員),2005年的《隱藏攝影機》拿下第58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並在2005年歐洲電影獎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Daniel Auteuil)、最佳剪接等等獎項。2009年以《白色緞帶》在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2012年他以《愛·慕》再度斩获第65屆坎城影展金棕榈奖[2],也是三年內第二度獲得該獎,成為史上第7位獲得兩次金棕榈奖的導演[3]

米夏埃尔·哈内克
2014年7月,奧地利
导演
国籍 奥地利
出生 (1942-03-23) 1942年3月23日
德国 德國慕尼黑
活跃年代1974年至今
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語片獎
2012年 《愛·慕
金棕櫚獎
2009年 《白色緞帶
2012年 《愛·慕
評審團大獎
2001年 《鋼琴教師
最佳導演獎
2005年 《隱藏攝影機
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外語片獎
2012年 《愛·慕
凯撒电影奖
最佳電影獎
2012年 《愛·慕
最佳導演獎
2012年 《愛·慕
最佳劇本獎
2012年 《愛·慕
金球奖
最佳外語片獎
2009年 《白色緞帶
2012年 《愛·慕

導演生涯

1942年出生在德國慕尼黑,父母是德國演員與導演弗里茨·漢內克和奧地利女演員Beatrix von Degenschild。漢内克維也納新城逐漸成長。他後來就讀於維也納大學,原本嘗試成為演員,在學習音樂失敗後,開始學習哲學心理學戲劇大學畢業後,他成為了電影評論家。1967年至1970年間,他曾在德國西南電視台(Südwestfunk)擔任戲劇編劇。1974年,他以電視導演的身份完成生涯首部作品。

哈内克執導的電影處女作是1989年的《第七大陸》,內容展現出描繪出暴力和大膽的風格,並在以後數十年中進一步發展。三年後,哈内克執導備受爭議的電影《班尼的錄影帶》(),並因此成名。哈内克在2001年獲得生涯首次重大且關鍵的成功,執導電影《鋼琴教師》。它在2001年的坎城電影節上贏得了評審團大獎,伯努瓦·馬西莫勒(Benoît Magimel)和伊莎貝·雨蓓也分別獲得最佳男演員和女演員獎。茱麗葉·畢諾許表示有興趣與他一起工作後[4],他與她兩度合作,例如2000年的《錯誤密碼》()與2005年的《隱藏攝影機》()。哈内克經常與德國演員乌尔里希·穆埃苏珊娜·罗莎合作,他們也是現實生活中的伴侶。

米夏埃尔·哈内克

他執導的電影《白色緞帶》在2009年的坎城電影節上首映。這部電影背景為1913年德國北部的一個小鎮,當地發生奇怪的事件,描繪了一個類似法西斯般的氛圍,當時孩子受到嚴格的規範,並受到大人嚴厲的懲罰,奇怪的死亡事件相繼發生。坎城電影節評委會授予了漢內克金棕櫚獎,當時主席為伊莎貝·雨蓓,成員包含艾莎·阿基多、哈尼夫·庫瑞席(Hanif Kureishi)和羅蘋·萊特·潘等人。2012年,他執導的電影《愛·慕》也贏得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5][6]。因此,漢內克已經贏得了兩次金棕櫚獎,與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今村昌平達頓兄弟比利·奧古斯特(Bille August)、艾褔·史約柏格(Alf Sjöberg)與艾米爾·庫斯杜力卡齊名。

米夏埃尔·哈内克認為電影應該為觀眾提供更多的想像和自我反思的空間。哈内克認為,電影包含太多的細節和道德上的純潔來盲目地消費觀眾。對於觀眾來說,往往難以確定哈内克電影表達出的理念和確切傳達的訊息[7]

他的多部電影都有一個刻板的資產階級夫婦,稱為安娜/安妮和喬治,例如《第七大陸》()、《班尼的錄影帶》()、《大快人心》()、《錯誤密碼》()、《惡狼年代》()、《隱藏攝影機》()、《大劊人心》、《愛·慕》(法語:)。這對夫妻的身份以及演員在不同電影中持續改變。有時,他們的姓氏為洛朗。

他執導的2012年電影《愛·慕》被奧地利選定為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代表,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8],並且順利贏得該獎項。

舞台劇

他執導過許多舞台劇,其中包括在柏林、慕尼黑和維也納等地演出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的作品。2006年,他擔任歌劇導演,於巴黎國立歌劇院首演莫扎特的歌劇《唐·喬望尼》,當時巴黎劇院的總經理是杰拉德·莫蒂埃(Gerard Mortier)[9]。2012年,他在紐約市歌劇院指揮歌劇《女人皆如此》。2013年在马德里皇家剧院实现了演出[10]

作品主題

米夏埃尔·哈内克的電影觀注社會問題,包含資產階級家庭與暴力問題等。

作品

  • 1989年:《第七大陸》(
  • 1992年:《班尼的錄影帶》(
  • 1994年:《或然率七十一》(
  • 1997年:《大快人心》(Funny Games 1997)
  • 1997年:《城堡》(
  • 2000年:《巴黎浮世繪》(
  • 2001年:《鋼琴教師》(
  • 2003年:《惡狼年代》(
  • 2005年:《隱藏攝影機》(
  • 2007年:《大劊人心》(Funny Games 2007
  • 2009年:《白色緞帶》(Das weiße Band
  • 2012年:《愛·慕》(Amour
  • 2017年:《快樂結局》(Happy End
  • TBA:《凱文之書》(Kelvin's Book

参考资料

  1. Wray, John. .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ember 23, 2007 [200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2. . 新浪. 2012年5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3. . Cannes. [2012-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9).
  4. . BFI. 2010-07-08 [2011-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2).
  5. . Cannes. [201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5).
  6. . timeout. [201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0).
  7. . ProSiebenSat.1 Media. 2008-06-23 [201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8).
  8. . Der Standard. [2012-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9. . Metoperafamily.org. [2011-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3).
  10. George Loomis. .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3-05 [2019-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相關文獻

  • Catherine Wheatley: Michael Haneke's Cinema: The Ethic of the Image,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2009, ISBN 1-84545-722-6 re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Michael Haneke. Special Issue of Modern Austrian Literature. 43.2, 2010.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迈克尔·哈内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