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臘勃底
那臘勃底[1](緬甸語:,发音:[nəɹa̰pətḭ];1413年—1468年),旧譯那羅波帝[1],或稱那臘勃底一世、溫多王,《明史》作以速剌,他是緬甸阿瓦王朝君主,1442年至1468年間在位。那臘勃底是前代國王明耶觉苏瓦一世的弟弟。[2][3][4]那臘勃底統治期間,與明朝一同打擊孟卯(或稱麓川),曾拿獲思任發、思機發送往明朝。[5]
那臘勃底 | |
---|---|
阿瓦王朝 | |
統治 | 1442年–1468年 |
前任 | 明耶觉苏瓦一世 |
繼任 | 底哈都拉 |
出生 | 1413年 孟養 |
逝世 | 1468年 卑謬 |
配偶 | 阿杜拉·迪利·馬哈·亞扎·代維 |
子嗣 | 底哈都拉 敏基蘇瓦 德多敏紹 |
父親 | 孟養德多 |
母親 | 欣妙拉 |
宗教信仰 | 上座部佛教 |
生平
早年
那臘勃底是阿瓦國王孟養德多的次子,長大後被授以文多為采邑。[6]1429年,那臘勃底受任卑謬總督,並得到底哈都()的稱號。1439年,孟養德多逝世,那臘勃底的兄長明耶觉苏瓦一世繼位為王。[7]1442年,明耶觉苏瓦一世突然逝世,此時阿瓦王國仍在與北方的孟卯(或稱麓川)交戰,阿瓦軍仍在北方的孟拱圍城。[8]
阿瓦廷臣原屬意前線統帥梯訶波帝(明耶觉苏瓦一世的妻舅與女婿)繼承王位,但梯訶波帝拒絕了,他推舉時任卑謬總督的那臘勃底。隨後,那臘勃底於1442年4月即位為王。[9]梯訶波帝則回到前線,在那臘勃底登基之日攻下孟拱,俘獲孟卯詔法(或稱麓川土司)思任發。[10]那臘勃底在實皆建立的睹波焰佛塔(Tupayon Pagoda)有碑銘描述了此事。[11]梯訶波帝則被那臘勃底任命為新的孟養詔法。[10]
統治
明英宗朱祁鎮在麓川之役中思任發兵敗逃離麓川後即下諭,能擒獻思任發者得麓川地。[11][12][13]在阿瓦軍擒獲思任發後,明將王驥要求那臘勃底交出思任發,然而那臘勃底以麓川之地為言不願交送,明廷因此下令一並征討阿瓦。[11][14]
緬甸史書記載,阿瓦軍與明軍於1444年(一說1445年)在八莫附近的江東城(一說太公城)交戰,明軍兵力達三百萬、阿瓦則是有二十萬(一般認為兵力有誇大),阿瓦軍擊退了明軍。[7][10][11]1445年(一說1446年),明軍再次來襲,兵鋒直抵阿瓦城下,那臘勃底只好同意明朝的要求,然而此時思任發已經自殺,只能交出他的屍體。緬史還記載明軍幫助那臘勃底平定了央米丁地區的叛亂以作為報酬。[7][10][11][15]《明史》則記載雙方並無交戰,那臘勃底於1446年(正統十一年)將思任發送往雲南,後思任發被斬首送往北京。[12][16][17]1447年(正統十二年),那臘勃底被明英宗朱祁鎮授以宣慰使之職,並表示願出兵助明軍攻打思任發之子思機發。[7][11][18]
1450年,孟養詔法梯訶波帝逝世,其子敏烏迪(Min U Ti)與思機發、思卜發一同起兵叛亂。那臘勃底派兵鎮壓,處死了敏烏迪,思機發與思卜發投降並宣誓效忠那臘勃底。那臘勃底以思卜發之子為新任孟養詔法,並將思機發、思卜發扣留在阿瓦。1454年(景泰五年),那臘勃底將思機發等人交給明廷以換取孟養的控制權。[10]明史則記載阿瓦換得銀戞之地。[19][20][21]
1451年,東吁總督明康一世死於暗殺,東吁脫離阿瓦的統治。[22]1459年,東吁叛軍首領被手下暗殺,那臘勃底以其妻舅任職東吁總督。[23]那臘勃底曾於1451年與阿臘干王阿梨汗會晤於兩國邊境的山上,勘定邊界、睦鄰友好。[24]那臘勃底還曾於1456年在錫蘭康提購置田產,以供養前往佛牙寺朝聖的緬甸僧侶。[19]
參見
參考文獻
- 引用
- . 商务印书馆. 2009年: 1127.
- 《緬甸史》,198頁、243頁.
- 《東南亞史》,第209–210頁.
- 《明史》,卷三百一十五.
- 《緬甸史》,198頁、243–244頁.
- Hmannan Yazawin,第二卷,61–62頁.
- 《緬甸史》,第198頁.
- Fernquest 2006,第61–63頁.
- Hmannan Yazawin,第二卷,82頁.
- Fernquest 2006,第62–66頁.
- 《東南亞史》,第210頁.
- 《緬甸史》,第243頁.
- 《明史》,卷三百一十五:(正統)七年,任發兵敗,過金沙江,走孟廣,緬人攻之。帝諭能擒獻賊首者,予以麓川地。.
- 《明史》,卷三百一十五:(正統)八年,總督尚書王驥奏,緬甸酋馬哈省、以速剌等已擒獲思任發,不解至,唯以麓川地為言,朝命遂有並征緬甸之命。.
- Hmannan Yazawin,第二卷,87頁.
- 《明史》,卷三百一十四:(正統)十一年,緬甸始以任發及其妻孥三十二人獻至雲南。任發於道中不食,垂死。千戶王政斬之,函首京師。.
- 《明史》,卷三百一十五:是時,大師已集騰沖,緬使致書,期以今冬送思任發至貢章交付。驥與剋期,遣指揮李儀等率精騎通南牙山路,抵貢章,受獻,而緬人送思任發者竟不至。九年,驥駐師江上,緬人亦嚴兵為備,遣人往來江中,覘官軍虛實。驥以麓川未平,緬難不可復作,乃令總兵官蔣貴等潛焚其舟數百,緬人潰,驥亦班師。於是總兵官沐昂奏:「緬恃險黨賊,應加兵,但滇中方連年征討,財力困弊,旱澇相仍,糧餉不給,未可輕舉。臣已遣人諭緬禍福,俾獻賊首。緬宜聽從。」十二年,木邦宣慰罕蓋法,緬甸故宣慰子馬哈省、以速剌,遣使偕千戶王政等獻思任發首及諸俘馘至京,並貢方物。.
- 《明史》,卷三百一十五:(正統十二年)帝命馬哈省、以速剌並為宣慰使,賜敕獎勞,給冠帶、印信。未幾,以速剌奏求孟養、戛里地,且請大軍亟滅思任發之子思機發兄弟,而己出兵為助。帝諭以機發可不戰擒,宜即滅賊以求分地,弗為他人得也。.
- 《東南亞史》,第211頁.
- 《緬甸史》,第244頁.
- 《明史》,卷三百一十五:景泰二年賜緬甸陰文金牌、信符。時以速剌久獲思機發不獻,又放思卜發歸孟養。朝廷知其要挾,故緩之。五年,緬人來索地,參將胡志以銀戛等地與之,乃送機發及其妻孥。帝以思卜發既遠遁,不必窮追,仍加賞錦幣,降敕褒獎。.
- Phayre 1967,第84–85頁.
- Hmannan Yazawin,第二卷,170頁.
- 《緬甸史》,第199頁.
- Hmannan Yazawin,第二卷,97–99頁.
- 書籍
- 戈·埃·哈威著; 姚梓良譯. .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73年.
- D·G·E·霍爾著; 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譯. .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2年.
- 張廷玉等主撰. . 1739年.
- Royal Historical Commission of Burma. 1–3 2003. Yang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Myanmar. 1832 (缅甸语).
- Fernquest, Jon. (PDF). SOAS Bulletin of Burma Research. Autumn 2006, 4 (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2-19).
- Phayre, Lt. Gen. Sir Arthur P. 1967. London: Susil Gupta. 1883.
前任: 明耶觉苏瓦一世 |
緬甸阿瓦王朝君主 1442年–1468年 |
繼任: 底哈都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