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伯奇
鄒伯奇(1819年—1869年)[1],字特夫,又字一鶚、君,廣東南海人[1],清末科學家,近代廣東第一位科學家,精通天文學[2]、數學[1]和幾何光學[2]。除此之外,鄒伯奇對測量學[2]也有深入的認識。據悉,鄒伯奇是中國攝影的先驅之一[註 1],成功拍攝人物肖像[註 2][註 3]。鄒伯奇又製作過不少科學儀器,例如望遠鏡、顯微鏡、天球儀、稱為「七政儀」的太陽系模型等[2]。
鄒伯奇在1869年(同治八年五月)離世,享年51歲[1]。稱為《鄒徵君遺書》的文集,在1874年刊刻,收錄《格術補》[3]和《對數尺記》[3]等著作[註 4]。其中,《格術補》是幾何光學著作[2],又有關於小孔成像的描述[註 5]。
參考
備註
- 有網站刊登文章,聲稱鄒伯奇製作了中國第一部「相機」,即《攝影之器記》中提及的「攝影器」,更聲稱他以攝影方式測繪地圖。不過,整篇文章自相矛盾,不可盡信。例如在描述攝影器的操作時,竟提及以白紙臨摹景物,又指鄒伯奇和他的學生,就是以這種方式測繪廣東沿海地圖。顯然,鄒伯奇的攝影器,並不是照相機,倒可能是歐洲畫家常用的暗箱(Camera obscura)。事實上,文章又稱鄒伯奇的攝影器,實際上是景畫器,即前述的暗箱。由此推論,所謂的「攝影測繪地圖」之說,純屬誤會。但文章仍稱鄒氏以攝影方式測繪地圖,實在令人費解。羊城晚報也刊登文章,指鄒氏之攝影器,並非照相機,只不過是用作測繪的儀器。
- 儘管「製造中國首部相機」之說備受質疑,本條目仍稱鄒伯奇為中國攝影先驅之一,理由是有聲稱是鄒氏自拍照的玻璃底片留存後世。至於這些玻璃底片是以哪一種攝方法拍攝,還有拍攝年份,仍有待更可靠的消息來源出現,方能補充。另外,有文章稱鄒伯奇為「中國攝影第一人」,卻無法提供照片的詳細資料。為中立起見,本條目只能稱鄒氏為中國攝影先驅之一。
- 假如鄒伯奇從來沒有製造過照相機,那麼他是如何拍攝這些照片﹖或許一如法國攝影先驅尼埃普斯和達蓋爾,鄒伯奇以暗箱拍攝實驗照相,這樣就不難理解。當然,也不能排除鄒伯奇後來真的造了一台相機,甚至買了一台相機。考慮到某些文章以幾近怪力亂神的方式,「記述」鄒伯奇的事蹟,甚至扯到國仇家恨,這些文章實在不足信。除非能夠提供更準確可靠的資料,否則勢必引發爭議。
- 收錄的鄒氏著作包括《學計一得》、《補小爾雅釋度量衡》、《格術補》、《對數尺記》、《乘方捷術》、《鄒徵君存稿》、《輿地全圖》、《赤道南北恆星圖》,附錄的《夏氏算學》和《徐氏算學文集》分別由夏鸞翔和徐有壬撰寫。另外,這些著作的名稱和卷數,不同的消息來源,或有差異。本條目以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影像檔案,校對鄒氏著作名稱,卷數則從略。
- 「密室小孔漏光 必成倒影 雲鳥東飛 其影西逝」[3]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