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座T

金牛座T是在星座金牛座中的一顆變星,是金牛T星的原型。它是 約翰·羅素·欣德在1852年10月發現的。從地球上看,金牛座T出現在畢宿星團中,距離金牛座ε不遠,但它實際上在其後方420光年,並不是與星團一起形成的星團成員。在它西邊的星雲NGC 1555,通常被稱為欣德的變光星雲。

金牛座T (T Tauri)

金牛座T與鄰近的星雲NGC 1555。
觀測資料
曆元 J2000
星座 金牛座
星官
赤經 04h 21m 59.43445s[1]
赤緯 +19° 32 06.4182[1]
視星等(V) 10.27[2]
特性
光谱分类G5V:e
U−B 色指数+0.80[2]
B−V 色指数+1.22[2]
变星类型金牛T星
天体测定
徑向速度 (Rv)+24.6[3] km/s
自行 (μ) 赤经:+15.51[1] mas/yr
赤纬:-13.67[1] mas/yr
视差 (π)6.9290 ± 0.0583[4] mas
距离471 ± 4 ly
(144 ± 1 pc)
軌道[5]
主星T Tau N
伴星T Tau S
繞行週期 (P)4200+5000
−3400
yr
半長軸 (a)2.9+5.4
−1.7
"
偏心率 (e)0.7+0.2
−0.4
倾斜角 (i)52+4
−5
°
升交点黃經 (Ω)156 ± 11°
近心点 曆元 (T)B 1967+25
−47
近心點幅角 (ω)
(secondary)
48+34
−25
°
軌道[5]
主星T Tau Sa
伴星T Tau Sb
繞行週期 (P)27 ± 2 yr
半長軸 (a)85+4
−2
mas
偏心率 (e)0.56+0.07
−0.09
倾斜角 (i)20+10
−6
°
升交点黃經 (Ω)92+26
−36
°
近心点 曆元 (T)JD 2450131+208
−288

(1996 Feb 17)
近心點幅角 (ω)
(secondary)
48+34
−25
°
詳細資料
T Tau Sa
質量2.12 ± 0.10[5] M
年齡0.4[6] Myr
T Tau Sb
質量0.53 ± 0.06[5] M
其他命名
金牛座T、AG+19° 341、BD+19° 706、 HBC 35, HD 284419、HH 355、HIP 20390、VDB 28.
參考資料庫
SIMBAD资料

雖然這個系統被認為是金牛T星的原型,但它是原恒星形成的後期,是一個非常非典型的金牛T星[7]

軌道特性和質量

這個系統有三顆恆星:金牛座T N(T Tau N)、金牛座T Sa(T Tau Sa)和金牛座T Sb(T Tau Sb)。據估計,金牛座T N距離南邊的雙星約300 AU,雙星分離的距離約為7 AU,軌道週期為27.2±0.7年。金牛座T N圍繞南邊雙星的軌道約束很差,截至2020年,其週期從400年到14,000年不等。金牛座T N的質量大約是2.1 M,金牛座T Sa的質量估計是2.0–2.3 M,和金牛座T Sb的質量估計是0.4–0.5 M[8][9]

變率與光學消光

南邊的聯星主要在紅外波段可見,這可能是由於一個環繞聯星的環擋住了光(如果有任何光漏出,它的星等也會低於19.6等),而金牛座T N的吸積盤被認為幾乎垂直於我們的視線,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光學系統中看到金牛座T N[10]。在紅外波段,南邊聯星的亮度在看似很短的時間尺度上變化很大[10]。據認為,這種變異性是由於環聯星環中的物質不均勻,從而改變了聯星運行時通過圍繞環的光,以及由於聯星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吸積物質時會燃燒起來。現時尚不清楚哪種機制對變異性貢獻最大。

截至2020年,金牛座T Sb正穿過金牛座T S環雙星環的平面,目前由於環遮光而變暗[10]

流出系統

這三顆星都被認為處於金牛T星階段。在這一階段,恒星的核心內不會經歷核融合;它的發光是由於崩塌所釋放出的餘熱。這導致金牛座T星在吸積物質的過程中,亮度在數周或數月內發生變化。恒星形成的一個重要機制是吸積形成的噴流,其功能類似於類星體活動星系核(AGN)的噴流。這些噴流是由於吸積盤中形成的磁場而形成的,作為副作用,它們帶走了恒星多餘的角動量。如果沒有這種機制,恒星將無法吸積到0.05 M以上[8]

天文學家對金牛座T系統特別感興趣,因為它絕不是典型的金牛T星。噴流所產生的複雜流出系統我們所知甚少,尤其是它如何隨著時間的演變。據信有四條噴流,其中兩條來自金牛座T N,兩條來自金牛座T S(Sa和Sb的噴流似乎結合在一起,或者Sb沒有產生明顯的噴流)。

周圍的星雲

顯示反射星雲和塵埃雲的廣視場影像。創建者:亞當·布洛克/萊蒙山太空中心/亞利桑那大學。

圍繞著這個系統的是三個不同的赫比格·哈羅天體,這些是噴流與星際物質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星雲斑塊。當快速移動的物質猛烈撞擊系統周圍的冷氣體和塵埃時,它們可以被認為是噴流的激波[8]

HH155是星雲NGC 1555,也被稱為欣德變光星雲,HH255是離恒星系統本身更近的星雲,也被稱為伯納姆星雲HH355更接近恒星,這可能是由噴流相互作用引起的。

行星系統

作為年輕恒星的典型,金牛座T系統的所有三顆恒星都被由恒星相互作用的緻密光環所包圍。圍繞金牛座T N的圓盤有一個半徑約為12AU的間隙,這表明在間隙內有一個土星質量的行星在運行[11]

金牛座T的行星系
成員
(依恆星距離)
质量 半長軸
(AU)
轨道周期
()
離心率 傾角 半径
金牛座T N原行星盤 24+4
AU
25.2+1.1
°
金牛座T Sa原行星盤 3.9+0.1
AU
52.8+0.6
°
金牛座T Sb原行星盤 3.2+0.3
AU
63.2+0.9
°

斯特魯維的失落星雲

星雲NGC 1554被認為與金牛座T有關。在19世紀60年代,欣德的星雲幾乎從地球上所有天文學家,包括欣德本人的視野中消失,但當時擁有世界第三大望遠鏡的奧托·威廉·馮·斯特魯維仍然可以看到它。在1868年,斯特魯維報告了一片星雲,他認為這片星雲與辛德星雲不同;這一點得到了同時代的羅雷爾·路德威·德亞瑞司特(Heinrich Louis d'Restrip)的證實。在接下來的10-20年中,星雲逐漸從視野中消失,而欣德的星雲同時又回到了大多數天文學家的視野中。斯特魯維很可能確實觀察到了一些東西,特別是考慮到德亞瑞司特已經證實了這一點,但到2021年為止,對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沒有達成一致的解釋。

金牛座T流出系統的確切動力學,特別是它的進化,人們知之甚少。在過去,噴流之間的某種相互作用可能導致了斯特魯維觀察到的現象,但至少需要更多關於金牛座T N的軌道約束以及噴流當前如何相互作用的數據,才能達成任何具體理論。

在流行文化中

在2014年的電子遊戲“精英:危機四伏”中,一個特色是恒星系統和周圍的星雲被設定為玩家可以參觀的地方。在遊戲中,它的距離比現實生活中的的球稍遠,並且錯誤地類比了恒星系統本身,金牛座T N由一個主序列的G型恒星表示,金牛座T S由一個類似的主序列G型恒星表示(而不是有兩顆金牛T星的聯星)。值得注意的是,該系統中有一個稱為“欣德地雷”的小星港,位於金牛座T N軌道上一個虛構的氣體巨星的環型系統中,以其與大多數其它定居系統相距甚遠而著名[12]

相關條目

  • 金牛座恆星列表
  • 天津增九
  • 中國天文學中的金牛座

參考資料

  1. van Leeuwen, F.,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November 2007, 474 (2): 653–664, Bibcode:2007A&A...474..653V, S2CID 18759600, arXiv:0708.1752可免费查阅, doi:10.1051/0004-6361:20078357.
  2. Nicolet, B.,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upplement Series, 1978, 34: 1–49, Bibcode:1978A&AS...34....1N.
  3. Wilson, R. E., , Washington (Carnegie Institute of Washington, D.C.), 1953, Bibcode:1953GCRV..C......0W.
  4. Brown, A. G. A.; Vallenari, A.; Prusti, T.; de Bruijne, J. H. J.; et al.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18. Bibcode:2018A&A...616A...1G. arXiv:1804.09365可免费查阅. doi:10.1051/0004-6361/201833051.
  5. Köhler, R.; Kasper, M.; Herbst, T. M.; Ratzka, T.; Bertrang, G. H.-M.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16, 587: A35. Bibcode:2016A&A...587A..35K. S2CID 53053114. arXiv:1512.05736可免费查阅. doi:10.1051/0004-6361/201527125.
  6. Tetzlaff, N.; Neuhäuser, R.; Hohle, M. M., ,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January 2011, 410 (1): 190–200, Bibcode:2011MNRAS.410..190T, S2CID 118629873, arXiv:1007.4883可免费查阅, doi:10.1111/j.1365-2966.2010.17434.x.
  7. Flores, C.; Reipurth, B.; Connelley, M. S. (PDF).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20, 898 (2): 109 [2021-10-11]. S2CID 219792821. arXiv:2006.10139可免费查阅. doi:10.3847/1538-4357/ab9e6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29).
  8. Beck, Tracy L.; Schaefer, G. H.; Guilloteau, S.; Simon, M.; Dutrey, A.; Folco, E. Di; Chapillon, E. (PDF).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20, 902 (2): 132 [2021-10-11]. S2CID 221534478. arXiv:2009.03861可免费查阅. doi:10.3847/1538-4357/abb5f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9-25).
  9. Kasper, M.; Santhakumari, K. K. R.; Herbst, T. M.; Van Boekel, R.; Menard, F.; Gratton, R.; Van Holstein, R. G.; Langlois, M.; Ginski, C.; Boccaletti, A.; Benisty, M.; De Boer, J.; Delorme, P.; Desidera, S.; Dominik, C.; Hagelberg, J.; Henning, T.; Heidt, J.; Köhler, R.; Mesa, D.; Messina, S.; Pavlov, A.; Petit, C.; Rickman, E.; Roux, A.; Rigal, F.; Vigan, A.; Wahhaj, Z.; Zurlo, A. (PDF).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20, 644: A114 [2021-10-11]. S2CID 226307038. arXiv:2011.06345可免费查阅. doi:10.1051/0004-6361/20203918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27).
  10. Kammerer, J.; Kasper, M.; Ireland, M. J.; Köhler, R.; Laugier, R.; Martinache, F.; Siebenmorgen, R.; Van Den Ancker, M. E.; Van Boekel, R.; Herbst, T. M.; Pantin, E.; Käufl, H.-U.; Petit Dit de la Roche, D. J. M.; Ivanov, V. D.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21, 646: A36. Bibcode:2021A&A...646A..36K. S2CID 229340127. arXiv:2012.11418可免费查阅. doi:10.1051/0004-6361/202039366.
  11. , 2021, arXiv:2110.00974可免费查阅
  12. . [202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5).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