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雀虉草
金絲雀虉草(学名:Phalaris canariensis),又名金丝雀园草芦、加拿丽鹬草、加那利鹬草,是一年生禾本科單子葉植物,原产於非洲北端、欧洲南端和地中海沿岸的温带地区,目前在世界各地均有生长,主要用于饲养鸟类、牧草和贸易。
金絲雀虉草 |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
演化支: | 鸭跖草类植物 Commelinids |
目: | 禾本目 Poales |
科: | 禾本科 Poaceae |
属: | 虉草屬 Phalaris |
种: | 金絲雀虉草 P. canariensis |
二名法 | |
Phalaris canariensis | |
形态
金絲雀虉草是路边常见的野草,喜干燥土壤。金絲雀虉草高大粗壮,茎杆笔直,表面无毛,一般从根部起有2-6个分支,株高通常为0.6-1.8 米。舌叶明显且有膜,长0.6-0.8厘米,尖端为圆形。叶片倾斜,长8.9-25.4 厘米,宽0.6-1.9 厘米,扁平,上下表面常较为粗糙,中脈为浓绿色。[1]
圆锥花序紧密坚挺,有时稍扩散,主干长7.6-40.6 厘米,一般有3-16个分支,分支长1.2-3.8 厘米。花束密集,花期为5月-6月中旬或8月。花序刚长出时为绿色或淡紫色,成熟后变为黄褐色。颖片为白绿色。
用途
金絲雀虉草的种子为茶色,表面有光泽,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常作为鸟类,尤其是金丝雀的食物[1],这就是“金絲雀虉草”一名的来源。金絲雀虉草种子常与较为廉价的油菜籽、小米、黍和紫穗稗(Echinochloa esculenta)种子混合使用。种子需要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并且不能有害虫存在。
加那利群岛、意大利和北非的人们将金絲雀虉草作为一种食物。在其种子所含脂肪中,有84%是不饱和脂肪酸,将来有可能成为植物牛油和其他人造脂肪的原料。
栽培
土壤
金丝雀虉草可种植在多种土壤中,但是在中高肥力的重粘质壤土中生长得最好。金丝雀虉草需要大量水分以达到最大产量,因此保水性差的沙质土不利于其生长。其对盐土的耐受力要好于小麦。[2]
耕作播种
耕作方式对金丝雀虉草也有影响,相比使用凿形犁或旋耕机耕作,其在使用型板式犁耕作的土地上产量更高,也更有利于控制杂草。[2]
金丝雀虉草在土地刚刚解冻的早春时节就要播种,如果晚播种会造成减产。[2]
科学实验
1880年,查尔斯·达尔文父子用金丝雀虉草的幼苗进行了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通过研究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现象,发现了植物的生长素。1934年,荷兰科学家弗里茨·科戈(Fritz Kogl)和德国化学家Arie Jan Haagen-Smit等人分离出这种生长素,经鉴定知道这种物质就是吲哚乙酸。[3]
近缘物种
金絲雀虉草与小子虉草(Phalaris minor)、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是近缘物种。小子虉草的顶穗形似密穗小麦,外观与金絲雀虉草极为相似,难以分辨。虉草是多年生的野生草料植物,其与金絲雀虉草的顶端都是序状,不过虉草的顶穗较为细长,而且一般生长在水边。
參考文獻
- 此文包含已處于公有領域的1911年版《The Grocer's Encyclopedia》中的文字。
- 栽培牧草知识库 - 园草芦,中国草业开发与生态建设网
- (英文)Alternative Field Crops Manu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植物生长物质,山西师范大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