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漢

金鳳漢韓語:1916年—1966年?)是朝鲜平壤医科大学教授。曾于1962年获得象征国家最高荣誉的共和国人民奖[1]

金鳳漢
1964年發行的金鳳漢郵票
原文名
出生1916年
日治朝鮮
逝世1966年(49—50歲)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16-1945)
南朝鮮(1945-1948)
大韓民國(1948-1950)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1966)
母校首爾大學
活跃时期1946年-1966年
知名于「鳳漢管」、「鳳漢小體」
政党韓國民主黨(曾經)
奖项人民獎
名稱
諺文
文观部式
马-赖式
失踪1966年
失踪情况已失蹤58年3个月又8天

簡歷

金鳳漢生於1916年[2],並於1946年在首爾大學拿到醫學學位[2]韓戰爆發後,金鳳漢隻身從韓國前往朝鮮[3],他的家人則留在韓國[4]。在到達朝鮮之前,金鳳漢曾經是韓國民主黨的黨員[4]

金鳳漢曾任平壤醫科大學教研組主任。1960年,金凤汉宣称发现了穴位“小体”,朝鮮當局為此成立了“经络研究所”。1963年,金鳳漢在《朝鲜医学科学院杂志学报》(Journal of the DPRK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第5期上发表了《On the Kyungrak system》的论文,這篇論文長達40頁,宣稱找到了經絡,並將之命名為「鳳漢管」(Bonghan duct)和「表層鳳漢小体」(Bonghan corpuscle)。

此次發現震驚全球醫學界;1963年12月14日,中國《人民日报》立即將全文发表在報紙上;大阪市立大学医学部副教授藤原知組織了研究小組,進行重組回溯性實驗研究,但經過大量實驗之後並未發現「鳳漢管」和「表層鳳漢小体」的確實證據;奥地利的组织学权威 Von Kellner G 在同類研究之後指所謂的「鳳漢小体」只是一种胚胎发育期残留下来的小器官,不可能有所谓的经络功能。1966年,经络研究所關閉,金鳳漢就此失踪,據傳他因拿不出具體證據而跳樓自殺[5]。近代首爾大學教授蘇光燮(Kwang-Sup Soh)等人肯定其研究觀點[6][7],但仍有爭議。

参考文献

  1. Kim, Bong-han. . Great discovery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substance of Kyungrak. (Pyongyang: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1962: 4 (英语).
  2. Kwang-Sup Soh; Kyung A. Kang; David K. Harrison. .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4 November 2011: 3–5 [2019-06-04]. ISBN 978-1-4614-06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7).
  3. Kim, Hoon-Gi. .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Studies. 2013, 6 (6): 319–30 [2019-06-04]. PMID 24290796. doi:10.1016/j.jams.2013.04.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4. Kang, Kyung Aih. .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Studies. 2013, 6 (6): 285–92 [2019-06-04]. PMID 24290792. doi:10.1016/j.jams.2013.07.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5. 人體使用手冊》(2007年1月版,第54頁)
  6. 針灸中國 存檔,存档日期2008-04-30.」網站文章:《勿忘金鳳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7. Bruno Chikly, MD, DO (France); Paul Roberts, DOMP; Jörgen Quaghebeur, DO (Belgium), PhD. .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 2016年1月 [2020-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0).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