鑊底灣
歷史
1932年,來自歐洲拉脫維亞的林伯氏()於沙田香粉寮成立天體會,定期舉行天體活動。但是在1938年,因為城門水塘第二期工程展開的關係,林伯氏被迫出售在沙田的房宅,而天體活動亦要轉移陣地。
林伯氏其後選中了人跡稀少的鑊底灣。1938年至1941年期間,他利用自己的私人遊艇接送會員至該海灣以繼續天體活動,會員人數曾高達二十人。
香港日佔期間,林伯氏遺失了他的私人遊艇,天體活動被迫暫停。香港重光後,天體活動再度活躍,林伯氏租用遊艇繼續接送會員至鑊底灣,並於1948年將天體會易名為日光浴會。
1964至66年,由於參與人數不足,於鑊底灣的天體活動亦在六七暴動後告終止。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期間,鑊底灣回復平靜,偶爾會有一些探險家到該處尋找海灣的過去。
1976年,香港聯合船塢在鑊底灣附近興建。該船塢連接全青衣最長的青衣路,令往來鑊底灣變得較為容易。
1994年2月及1995年3月,青馬大橋和汀九橋開始興建。該大橋橫跨鑊底灣背後的高山,為了興建大橋的橋塔和橋墩,當局將鑊底灣填平。
外部連結
|
|||||
---|---|---|---|---|---|
|
|||||
荃灣區 | |||||
荃灣區 |
本區主要地方 |
沙田區 深水埗區 |
|||
區內其他地方 |
|||||
新界大陸:禾塘咀 - 葵青貨櫃碼頭 - 昂船洲北部 - 九華徑 - 荔枝角灣 - 坳背山 - 蝴蝶谷 |
|||||
離島區、中西區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