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城遗址
阖闾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和无锡市滨湖区,被认为是中国历代所争议的春秋时期吴国都城——阖闾城。
阖闾城遗址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所在 |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无锡市滨湖区 |
分类 | 古遗址 |
时代 | 春秋 |
编号 | 7-0151-1-151 |
登录 | 2013年3月 |
历史
阖闾城为吴王阖闾听取伍子胥建议所建之吴国都城。阖闾城的建设是吴国霸业基础,然而阖闾故城所在向来是史界未解之谜。1959年,无锡西郊与武进交界处的胡埭闾江一带被认为是阖闾小城遗址所在,但未及考古。2004年,因当地农民挖沟,发现了一批史前及春秋时代文物,旋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于2007年起对阖闾城遗址勘探复查,确认了阖闾大小二城,即大城位于今常州市武进区雪堰桥镇、小城则在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1]。2013年,阖闾城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2月,在无锡胡埭部分的遗址上,建成闔閭城遺址博物馆。
阖闾古城遗迹的全面出土,不仅成为第一个有论断的春秋吴国都城,更与鸿山贵族墓、木渎古城遗址等吴地考古发相结合,或将给整个吴地传统历史认知带来改变。
阖闾城争议
吴国之历史,在史料上寿梦之前除《史记》所记的吴太伯世家外,基本属于空白。据《史记·正义》云,吴太伯居于梅里(韦昭的注释称在无锡市梅里,其19世孙寿梦仍居住于此,国号句吴,至其子诸樊时南徙,又到至21代孙阖闾时,命伍子胥筑阖闾都城,即今苏州,[2]另外也有记载是阖闾由锡徙苏的,但据最新考古发现,阖闾城已在无锡和常州边界找到了遗址。[3]关于阖闾城的记载,则最早出自汉代赵烨所著之《吴越春秋》,其详细记载了营建阖闾大城的经过,谓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大城”。[4]同一时期的越绝书也有相关记载,并谓此时乃吴国大霸之时。[5]
但是关于阖闾城的具体位址,历史上向有不同说辞,有记载为在今上海一带的,[6]也有说无锡闾江为阖闾小城、大城在常州阳湖,或无锡为阖闾小城、苏州为阖闾大城[7]。不过诸多史地载籍,仍是如《史记·正义》一般,谓苏州曾称阖闾城,如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范成大的《吴郡志》、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几已为普及。[8]
考古发现
自1950年代起,有关吴国的考古发现不断涌现,最早有1954年丹徒烟墩山出土的“宜侯夨簋”、“俎侯夨簋”两件器皿,其铭文上记录了吴王受封之历史。1956年起又有扬州邗城遗址出土;次年即是阖闾城遗址在原无锡县被发现;1957年,在常州淹城内城河中发现了三轮盘、尊、牺匜、句鑃等青铜礼器。此后,又相继有安徽南陵牯牛山古城(1984年)、江苏高淳固城遗址(1989年)、苏州木渎古城遗址(2000年)、无锡鸿山墓地(2004年)、丹阳葛城遗址(2008年)等诸多新的考古发现。
这些新发现,使不少学者对于过往史料记载产生质疑,甚至直接否定古史所谓“太伯奔无锡梅里,后徙苏州,阖闾时建都城”之说,认为吴国之起源当在宁镇地区,无锡、苏州地区则“在吴文化后期,有其鼎盛灿烂的发展,是吴文化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但不是吴文化最早的发祥地。”甚至有学者考证吴越地区的古墓,认为“活跃于江南的吴越两族,其活动交汇处大致在太湖西岸的江阴、武进、宜兴一线。此线以东为越文化区,百姓死后习惯筑石室葬于山坡。以西则属吴文化域,百姓死后流行平地起封的土墩墓。两者的生活习惯和所用器皿是大不相同的。”即今苏锡城区属于越文化范围,也是吴越两国的边境地带。而常、锡之间的阖闾城遗址,亦与古书记载相符,如《吴地记》说阖闾城“北通毗凌”,今苏州出北门为长江,而阖闾城往北正好抵毗陵(常州),又说吴都“不开东门者为绝越之故也”,阖闾城确无东门,以直湖港为天然门户。此外《史记》伍子胥列传曾载,伍子胥死后,由夫差用马皮裹尸浮于闾江,闾江即位于阖闾城侧。[9]
也有学者肯定古说无误,如吴太伯奔梅里,依“俎侯夨簋”铭文载“王卜于俎、入土南乡”可信,吴人确实已早在长江之南一带居住,但在周康王之时,虞(吴)侯被封在离山东地界不远的江苏邳县加口,为吴国祖地,后取今扬州的邗(干)国而建都于邗,故吴王寿梦自称为邗王,后诸樊为避开上游楚人的水上优势,不得不南迁,今常、锡阖闾城遗址便是吴国二次迁都所在地,为诸樊与阖闾之都,且此地方为秦时之吴县。至春秋晚期时,阖闾又迁今苏州,其地本名即姑苏、异体作姑胥,至夫差亡国之时苏州一直为吴都。[10]而哪怕就是仍持旧说认为阖闾城在苏州的学者,也常有分歧,认为大城在今苏州城西南灵岩山木渎遗址与坚持苏州古城说者,兼且有之。[11]
随着无锡、常州武进间阖闾城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则几乎坐实了质疑无锡、苏州不曾作为吴国起源的推测。位于原无锡县闾江乡的阖闾城旧址,最早于1954年左右为江苏省文物工作队踏勘所得,初认定为由东西两座春秋时代的城池组成,并只被承认是古书中所载的“阖闾小城”,[12]随即于1956年被公布为第一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初,为配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无锡市对阖闾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考古复查,由南京博物院考古所主持。此次复查结果,在原来的考古基础上,发现了一座大城,此城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400米,面积约2.94平方公里,横跨锡、常两地。虽然由于村庄、道路、工厂以及高速公路等原因致使许多地方无法进行钻探,但在大城的西南角发现宽约34米城墙的墙基,墙基的土与东城和西城完全相同,即坚硬、纯净的浅黄色粘土,包含物最晚亦为春秋中期。此外,原发现东西小城的面积也确定为约50万平方米。阖闾在位时期为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496年,而阖闾城遗址除高出地面的城墙和大型台基外,考古钻探未发现春秋晚期的文化层,因此推测阖闾城使用的时间不长,与吴王阖闾即位19年相吻合。[13]
考古工作者们认为,阖闾城遗址所在地有胥山和闾江等历史地名,与《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所载“阖庐之时,大霸,筑吴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胥山,太湖边胥湖东岸山”等记载相符,其中“城中小城二”就是指遗址上的东西两小城,且阖闾城遗址的西城内有大型建筑群,亦与《越绝书》记载城内有阖庐宫、南城宫、东宫和西宫相符。此外,《吴地记》云:“阖闾城……北齐、平二门。齐门,北通毗陵。……平门,北面有水陆通毗陵。”毗陵,即常州。而“北通毗陵”的也确实只能是此地。[13]
阖闾城遗址的全面发现,无疑是吴越考古乃至东周考古的重大突破,也使学者重新思考吴国历史。如今,不少学者主张吴人的祖先是栖息在淮河南北的“淮夷”,居巢(今安徽巢湖周围)或许正是吴人故土。他们或许将自己居住的中心区域称为kiwo siwo(居巢)或与ki-wo siwo相近的音,而鸠兹、姑孰、胡孰、姑苏、姑胥等音均与之相同或相近。此后吴人南迁,他们君长居住的中心区域都保留了这个称呼,中心居住地周围的河川山岳也被称作胥溪、胥江、胥山。从江北的居巢到江南的鸠兹、姑孰、湖熟、朱(方)、姑苏(姑胥),加上以国号命名的如固城、葛城、吴城等地点,将这些地点连起来,其实就是吴人的迁徙图,最后来到了今天的苏州,苏州成为吴国最晚期的政治中心。[14]
今环太湖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辖区,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则本与钱塘江流域同为越文化的分布范围,而在南迁中不断壮大的吴人,最终在这里与越人结怨,兵戎相见。故再次检视史料,有如《史记》吴太伯世家,夫差二年(前494),“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报姑苏也。”杜预注《左传》称夫椒为“太湖中椒山也”,后世史家均持反对意见,认为太湖中的椒山离吴太近,伐越应该去越地,这正是对吴都在苏州这一观念的固化所引起的。当时吴国都城还不在姑苏,应该在更西的地方,而今太湖东北岸无锡与常州之间的阖闾城即是有力的候选地,阖闾与勾践的争战以及夫差的报仇雪恨,目的均在将越人的势力驱逐出太湖。同时,若加上秦朝所置会稽郡的历史,作为越地统治近五百年的苏锡地区,在战国秦汉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直到东汉永建四年(129)才分出吴郡。这也是为何东汉时期所编的《越绝书》,将苏州一带的历史囊括收入,却不称“吴绝书”、“吴越绝书”。此外,考察木渎古城遗址,与位于姑苏西北约20公里的无锡鸿山墓地,同是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的越国墓地。[14]
2008年9月10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在无锡宣布,阖闾城遗址可初步认定为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一代吴王阖闾的都城。[1]旋被获评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后又相继入列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五”期间15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名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然而苏州木渎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及其于2010年被选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意味着“吴都”之争依旧扑朔迷离。
遗址现状
据报载,1950年代时,阖闾城古城垣布局尚完整,当时的城墙高2-3米,后因农业建设及修路而遭到严重破坏,现仅能看到局部的轮廓和范围。[15]2010年起,无锡方面着手建设阖闾城遗址公园,总投资约19.5亿元。[16]但是,占有阖闾城遗址四分之三面积的常州武进地区,由于经费与利益牵制等原因,尚未开展全面保护工作。[17]
2014年2月,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在遗址处旁的无锡马山月白湾下建成开放,占地95亩,其中展览区有约17000平方米,并设有吴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博物馆主体建筑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以“建筑修补山体”的理念,较完美的弥补了1980年代因采石留下的宕口,使建筑与山体互相融洽。[18]
參考資料
- 〈阖闾城遗址乃春秋吴王旧都〉,《新华日报》(2008年9月11日)。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年3月4日,.
- 司马迁(汉)著、裴骃(刘宋)攥,《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韦昭注:“吴,国号也。太伯居梅里,无锡梅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
- 朱长文(宋),《吴郡图经续记》卷上,〈封域〉:“吴自泰伯以来,所都谓之吴城,在梅里平墟,乃无锡县境。及阖庐立,乃徙都,即今之州城(指苏州)是也。”
- 赵烨(东汉),《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卷四:“阖闾元年,举子胥为行人,与谋国政。阖闾谓子胥曰:‘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内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子胥对曰:‘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必先立城廓、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阖闾曰,‘善!夫筑城廓、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效,以威邻国乎?’子胥曰:‘有。’阖闾曰:‘寡人委计于子。’子胥乃使术士,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大城。”
- 《越绝书》卷二,〈吴地传〉第三:“阖庐之时,大霸,筑吴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后二世而至夫差,立二十三年,越王句践灭之。”
- 如《明弘治上海志》卷六·城垒谓:“阖闾城在二十七保,夹江二城(指与古娄县城)相对,阖闾所筑以备越者。”二十七保即今上海高昌乡。
- 如陆广微(唐)撰、宋人补录,《吴地记后集》:“阖闾城,周敬王六年,伍员伐楚还,运润州利湖土筑之,……为大小二城。阖闾伐楚还,取以为号。子城在无锡富安乡,地名闾江。大城在阳湖界十六都八图。”,又裴大中(清)等攥,《无锡金匮县志》卷三下:“阖闾城在州(指无锡州)富安乡。今按:阖闾大城在姑苏,即今之平江是也;小城在州之西北富安乡闾堽其地,边湖,其城犹在。”
- 转引自黄锡之,〈阖闾城址辫析及标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页116。
- 谢忱,〈勾吴国都的变迁新探〉,《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页56-63。
- 王晖,〈西周春秋吴都迁徙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页63-78。
- 如张铁军,〈吴大城位置的文献疏理〉一文通过梳理文献,得出阖闾大城“郡城说”只是《吴地记》等唐宋以后文献之讹载,虽然宋以后此说居主导地位,不过在宋代的文献中,仍可寻见“木渎说”之踪影,载《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页97-98、140;张维明,〈吴王阖闾都城考——关于苏州木渎春秋古城遗址的讨论〉一文则明确指出位于苏州灵岩山的木渎遗址为大城说不可信,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页68-76。
- 李鉴昭,〈江苏无锡县古阖闾城的调查〉,《考古通讯》1958年1期,页61。
- 张敏,〈阖闾城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初步认识〉,南京博物院(2008年12月1日)。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年5月5日,.
- 张学峰,〈吴国历史的再思考——以近年来苏南春秋古城遗址的发掘为线索〉,《苏州文博论丛》2011年总第2辑,页9-16。
- 〈不能让阖闾古城再“荒”下去 拥有重建最佳条件呼吁早日全面揭秘〉,《江南晚报》(2006年7月27日)。
-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奠基〉,新华网无锡频道(2010年5月21日)。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年9月10日,.
- . [2014年9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9月10日).
-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江南论坛》2014年第5期,页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