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布鲁姆

艾伦·布鲁姆英語:1930年9月14日—1992年10月7日)是一位美国政治哲学家、古典派著作家、学者。他曾师从列奥·施特劳斯亞歷山大·科耶夫等人,被公认为施特劳斯学派第二代的掌门人。

艾伦·布鲁姆(Allan Bloom)
时代20世纪哲学
地区西方哲学
学派柏拉图主义保守主義
主要领域
希腊哲学哲学史宗教哲学政治哲学大陆哲学政治学
影响于

早期生平与教育

1930年,艾伦·布鲁姆出生于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其父母是犹太社会工作者。布鲁姆还有一个姐姐,名为艾伦·露西尔。布鲁姆13岁时读了《读者文摘》的一篇有关芝加哥大学的文章后,告诉其父母他想进入芝加哥大学,但其父母并未理睬其要求[1]。然而,1944年当他们搬到芝加哥,其父母遇到了一个心理医生和家人的朋友,这个朋友的儿子被作为人文项目的资优学生被芝加哥大学录取。 1946年,布卢姆以同样的程序被芝加哥大学录取,15岁的布鲁姆开启了其大学生活,在海德公园附近的芝加哥的大学渡过了10年的大学生涯[1]

在《巨人与侏儒》书的序言当中,他自述受到的教育“从弗洛伊德柏拉图”。在他看来列奥·施特劳斯是真正让他迈向学术生涯的最重要的老师[2]。 布鲁姆18岁于芝加哥获得其学士学位[3]。本科毕业后他就读在社会思想委员会中,师从David Grene,并着手写他的论文。David Grene回忆布卢姆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幽默的学生,完全致力于研究经典,没有明确固定的职业目标。芝加哥大学的社会思想委员会是一个独特的跨学科计划,吸引了一小部分学生,针对那些希望有严格的学术要求和缺乏明确的就业打算的学生。布鲁姆于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去巴黎师从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亞歷山大·科耶夫,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其他哲学家如雷蒙·阿隆[4][5][6]

职业生平

布鲁姆1953-1955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工作。在1955年返回美国后,他在芝加哥大学同他的朋友Werner J. Dannhauser一同授课。1960至1963年布鲁姆任教于耶鲁大学,然后1970年又任教于康奈尔大学多伦多大学,直到1979年,当他回到芝加哥大学。布鲁姆的学生中包括突出的新闻工作者、政府官员和政治学家法蘭西斯·福山、Robert Kraynak、Pierre Hassner、Clifford Orwin、Janet Ajzenstat,John Ibbitson和约翰·米利根-怀特等。

1963年,在康奈尔大学艾伦·布鲁姆作为一名教师参与到 Telluride Association当中,这个项目专注于智力的发展和自我治理。学生在康奈尔大学享受免费吃住并进行学生自治。布鲁姆的第一本书名为《莎士比亚的政治学》,内容主要关于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三篇文章的合集,同时也收入了哈利·雅法的一篇文章。他翻译和评论卢梭“致达朗贝尔在剧院,”认为这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对话。 1968年,他出版了其最重要的翻译著作,即英译柏拉图的《理想国》。197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政治学教授时,翻译卢梭的《爱弥儿》。除此之外,在他多年的教学中还有其他出版著作,受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启发写就《巨人与侏儒》;这是收集了若干杂文的文集,讨论诸多当代学者其中包括雷蒙·阿隆亞歷山大·科耶夫列奥·施特劳斯约翰·罗尔斯。布鲁姆是学术期刊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哲学史》的一个贡献者和编辑,这本杂志的其他编辑还有约瑟夫·克罗波西和列奥·施特劳斯。

回到芝加哥后,布鲁姆结识索尔·贝娄并与之共同讲授课程。1987年贝娄为布鲁姆的新书《美国精神的封闭》撰写序言。贝娄后来在布鲁姆过世后撰写小说《拉維爾斯坦》暗示布鲁姆死于艾滋病。 不过,根据中國学者甘阳在《将错就错》里面的描述,布鲁姆并非死于愛滋病,根据医院的报告并不是死于愛滋病,而是一种不太出名的怪病。

布鲁姆的最后一本书,这是他在医院濒死之际决定死后出版,名为《爱和友爱》。

著作

  • 《莎士比亚的政治学》(1981)
  • 《美国精神的封闭》(1987)
  • 《巨人与侏儒》(1990)
  • 《爱与友爱》(1993)
  • 《人应该如何生活——柏拉图<王制>释义》

参考资料

  1. Atlas, James. “Chicago’s Grumpy Guru: Best-Selling Professor Allan Bloom and the Chicago Intellectuals.”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January 3, 1988. 12.
  2. Bloom, Allan. 1991. Giants and Dwarfs: Essays, 1960–1990, p. 11. New York: Touchstone Books
  3. Botsworth, Keith. 'Obituary: Professor Allan Bloom', The Independent, October 12, 199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 E. Field, The Man Who Would Marry Susan Sontag, Wisconsin, 2005, pp. 158–70.
  5. C. Rollyson and L. Paddock, Susan Sontag: The Making of an Icon, W. W. Norton, 2000, pp. 45–50.
  6. Reborn: Journals and Notebooks 1947–1963, ed. D. Rieff,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8, pp. 188–89.

外部連結

维基语录上的艾伦·布鲁姆语录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