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
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小名阿炳。中国民间音乐家、道士,江苏无锡人。从小受到父亲严格训练,擅演奏笛子、琵琶、二胡、鼓等乐器。约1928年因梅毒双目失明,时人因称其为瞎子阿炳、盲公炳或盲炳。
阿炳 | |
---|---|
本名 | 華彥鈞 |
出生 | 大清江苏省常州府无锡县洞虚宫 | 1893年8月17日
逝世 | 1950年12月4日 中国苏南行政区无锡市 | (57歲)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职业 | 音乐家、道士 |
知名作品 | 《二泉映月》 |
信仰 | 道教 |
配偶 | 董催弟 |
生平
华彦钧父亲华清和,是江苏无锡洞虚宫道观偏殿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精于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其母为幫傭的寡婦秦嫂,其父与她相好生下阿炳。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华彦钧出生于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今阿炳故居)。华彦钧的母親在其4歲時被同族相迫去世。[1]阿炳被其父送至無錫縣東亭鎮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撫養,8歲後被帶回道觀,並被送入私塾讀書,取學名彥鈞。因為道家清規,華清和與阿炳以師徒相稱,直到1918年,華清和病逝前才向26歲的阿炳坦白其身世。[1]
阿炳十歲開始跟父親學習二胡、琵琶、三絃和笛子,也開始參與法事。十五六岁已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加上外表俊美,被當地人稱爲“小天師”。[2]1918年左右,华清和去世,阿炳繼承亡父雷尊殿「當家道士」職位,與族兄輪流主管收入。
约1928年,阿炳因梅毒導致雙目失明,無力參與法事工作,遂以街頭賣藝爲生。46歲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催弟結婚(現誤傳為董翠娣和董彩娣)[3]。
1950年12月4日上午9時許[3],華彥鈞病逝,終年57歲,無後,葬於無錫西郊璨山一和山房道教墓地。其妻董催弟於1951年3月27日病故。
1979年5月[4]華彥鈞墓遭破坏,无锡博物院原地拾骨,並將之存放於博物館內。1983年葬无锡锡惠公园内惠山东麓、二泉之南錫惠公園春申澗的「華彥鈞墓」,現址墓碑為複製品,原物被存放於无锡博物院。
音乐
阿炳在十几岁时,对民歌、戏曲等有强烈兴趣爱好,四处拜访民间艺人为老师。阿炳目盲后,开始流浪卖艺,接触到大量江苏南部的民歌小调、丝竹乐、锣鼓乐、锡剧等民间艺术。
阿炳创作与演奏的器乐曲数量较多,但在困苦的生活中大多已散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曹安和抢录其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辑有《阿炳曲集》。[5]抢录过程为,1950年8月下旬,當時華彥鈞已棄業三年,延至9月2日下午7時30分開始錄音,錄製《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抢录的乐器是借来的,阿炳练习了三天才录音,当时约定半年以后再录。[6]
阿炳作品《寒春风曲》大约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末,《听松》大约作于20世纪30年代初,《二泉映月》大约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末。《二泉映月》起初没有名字,抢录时才被命名。[7]
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擬聘華彥鈞爲教師,因沒有華彥鈞的醫療費用預算而告吹。華彥鈞唯一正式公開演奏,為1950年9月25日於無錫牙医協會成立大會的表演節目。
从1956年10月开始,无锡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将全天节目结束的“终了曲”改为阿炳的《二泉映月》。[8]文革期间,《二泉映月》被诬为“黑曲”“迷魂曲”,遭受批判。
参考文献
- Esther Wu, , [201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 . CCTV 走遍中國.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 朱, 蓬蓬. . . 朱蓬蓬(Zhu Peng Peng). 2015-01-01 [201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中文).
- . [2013-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 杨荫浏等编. . 万叶书店. 1952.
- 杨荫浏; Ward, K. B. . 瞎子阿炳曲集. 1952-10-2, (4) [201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 . news.ifeng.com. [2019-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7).
- . www.thepaper.cn. [2019-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