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泰淖爾烏梁海
阿勒坦淖(諾)爾烏梁海(蒙古语:,西里尔字母:,现代南阿爾泰語:,羅馬化:Altın köldiŋ Uraŋkay),讹作“阿爾泰淖(諾)爾烏梁海”,是清代科布多所屬烏梁海的一個部落,編為二旗。在阿爾泰烏梁海西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歸附清朝,後隸屬於科布多參贊大臣。其牧地大致相當於今俄羅斯阿尔泰共和国全境、阿爾泰邊疆區東部及哈薩克斯坦東哈薩克斯坦州東北一隅。同治三年(1864年),根據《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阿爾泰淖爾烏梁海被俄國割佔。其地居民主要是操突厥語族“阿爾泰語”的林中狩獵部落,俄國稱其為“衛拉特人”,1948年後改稱阿爾泰人。
蒙古语阿勒坦淖爾在当地突厥语中称“阿勒屯库勒”(现代南北[1]阿爾泰語:),均为“金湖”之意。阿爾泰烏梁海的阿爾泰则有“金山”之称。
疆域
清兵大本营在达尔钦图河流域附近的阿勒和硕屯,哈屯河流域非常驻兵。俄人称属清乌梁海人主要是属白Köbök(Ак-Кӧбӧк)鄂托克的阿尔泰族,当地人称丘依·兀鲁思,谢·波·什韦措夫称阿勒坦淖尔乌梁海人的本部位于库赉。
歷史
阿勒坦淖爾烏梁海原由準噶爾統治。乾隆年間滅準噶爾,招撫烏梁海各部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阿勒坦淖爾烏梁海宰桑特勒伯克、扎爾納克率部內附,授總管。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置阿勒坦淖爾烏梁海二旗,每旗設總管一人。二十七年,定二旗各設佐領二人。其牧地“南與杜爾伯特接界,東與唐努烏梁海接界,西與哈薩克接界,北與俄羅斯接界。”[2]
道光以後邊政漸弛,清兵往往不再到阿勒坦淖爾烏梁海一帶巡查邊界卡倫、鄂博。俄羅斯人乘機在該部境內的吹河流域築城。咸豐十年(1860年)中俄訂立《北京條約》及其後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阿勒坦淖爾烏梁海割讓予俄國。同治六年(1867年)十月,阿勒坦淖爾總管莽泰奏報俄人收繳莽泰旗及總管察罕旗印信。
俄國將其劃入托木斯克省。1922年6月1日,苏维埃俄国在其地成立卫拉特自治州(一譯“奧伊羅特自治州”[3]),1948年1月7日改名為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1992年改为阿尔泰共和国。
参见
- 阿尔泰人
- 图巴拉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