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諾德遠征魁北克

阿諾德遠征魁北克英語:),為大陸軍班內迪·阿諾德上校由麻薩諸塞州劍橋行軍至魁北克市的過程。

阿諾德遠征的局部路線圖:
A:劍橋
B:紐伯里波特
C:西堡
D:哈利法克斯堡
E:步向死河(陸上運船帶,The Great Carrying Place)
F:死河池塘及阿帕拉契山脈分水嶺
G:美瑾蒂湖
G後:順流而下往魁北克市
*注:美瑾蒂湖東部尚有蜘蛛湖(Spider Lake),於這幅1795年地圖未有顯示。

1775年6月,第二次大陸會議決定由提康德羅加堡派軍,遠征加拿大。當時沒有指揮的阿諾德,提議大陸議會組織另一支軍隊,穿越今日緬因州的荒野及山地,由東面夾擊魁北克市,並獲得議會及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准許。9月阿諾德帶領約1,100人出發,歷盡艱辛,在11月9日抵達魁北克市外,其時全軍只剩下600餘人。這些軍隊與理查德·蒙哥马利的提康德羅加部隊會合後,在同年12月圍攻魁北克市。

背景及準備

1775年5月,班內迪·阿諾德上校帶領北美反叛民兵攻佔提康德羅加堡,開始威脅到英屬魁北克省英國駐軍。由於波士頓之圍陷入僵持狀態,第二次大陸會議開始擔心英軍從加拿大南下夾擊,故此議會開始籌備進攻加拿大。[1]

阿諾德在6月向議會提出第一份進攻方案,建議由皇冠岬堡出發,帶1,000人進攻聖讓恩堡及鄰接的尚布利堡,然後繞過黎塞留河的其他堡壘,直接攻打蒙特利爾。這個方案雖然獲得議會及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同意,但阿諾德卻同時遭到麻薩諸塞及大陸議會輕視,未獲任命為北伐指揮官。與此同時,阿諾德在提康德羅加堡的指揮權,又被新近抵埗的康涅狄格州領袖班傑明·軒文上校取代,結果阿諾德憤而辭職回鄉。[2]

不過,阿諾德仍然渴望領兵出征。8月阿諾德前往大陸軍波士頓戰場的指揮部劍橋,向總司令華盛頓提交第二份進攻方案。阿諾德提議撥出部分劍橋的民兵,先到港口紐伯里波特乘船出海,在肯尼貝克河河口登陸,然後乘小艇溯河北上,再用人力搬運船隻,經陸上運船帶(Carrying),越過阿帕拉契山脈分水嶺(加拿大人稱之為Height of land),再穿過美瑾蒂湖,最後沿汽鍋河(音譯邱迪爾河)順流而下,直達聖勞倫斯河南岸。據阿諾德估計,由肯尼貝克河南面的西堡到魁北克市,約需20日近290公里路程。[3]

阿諾德的計劃,主要是根據英軍工兵約翰·孟崔瑟於1760年製作的地圖而訂。然而孟崔瑟的地圖,並沒有如阿諾德所相信般準確。比如在梅瑾蒂湖東部,尚有一個細小的蜘蛛湖(Spider Lake),但在孟崔瑟的地圖卻沒有出現。分水嶺兩面的山地亦沒有清楚描繪,使陸上運船的路程難以預估。[4]

不論如何,華盛頓同意阿諾德的方案,但先在8月20日寫信,徵詢西路軍指揮官菲力·斯凱勒少將的意見。華盛頓同時請緬因加德納的造船者魯賓·柯本為阿諾德建造小艇。加德納位處肯尼貝克河下游,正好方便建造。此外,柯本曾請加德納的量地員為阿諾德提供詳細的區域地圖,不過該名量地員卻是同情效忠派一方,故意提供不實地圖給阿諾德。[5]最後,華盛頓亦聯絡阿本拿基族族長,爭取原住民支持或保持中立。阿本拿基族最終派出四人隨同遠征。[6]

9月2日,華盛頓收到斯凱勒的答覆,同意阿諾德的遠征計劃,旋即在劍橋徵集民兵及補給,而阿諾德也托一名紐伯里波特商人準備渡海船隻。[7]其時邦克山戰役已經結束近三個月,波士頓圍城戰陷入僵局,圍城民兵已經厭倦等待,故此反應熱烈。阿諾德從中挑選了750人,並編組成兩個營。而丹尼爾·摩根則率領250人另組一營來投。摩根的步兵主要來自維珍尼亞第1賓夕法尼亞軍團,這些民兵長年在曠野生活,並不適應圍城生活,甚至到處生事,卻正好適合遠征行動。[8]部分隨行民兵,日後亦活躍於美國政壇,包括阿龍·伯爾老里滕·J·梅格斯亨利·迪爾伯恩。至於民兵約翰·約瑟·亨利留下的紀錄,則成為日後史家研究阿諾德遠征的重要資料。[9]

劍橋——紐伯里波特——西堡——哈利法克斯堡

9月11日,阿諾德的先頭部隊離開劍橋,前往紐伯里波特海港。阿諾德刻意安排來自附近地區的民兵先行,方便他們順道與家人重聚。13日後衛部隊亦離開劍橋,而阿諾德在購買物資後於15日亦告離境。[6]19日阿諾德的部隊在紐伯里波特上船出海,在同日於肯尼貝克河登陸,最後在22日抵達柯本的造船所,準備下一階段遠征。[10]阿諾德領兵出海期間,英軍已看到其船艦出海,但皇家英國海軍並沒有軍艦前來攻擊。北美英軍總司令托馬士·蓋奇起初判斷阿諾德打算攻打無人防守的哈利法克斯,而新斯科舍省總督也在10月17日下達戒嚴令。[11]要到10月18日,波士頓英軍才確定阿諾德正前往魁北克。[12]

在柯本的造船所,阿諾德發現柯本因時間緊迫,所有小艇俱粗製濫造,而且與預想規格不符。[13]9月23日遠征軍抵達西堡。[14] 阿諾德派出斥候,往肯尼貝克河上游的死河探路,以計算陸路運船的距離。期間阿諾德一度收到莫霍克人在魁北克南岸協助英軍防守的謠言,但選擇置之不理。[15]

9月25日,遠征軍沿著河岸前進,由賓夕法尼亞的民兵開路,先後途經荒廢的哈利法克斯堡(9月26日)及諾里治獲克鎮(10月2日)。軍隊越過諾里治獲克後,便為無人地帶。行軍期間,遠征軍的小艇經常滲水,致使糧食補給變壞,而軍隊也時常要停下維修。此外,軍隊在肯尼貝克河上游也開始遇上瀑布,經常要涉水推船,或繞道陸路,以人力摃抬船隻補給前行。由於天氣寒冷,軍隊開始出現感冒、痢疾等等疫病;再加上持續大雨,令山地變為泥沼,進一步阻礙行軍。[16]遠征軍為繞過諾里治獲克的瀑布,更足足用上一個星期(10月2日至9日),才完成約1.6公里的陸路路程。[17]

陸路運船及攀山

英軍工兵約翰·孟崔瑟於1760年製作的地圖。阿諾德起初正是根據這幅地圖,策劃遠征路線。

10月11日至12日,遠征軍陸續抵達肯尼貝克河上游的中轉站。此後遠征軍要摃抬船隻,沿著池塘往西行19公里,再順著死河攀上分水嶺。這段路程在過去的通商貿易與戰爭也曾使用,被印第安人稱為陸上運船帶。[18]賓夕法尼亞的開路部隊,率先到達死河的首個池塘,並與該處的斥候會合。[19]這些斥候因用盡補給,已經連續多日捱餓,只能以打獵捕魚勉強維生。[20]受到大雨、下雪、泥沼及疫病影響,遠征軍要到10月16日,才整體到達死河。[21]這段時間,阿諾德派人偵察分水嶺山地,並多次往後方寫信報告情況,要求更多補給。由於部分信件被英軍截獲,使魁北克對遠征軍有及早準備。[22]

10月16日至22日之間,遠征軍受惡劣天氣影響,幾乎無法在死河前行。不少糧食更因小艇滲水或翻船而報銷。由於情況惡劣,阿諾德的先頭部隊與殿後部隊各自召開軍事會議,商討是否中止遠征。會後阿諾德的軍官同意繼續前行,但殿後部隊的軍官卻堅持離開。結果殿後的450人全數掉頭撤退。[23]

10月25日,遠征軍的先鋒穿過死河,並首次翻越分水嶺。這批部隊在27日抵達美瑾蒂湖,然後順流而下,途中部分小艇在落下瀑布時損毀。他們也從佩諾布斯科特人口中,得悉聖熱奧爾熱已經不遠。[24]阿諾德抵達美瑾蒂湖後,派人向後方傳達地勢信息,但卻受地圖誤導,沒有提及東面的蜘蛛湖及相鄰地勢。[25]這使後方部分民兵在該處迷路兩日,物資幾乎用盡,亨利·迪爾伯恩的狗也在此段時間被吃掉。[26]

順流而下與抵達魁北克

越過美瑾蒂湖後,遠征軍開始順流而下,行軍較為順利。10月30日阿諾德終於遇上民居,並獲得當地居民提供物資及醫療援助。部分民兵樂於支付一切開銷,但亦有民兵向居民賴帳。[27]阿諾德向居民散發華盛頓的信件,請求居民協助,而他本人也保證尊重各人的生命、財產及信仰權利。阿諾德亦從當地人得悉英軍已經準備迎接遠征軍,而摧毀聖勞倫斯河南岸的船隻。[28]

11月9日,遠征軍抵達魁北克市對岸的利維岬,並在一座新澤西商人的磨坊設立總部,搜購船隻渡河。此時遠征軍只剩下約600人,行軍里數比計劃多出270公里,更超時近一個月。[29]11月13日至14日,遠征軍避過兩艘皇家英國海軍船艦的警戒,橫渡聖勞倫斯河,並終於抵達亞伯拉罕平原[30]

阿諾德抵達魁北克市外,隨即派人向城市招降,但遭守軍以開炮拒絕。此時魁北克市由阿蘭·麥克林防守,駐有150名第84步兵軍團的正規軍、500名紀律鬆散的民兵、及400名皇家海軍陸戰隊。由於阿諾德沒有攻城火炮,再加上民兵早已疲憊,決定暫時退往城西的白楊岬,等待西路軍隊前來會合。[31]當時理查德·蒙哥马利代替重病的斯凱勒指揮西路軍隊,已在11月3日於聖讓恩堡圍城戰迫使英軍投降。

孟崔瑟地圖於美瑾蒂湖的細部。注意地圖並沒有仔細畫出分水嶺的山勢,亦沒有描繪美瑾蒂湖東面的蜘蛛湖。
以1924年的一幅測繪地圖作比較。紅線為阿諾德攀過分水嶺,再經美瑾蒂湖北進的約莫路線。圖中可見美瑾蒂湖東面的蜘蛛湖。部分遠征軍因受地圖誤導,而在該處的沼澤迷路兩日。

後續影響及紀念

阿諾德與蒙哥馬利在12月3日會師,於12月6日開始包圍魁北克市,卻在31日的魁北克攻城戰落敗。戰後受傷的阿諾德與敗兵向西撤退,歷經數次戰鬥,最後成功返回提康德羅加堡。

帶領部隊於死河掉頭的軍官,事後遭到軍法審判。該名軍官雖獲判無罪,但在審訊時卻遭到同僚劣待,及後也沒有再在大陸軍隊服役。[32]柯本雖為阿諾德建造多艘小艇,但華盛頓、阿諾德以至大陸議會,一直沒有全數支付建造費用。柯本在戰後爭取國會還款不果,致使全家財政崩潰。[33]

魁北克戰役後,大量民兵遭到英軍俘虜。部分俘虜在1776年8月逃走後,又循著阿諾德遠征的路線,反方向逃回麻薩諸塞,並受惠於遠征時遺留於荒野的物資。[34]迪爾伯恩在獨立戰爭結束後,又回到肯尼貝克河定居,並曾出任該區的國會眾議員,後來獲湯瑪斯·傑佛遜任命為美國戰爭部長

阿諾德遠征的部分路程,以及魯賓·柯本少校之家,分別在1969年及2004年列入美國國家史蹟名錄

相關條目

註釋

  1. Stanley 1977,第24-26頁
  2. Stanley 1977,第26-28頁
  3. Stanley 1997,第121頁
  4. Smith 1903,第17頁
  5. Randall 1990,第152頁
  6. Martin 1997,第116頁
  7. Randall 1990,第147-151頁
  8. Desjardin 2006,第16-17頁Randall 1990,第150頁
  9. Desjardin 2006,第199-203頁
  10. Smith 1903,第58-83頁
  11. Randall 1990,第159頁
  12. Randall 1990,第160頁
  13. Martin 1997,第120頁
  14. Smith 1903,第83頁
  15. Martin 1997,第120-121頁
  16. Martin 1997,第123-124頁
  17. Smith 1903,第109頁
  18. Desjardin 2006,第63-64頁
  19. Desjardin 2006,第48頁
  20. Desjardin 2006,第31-48頁
  21. Martin 1997,第125-126頁
  22. Martin 1997,第126-127頁
  23. Desjardin 2006,第80-81頁
  24. Martin 1997,第136頁
  25. Desjardin 2006,第90頁
  26. Martin 1997,第137-138頁Desjardin 2006,第99頁
  27. Desjardin 2006,第112頁Lanctot 1967,第97-98頁
  28. Lanctot 1967,第97-98頁
  29. Smith 1903,第152, 231頁
  30. Smith 1903,第251-255頁
  31. Alden 1969,第205頁
  32. Randall 1990,第179-180頁
  33. Desjardin 2006,第204頁
  34. Desjardin 2006,第205-207頁

參考資料

  • Alden, John R., , New York: Knopf, 1969, ISBN 0-306-80366-6 (英语)
  • Desjardin, Thomas A., ,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6, ISBN 0-312-33904-6 (英语)
  • Lanctot, Gustave, , London: George G. Harrap & Co., 1967 (英语)
  • Martin, James Kirby, ,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8147-5560-7 (英语)
  • McGuire, Thomas J., , Mechanicsburg, PA: Stackpole Books, 2007, ISBN 0-8117-0206-5 (英语)
  • Randall, Willard Sterne, ,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1990, ISBN 1-55710-034-9 (英语)
  • Smith, Justin H, ,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1903 (英语)
  • Smith, Justin H, ,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1907 (英语)
  • Stanley, George F. G., , Toronto: Samuel Stevens Hakkert, 1977, ISBN 0888665377 (英语)
  • Thayer, Simeon, , Providence: Anthony Knowles, 1867 (英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