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仁
陈友仁(英語:,1878年7月2日—1944年5月20日),原籍广东顺德,太平军後裔,是一位著名的左派铁腕人物。他一生最著名的事蹟是在1927年担任武汉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时,依靠强硬的外交手段,几经交涉,收复了汉口英租界和九江英租界,创造了弱国取得外交胜利的神话。
陈友仁 |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英屬千里達圣费尔南多 | 1878年7月2日
逝世 | 1944年5月20日 汪精衛國民政府上海特别市 | (65歲)
籍贯 | 广东顺德 |
国籍 | 大清(1878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28年) 中華民國(1928年-1933年、1934年-1944年) 中華共和國(1933年-1934年) |
政党 | 中國國民黨 |
其他政党 |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
中國效力
1911年秋天,正當中国辛亥革命成功消息传到伦敦,正在那里度假的陈友仁和他的两位华人朋友——伍连德和菲利普·陶听到这个消息后兴奋不已,决定立刻到中國效力。
陈友仁原本准备先回在美洲千里達的家安顿好再到中国,后来担心一旦回家,必为情所困,无法成行,于是只发一封电报回家,便匆忙取道西伯利亚铁路来到中国。
辭職辦英文報紙《京报》與入獄
1914年,他毅然辞职离开交通部,但继续留在北京,自己创办一份英文报纸——《京报》(Peking Gazette)擔任總編輯,鼓吹革命,言論激進,一度被袁世凱通緝[1]:3。经常发表与政府不同的意见。
1917年5月18日,英文《京报》刊載段祺瑞與日本接洽一億元借款(二千萬由日人代行整理兵工廠,八千萬請日本軍官練兵),指日本參謀次長田中義一來華,與此事有關,主筆陳友仁批評段祺瑞「出賣中國」,19日被捕[2],以妨礙公務罪判入獄四個月,報紙也被查封。此案最后导致总统黎元洪罢免段祺瑞的国务总理职务[3]。6月4日,陳友仁獲黎元洪特赦[4]。
南下廣州
1917年6月下旬,陈出卖报馆南下[5],后在广州任孙中山英文秘书及外交顾问。这是他一生作出的一项重大决定。当时孙中山只在其出生所在省份(广东省)勉強得到一些支持。陈友仁立刻取得孙中山赏识,孫中山曾經评价说,中国只有三个半精通英文者:一个是辜鸿铭,一个是伍朝枢,另一个就是陈友仁。
1919年,陈友仁曾代表广东军政府参加巴黎和会。當陈友仁從巴黎回国时,孫被排挤出广州,躲在上海法租界莫里哀路寓所内埋头写《建国方略》。虽然孙受到严重挫折,陈友仁还是决心继续支持孙。
上海辦報
陈友仁也在上海办了一份报纸Shanghai Gazette,并變賣了在特立尼达的全部产业来资助孫中山的事業。
此時,苏俄开始与孙中山接触。1922年,陈友仁作为孙的外交顾问,参与了与苏俄特使越飞在上海的会谈。1923年初,孙回到广州,重组政府,自任大元帅。1924年,陈友仁到廣州擔任孫的英文秘書,很受孫器重,旋被任命為担任大元帅府航空局长,并与孙的苏联顾问鲍罗廷建立非同寻常的私人关系。
1924年11月,冯玉祥控制北京后,邀请孙北上,陈友仁也随同前往。
1925年孙在北京逝世前,陈友仁代为起草《致苏联遗书》。
国民政府外交部长
出狱以后,陈友仁回到广州。1926年3月,陈友仁接替胡汉民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他一上台,就大力支持当时省港大罢工,迫使港英当局妥协。
1926年12月10日,第一批广州国民政府官员(以国民党左派为主),包括四位部长:徐谦(司法部长)、陈友仁(外交部长)、宋子文(财政部长)、孙科(交通部长)以及鲍罗廷和宋庆龄一同经江西抵达武昌,组成临时联席会议。
1926年12月31日,另一批国民政府官员(以右派为主),包括国民政府代主席谭延闿、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代主席张静江,以及另外几位部长,到达蔣中正司令部所在地江西南昌,留在那里成立临时中央会议。1927年1月1日,左派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三镇,政府设在汉口南洋大楼。两派之间裂痕日益扩大。
在武汉左派中,陈友仁更被认为是一名坚定亲苏亲共极左人物。他刚到武汉,就与英国驻华公使藍普森进行第一次外交谈判。务实的英国人考虑到国民政府在长江流域的实力增加,准备承认这个革命政府,条件是在新条约签订之前,必须接受过去中英两国之间签订的条约。陈友仁拒绝接受这一条件,谈判于1926年12月17日破裂。但陈友仁认识到外交承认重要性,要求蓝普森与他合作,假装会谈只是临时中断。
不久,局势超常规发展把陈友仁推到他一生事业巅峰。早在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不久,当地工人运动高涨起来,持续不断的罢工风潮席卷各个行业。苏联顾问鲍罗廷频繁演讲,积极推动反帝,尤其是反英运动。1927年1月3日,在汉口英租界边界处的江汉关大楼前,发生了中国示威群众与英国海军陆战队之间流血衝突。陈友仁立刻向英国提出抗议,要求英国撤走海军陆战队和义勇队。1月4日,数万群众衝入汉口英租界包围巡捕房。1月5日,汉口英国侨民全部撤退到军舰上,英租界由中国军警进驻。1月6日,较小的九江英租界也同样受到衝击。陈友仁一面主持“汉口英租界临时管理管理委员会”,恢复界内秩序;一面与英方先后进行16次谈判。英国方面起初要求恢复这两个租界原状,陈友仁指出,只能以新的形势为谈判依据,否则必将引起“较现在更险恶之局势”。1月27日,英国政府送交备忘录,表示如果国民政府以谈判方式解决在华租界问题,英方将承认国民政府大部分外交要求。最后双方终于在2月19日和2月20日,分别签订「收回汉口英租界之协定」和「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协定」[1]:3。由于其成功的铁腕外交、以及精通西方法典,陈友仁获得巨大声誉。当时中国最大报纸——上海《申报》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革命外交家陈友仁的名字,有人甚至称武汉政府为“陈友仁时代”。
陈友仁是一名坚定的左派分子,性情耿直,愛國摯深[1]:3。1927年4月,蔣中正在南京成立政府,宣布清共,陈友仁与宋庆龄联名发表《讨蒋通电》。武汉左派政府受到蒋的海上封锁,又要应付大罢工带来的财政困难,自身生存也出现问题。于是在7月,汪精卫在武汉也宣布分共,陈友仁是会上唯一的反对派。(宋庆龄未参加,已经上了庐山.)
1927年7月27日下午,考虑到苏联顾问鲍罗廷处境已经相当危险,陈友仁派自己的两个儿子(陈丕士和陈依範)护送鮑羅廷逃亡回到苏联,他们选择一条极其艰苦但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的线路:从陆路经郑州、洛阳、平凉、宁夏城,然后穿过戈壁沙漠,到达库伦,10月6日安全抵达莫斯科。
莫斯科
由於蔣中正懸賞要他的人頭,陈友仁化妝成日本商人[6],1927年8月和宋庆龄一起从上海秘密乘船去苏联。他们在莫斯科发表批评蔣中正、汪精卫的联合宣言。不过,由于未能得到斯大林的实际帮助,不久陈友仁失望地离开苏联,前往法国。
1927年10月21日,上海的主要报纸刊载评论,猜测宋庆龄日前出国到苏联,是与陈友仁“私奔”,二人准备结婚。(二人的配偶都去世不久)当然这是一个未经证实的谣言,不过对于宋庆龄的政治生命却具有极大的杀伤力,使得她消沉了许久。
流亡的日子
1930年,陈友仁在流亡巴黎期间,与女画家张荔英结婚。那时他的原配妻子已经患癌症去世四年。张荔英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四女儿,比陈友仁年轻三十一岁,出生在法国。这样一桩年龄悬殊的婚事,加上陈在政治上的观点与新娘的父亲南辕北辙:女婿亲苏亲共,是个流亡海外的反蒋左派人士;岳父却是蔣中正的把兄弟,立场坚定的反共右派人士,自然要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
1931年,汪精卫、孙科在广州另组政府,于是陈友仁回国,出任广州政府的外交部长。不久宁粤合作,蔣中正下野,6月1日陈友仁继续出任中央政府外交部长。但不久就因九一八事變處理問題辞职赴上海。
1933年,十九路军发动反蒋的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陈友仁又出任福州政府的外交部长。事败后,他受到通缉,再度流亡法国巴黎。
1938年,陈友仁前往香港居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陈友仁为日军拘捕,转押上海软禁。1944年5月病逝于上海。1949年以后,陈友仁的遗骸被移葬到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家族與後代
- 父:陳桂新
- 母:梁氏,廣東寶安人。
- 第一任妻子(原配):愛芳茜·愛葛莎·甘東(即愛茜,或梁瑪麗,其父為法國人,其母為法非混血兒)(約1878年?-1926年)。1899年與陳友仁結婚。1911年攜長子陈丕士前往倫敦留學,1926年患癌症去世。
- 長子:陈丕士(Percy),1922年毕业于伦敦中殿律师学院,考取律师资格,先在千里達當律師,後隨父親參與中國二次革命。後成為香港著名大律师。
- 次子:陈依範(Jack),画家。
- 次媳:陳元珍,華裔美籍作家,著有《民國外交強人陳友仁:一個家族的傳奇》[7]。
- 長女:陳錫蘭(Sylvia Si-Lan Chen Leyda),在俄國研究跳舞,於歐洲舞台活躍,為世界著名舞蹈家。與導演與電影史家杰伊·萊達(中文名陳立)結婚。
- 小女儿:陈幼兰(Чен Ю-Лан),英文名约莲达(Yolanda),俄文名伊奥兰达·叶甫盖尼耶夫娜·陈(Иоланда Евгеньевна Чен)(1913—2006),苏联著名电影摄影师。
- 在聖弗南多一法非混血兒情婦曾為陳友仁(尤金)生了孿生女。
- 其餘不詳。
参见
参考文献
- 中山大學歷史系主編 (编). . 《歷史大觀園》總第68期,1991年2月1日第2期 (廣州: 歷史大觀園雜誌社).
- . 新聞報 (上海). 1917-05-23.
-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 (PDF). 政府公報. 1917-06-05, (503號)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17).
北京英文京報記者陳友仁因案判處徒刑,其情不無可原……本大總統依照約法第四十條,將陳友仁原判徒刑特赦免其執行
- . 北京日報 (北京). 1917-06-22.
英文京報記者陳友仁前因筆禍被捕,旋經赦免,國會解散後,形勢一變,京報地位頗陷于艱難,故將該報權利讓渡于美人某,已偕同前公府秘書郭泰祺出京南下
- Si-lan Chen Leyda. . Dance Horizons. 1984年: 87. ISBN 978-0-87127-134-1.
- . 香港: 三聯. 2009-06-01 [2020-11-06]. ISBN 97896204282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5) –博客來 (中文(繁體)).
-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 费成康:中国租界史
外部链接
中華民國政府職務 | ||
---|---|---|
前任: 胡漢民 |
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 1926年5月-1927年5月 1931年12月-1932年1月 |
繼任: 高承元 |
前任: 施肇基 |
繼任: 罗文干 | |
中華共和國政府职务 | ||
新頭銜 |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外交部部長 1933年11月-1934年1月 |
機構撤銷 |
媒體職務 | ||
前任: 伍海德 |
英文京報社總編輯 1914-1917年11月 |
機構解散 原因:被查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