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籙

陳籙1877年5月5日—1939年2月19日),任先,号止室福建省福州府(今閩侯縣)人。清末中華民国政治人物、外交官。曾參加中華民国維新政府

生平

家世背景

陳籙,原名登籙,字詠仙,又字任先,號止室。生於光緒三年三月二十二日(1877年5月5日),福州閩侯縣 人,祖籍浙江金華東陽。陳氏家族於元英宗志治年間由浙入閩,世居福州府城内。[1]明朝年間起,陳氏家族漸出科舉仕官人才,其中包括:明正統丁卯科(1447)舉人六世祖陳汝璋 (名暄,號循齋,1426-1497),嘉靖乙卯(1555)江西鄉試舉人七世祖陳元祐(又作元祜,字克承,又字周侯,號石山,1495-1573), 崇禎甲戌科(1634)進士十世祖陳燕翼、曾祖父乾隆壬子科(1792)舉人陳宸書(一名大捷,字章徽,號楓階,1765-1833)、叔祖道光丁未科(1847)進士陳濬等人,是爲閩中望族。[2]

陳籙祖父陳溶(原名霖禧,字華凝,號鏡潭,1801-1854)為楓階公次子,福郡庠生,以弟濬官贈資政大夫,以孫籙官贈通奉大夫。本生父陳梧慶(字國唐,號桐卿,1846-1909)為鏡潭公次子,國學生,喜吟詠旅行,於里中結社多忘年交,著有《茗香舘吟草》六卷等文集。因梧慶長兄陳㶌慶(字國治,1823-1847)未娶早逝,陳籙過繼給伯父為嗣子。母親李太夫人(1848-1883)為長樂李兼三太守胞妹,桐卿公元配。陳籙有同父異母弟三, 為桐卿公庶夫人劉氏出。次弟陳籛(原名登鑑,號彭僊),北京閩學堂肄業,充意大利使署主事,墨西哥使署隨員,鎮南浦領事,秘魯公使館隨員等外交職務。三弟早逝。四弟陳䇵(原名登沂,號補樓),北京閩學堂生,充庫倫都護使公署主事。有姊妹六人,其中次姊適侯官縣學監生翁仙曾(名希齊),為庫倫公署主事,科布多公署醫官。另有堂弟陳登澥(號湖士,陳濬次子陳祖詒長子) 為庫倫都護使公署秘書。[1]

早年活動

陳籙於1891年(光緒17年)進入船政学堂学習,後被開除。1894年(光緒20年),他到鐵路總局附設礦化学堂學習。1898年(光緒24年)由于学堂关闭,他轉到武昌自強学堂。光緒27年(1901年)畢業,留任自強学堂法文班教習。光緒29年(1903)4月,他赴歐洲留學,曾在德國法國學習,後進入巴黎法學院 (Faculty of Law of Paris) 学习法律[3]。光緒33年(1907)他獲得法学士。留歐期間,陳籙曾調充出洋五大臣隨員。光緒33年(1907)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期間,由中方(大清國)代表陸徵祥錢恂舉薦擔任保和會參贊。光緒33年 冬歸国匯報海牙保和會事宜,並立即獲法部尚書戴鴻慈之邀擔任各種法務及外交方面工作,包括擔任憲政編查舘編纂、京師大學堂法文民政教授等職。光緒34年(1908)秋,參加游學畢業生考試,獲法政科進士。宣統元年(1909)授翰林院編修, 此後在清朝郵傳部外務部等部門任職。在法務工作方面,他參與起草大清民律草案繼承編,並翻譯了《法蘭西民法正文》等外國法律文典,為晚清立憲運動做出貢獻。[4][5]

外交職歷

1912年(民国元年)4月,陳籙任北京政府外務部政務司司長。1913年(民国2年)13月,他任中國駐墨西哥公使,但未赴任。翌年1月,他和畢桂芳任會議外蒙事件全權專使赴外蒙古库伦解決博克多汗國独立事件,簽訂恰克圖條約。1915年(民国4年)6月,他任都护使驻库伦办事大员。翌年7月他任冊封専使,在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冊封大典上代表中國政府賜活佛金冊、金印, 並促成哲布尊巴丹派人前往北京拜見民國總統。他還與外蒙古官府達成中央政府在唐努烏梁海設立佐理專員的協議。1917年(民国6年)4月,他因病辞職。[6][7][8]

1918年(民国7年)3月,陳籙任督辦参戰事務處外事處處長。5月任外交部次長。同年末,外交總長陸徵祥出席巴黎和会,他代理外交總長。1920年(民国9年)2月,他離開次長職,任駐法國全權公使。1921年1月抵達巴黎上任後不久,他即遭遇並處理留法勤工儉學學潮[9]。1923年(民国12年)8月,他兼任国際聯盟中國代表。1924年,他成爲第八届巴黎夏季奧運會藝術類競賽裁判[10]

1928年(民国17年)7月,他結束公使職務歸国。以後他在上海當律師。1934年(民国23年),他任国民政府外交顧問。1936年(民国25年)他任外交部条約委員会副会長。

參加維新政府

1938年(民国27年),陳籙參加南京中華民国維新政府,任外交部部長。1939年2月19日大年初一,從南京回滬過年的陳籙,晚上7點左右在其上海公共租界愚園路寓所中,正與拜訪友人,前駐丹麥公使羅忠詒聊天時,被闖入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軍統)工作員(一說是劉戈青)射殺。[11] 殺手留言自稱「中國青年鐵血軍」。李國傑稍後於年初三被殺。[12]

陳籙家人

陳籙與夫人陳甘珪輝育有二子五女。長子陳友京早殤。次子陳友濤(字忠涉) 曾擔任河北省主席于學忠外事秘書,及天津電車電燈公司董事等職。[13] 1935年11月,陳友濤在天津國民飯店迎娶張學良將軍次妹張懷英 [14] 。陳友濤曾隨父親參加維新政府,擔任僞外交部情報司長,父親遇刺身亡后辭職,退出僞政府[15]。抗戰勝利後友濤在香港過世。[16]

長女陳煖瓊(Thena, 又名陳等男,1903-1957) 在法國留學,曾替代母親以中華女子參政會劉王立明時任會長)成員身份代表中國出席1926年法國巴黎舉行的國際女子參政會[17]。1924年夏在巴黎嫁於汪榮寶長子汪延熙[18]。夫婦育有二子二女:長子汪堯齡1949年隨姨父母遷台[19]; 次子汪堯昌隔代過繼給汪東為孫;二女汪瑞、汪琦 [20]; 次女 陳寳瓊 (Louise) 嫁於光緒二年(1876)丙子科進士,杭州太守林啟之孫、外交官林桐實之子林君立(君立母親為魏瀚之女)[21] ; 三女陳潤瓊 (Anna,1920-2013),1942年上海聖約翰大學英文文學士,1952年嫁於唐納; 四女陳熙瓊,1948年上海聖約翰大學英文文學士,或為黑貓中隊陳懷生上校之八姑母[22]; 五女陳培瓊,與四姐熙瓊同獲1948年上海聖約翰大學英文文學士,並與三姐潤瓊一起整理出版了父親遺集《止室(任先)先生年譜•詩存》。

陳籙胞妹陳琪玉李鴻章侄孫,六弟李昭慶之孫李國源(1896-1974,字仰尼)之繼室。李國源曾爲段祺瑞大女婿,元配夫人段家長女段式萱。段氏過世后繼娶陳氏,三家人來往緊密,之後陳李二人之子李家暉過繼給了段家三小姐段式巽。段三小姐之夫為袁世凱侄孫袁家鼐,於是將李家暉改名為袁緝輝[23]

著作

部分陳籙著述[24]

  • 法文文牘程式
  • 止室筆記 (含《恰克圖議約日記一卷,奉使庫倫日記三卷 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七輯)
  • 蒙古逸史(黃成垿口述,陳籙筆譯。另收錄於《蒙事隨筆》)
  • Ki-Yun:Le Lama Rouge et Autres Contes (陳籙1920年出版法語選譯紀昀著作《閱微草堂筆記》,1000本限量出版)
  • 止室(任先)先生年譜•詩存 (文海出版社 1995)

参考文献

  1. 十六世孫陳濬&十七世孫陳培慶 續修,十八世孫陳籙 增輯校刊. . 中華民國七年丁巳十二月(1919).
  2. 陳籙著 陳潤瓊等整理. (PDF). 文海出版社. 1995.
  3. Nicole Bensacq-Tixier.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 2014: page 188. ...En janvier 1904..Cheng Loh...vient suivre les cours de la Faculté de droit de Paris
  4. 王健. . 《法學》. 2001年, (第5期): 頁18–19.
  5. 陳勇健. (学位论文). 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7.
  6. 樊明方. . 《西域研究》. 2007年, (第一期): 頁35–41.
  7. 樊明方. .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1年6月, 第21卷 (第2期): 頁100–109.
  8. 藍美華主編. . . 政大出版社. 2014年11月: 頁213-230.
  9. 陳勇健. . 《傳記文學》. 2018年2月, 第一一二卷 (第二期): 頁75–84.
  10. . Olympia.
  11. . 第7版: 新申報. 1939-02-21.
  12. 〈陳籙李國杰在滬被殺詳誌〉,香港華字日報,1939-02-26
  13. . 第5版: 天津益世報. 1935-08-08.
  14. . 第13版: 大公報(天津版). 1935-11-24.
  15. . 第1版: 新申報. 1939-09-20.
  16. 壽孫. (第579期). 春秋雜志: 頁31. 1981-08-16.
  17. . 第14版: 申報. 1926-06-19.
  18. . 第8版: 申報. 1924-06-21.
  19. 汪堯齡(後記by顧秀蘭). (PDF). 傳信與關懷. 2007-08-15.
  20. 斗笠斜陽(知乎博主). . 知乎. 2022-10-02.
  21. . 浙大新聞網. 2007-06-05.
  22. . .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2011: 462,503&517頁.
  23. 宋路霞等編著. .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24. . Internet Archive.

来源

  • 徐友春 主編 (编). .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寿林 (编). .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中國北京政府
前任:
陸徵祥
外交總長(代理)
1918年12月 - 1919年1月
繼任:
陸徵祥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前任:
(創設)
外交部長
1938年5月 - 1939年2月
繼任:
廉隅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