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邦宪

陈邦宪1914年—1968年4月15日),江苏嘉定县钱门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家[1]。在民國期間任上海市衛生局防疫處長,並同時被提升為副教授。而在共和國期間他出任過上海仁濟醫院醫務院長、第一院长等职务。還參加上海第三批抗美援朝志願醫療手術隊,並擔任第十大隊隊長。文化大革命爆發後,他受到迫害。1968年4月15日,受清隊運動影響,陳邦憲跳樓自殺。

陈邦宪
1931年的陈邦宪
上海仁济医院院长
任期
1949年至1954年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14年
 中華民國江苏嘉定县钱门乡
逝世1968年4月15日(1968歲—04—15)(53—54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
籍贯江苏嘉定县钱门乡
政党九三学社

生平

陈邦宪出生于当地望族。1926年,进入上海南洋高级职业学校和育才公学学习。1929年,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高中部后,直升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935年毕业获得理科学士学位。1937年,在上海市伤兵医院和难民医院实习。1938年,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当外科助教,其间兼任圣约翰大学附属同仁医院代理住院总医师。1939年3月,奔赴内地参加抗日战争,在滇缅公路西南运输处所属的芒市医院(又称西南运输处中心医院)担任院长[2][3][4]

1942年12月,至中央实验院任医师。1943年3月,任中国盲民福利协会主任干事,其间并兼任重庆沙眼防治所所长。抗日战争结束后,陈邦宪随同国民政府接管上海市卫生局。1945年9月至1946年3月,出任上海市卫生局防疫保健处长。1946年2月,兼任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讲师。同年夏天,赴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习。1948年秋硕士毕业。回国后任上海市卫生局防疫处长,同时被提升为副教授[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邦宪接替其兄陈邦典,出任上海仁济医院医务主任、院长[6]。1952年10月,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后,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接办仁济医院,交给上海第二医学院作为其附属医院。1952年12月,仁济医院正式改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邦宪任第一院长,兼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教研组主任[7]。接办后,医院设有医务部、护理部,医疗科室有内科组、外科组、妇产科组、齿科、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保健科和病历室,全院床位300张,职工444人[8]。之后他不断扩建医院设备,设立门诊部专管门急诊工作、教学研究委员会协调教学工作;在医疗设置上将内科组、外科组改为大内科、大外科;儿内科、神经科、肺科独立建科;大内科分为消化、心血管、肾脏、内分泌、血液五个专业;大外科分成普外、骨科、胸外、泌尿、整形、麻醉六个专科,医院规模不断扩建[8]

1952年,他还参加上海第三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并担任第十大队队长。1954年,他调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教研组主任[8]。之后担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卫生学会副主任委员。1955年,加入九三学社。合编《卫生学》、《流行病学》等[9]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受到迫害。1968年4月15日,受清队运动影响,陈邦宪跳楼自杀[10]

家族

父亲陈传德(1883年-1954年),字仲达,江苏嘉定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公学,曾任嘉定县县长、无锡县县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等。兄陈邦典、弟陈邦本[5]

参考

  1. 上海市嘉定区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嘉定区图书馆编. . 北京:中华书局. 2001.06: 312. ISBN 7-101-02822-5.
  2. 德宏史志编委办公室编辑. . 德宏史志编委办公室. 1986: 90.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编. .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9.12: 3453. ISBN 978-7-5416-3655-4.
  4. 德宏州史志办公室编. . 芒:德宏民族出版社. 2012.10: 230. ISBN 978-7-80750-755-0.
  5. 《嘉定卫生志》编纂委员会编. .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1.07: 403–404. ISBN 978-7-5486-0171-5.
  6. 赵佩琪主编;《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纪事》编纂委员会编. .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03: 6. ISBN 7-313-04228-0.
  7. 卫生部医政司主编;《中国医院大全》北京天津上海分册编委会编. .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06: 1–2. ISBN 7-80014-396-1.
  8. 王一飞主编. .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09: 272–273. ISBN 7-5628-0693-4.
  9. 张德龙主编.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01: 547. ISBN 7-5617-0099-7.
  10. 赵佩琪主编;《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纪事》编纂委员会编. .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03: 75. ISBN 7-313-04228-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