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总督

陝甘總督满语穆麟德轉寫šansi g῾ansu -i uheri kadalara amban),正式官銜為總督陝甘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管理茶馬、兼巡撫事,始设于中國明朝时期,總管陝西甘肅兩省的軍民政務,至清朝成为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

陕甘总督
陝甘總督譚鍾麟
先前职位陝西三邊總督、川陝三邊總督
设立1474年
首任王越
末任长庚
废止1911年
后继职位
陕甘总督辖地(1911年)

沿革

明朝

  • 明初在陕西北部沿边分设延绥巡撫宁夏巡撫甘肃巡撫三鎮。
  • 弘治十年(1497年),韃靼旗主火筛入寇,明孝宗遣重臣总制陝西、延绥、宁夏、甘肃军务,以左都御史王越任之。此後或設或罷[1]
  • 此後,蒙古數萬入寇固原,總兵官曹雄拒絕援助。楊一清則帥輕騎自平涼晝夜行,抵禦入侵并發動奇襲,擊退進犯。此後,楊一清以延綏、寧夏、甘肅三地有警不相援,請求率領大臣兼任。劉大夏於是請求楊一清總制三鎮軍務[2]
  • 嘉靖四年(1525年),始定设,初称提督军务。七年(1528年)改稱为「总制」[3]
  • 嘉靖十九年(1540年),避制字,改为「总督」,秋驻防花馬池[4]

清朝

  • 順治二年(1645年),設置陝西三邊總督,總督府駐固原
  • 順治十年(1653年),兼督四川,改為川陝三邊總督
  • 順治十三年(1656年),改川陝總督,總督府遷往漢中
  • 順治十八年(1661年),九月改陝西總督
  • 康熙五年(1666年),改名山陝總督,兼管山西,總督府遷往西安
  • 康熙十一年(1672年),不兼山西,改名陝西總督
  •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兼管四川,改川陝總督
  • 雍正元年(1723年),凡总督授加兵部尚书者,例兼都察院都御史。不加尚书衔则俱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 雍正三年(1725年),授岳鍾琪川陝總督,起用漢人(漢軍八旗以外)為總督的開始。
  • 雍正九年(1731年),改陝西總督,轄陝西與甘肅。另設四川總督。
  • 乾隆元年(1736年),又再度廢除四川總督,改名為川陝總督
  • 乾隆十三年(1748年),分設四川總督、陝甘總督
  •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廢四川總督,改陝甘為川陝總督,另設甘肅總督,駐肅州,兼管陝西。川陝總督移駐四川。
  •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裁撤甘肅總督,恢復四川、陝甘兩總督,陝甘總督,仍然駐蘭州,兼任巡撫。
  • 光緒八年(1882年),新疆建省,陝甘總督兼管新疆。

历任总督

總制三邊軍務

  • 王越,總制三邊軍務(1474年),總制甘、涼邊務兼巡撫(1497年-1498年)
  • 秦紘,總制三邊軍務(1501年-1504年)
  • 李鉞,總制陝西三邊軍務(1522年-1523年)
  • 楊一清,總制陝西三邊軍務(1525年)
  • 王憲 ,督陝西三邊軍務(1525年-1528年)
  • 王瓊,督陝西三邊軍務(1528年-1532年)
  • 李汶 督陝西三邊軍務(1535年)
  • 曾銑,總督陝西三邊軍務(1546年-1548年)
  • 顾其志,總督陝西三邊軍務(1610年)
  • 黄嘉善,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 刘敏宽,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 張鶴鳴,總督陝西三邊軍務(未上任)
  • 杨应聘,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 祁光宗,总督甘、涼三边军务(1615年)
  • 李起元,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 武之望,总督陕西三边军务(1628年)
  • 杨鹤,总督陕西三边军务(1629年)
  • 洪承疇,陝西三邊總督(1631年)
  • 鄭崇儉,總督陝西三邊軍務(1639年)
  • 丁啟睿,總督陝西三邊軍務(1640年)
  • 傅宗龍,總督陝西三邊軍務(1641年)
  • 汪喬年,總督陝西三邊軍務(1641年-1642年)
  • 孫傳庭,總督陝西三邊軍務(1642年-1643年)

陝西三邊總督(順治二年至十年)

川陝三邊總督(順治十年至十三年)

  • 孟喬芳(1653年-1654年)
  • 金礪(1654年-1656年)

川陝總督(順治十三年至十八年)

  • 金礪(1656年)
  • 馬之先(1656年-1657年)
  • 李國英(1657年-1661年)

陝西總督(順治十八年至康熙五年)

  • 白如梅(1661年-1666年)

山陝總督(康熙五年至十一年)

  • 白如梅(1666年)
  • 盧崇峻(1666年-1667年)
  • 莫洛(1668年-1670年)
  • 羅多(1671年-1672年)
  • 鄂善(1672年)

陝西總督(康熙十一年至十九年)

  • 鄂善(1672年-1673年)
  • 哈占(1673年-1680年)

川陝總督(康熙十九年至雍正九年)

  • 哈占(1680年-1683年)
  • 禧佛(1683年-1686年)
  • 圖納(1686年-1688年)
  • 葛思泰(1688年-1692年)
  • 佛倫(1692年-1694年)
  • 吳赫(1694年-1699年)
  • 席爾達(署理,1699年-1701年)
  • 覺羅華顯(1701年-1704年)
  • 博霽(兼任,1704年-1708年)
  • 齊世武(1708-1709年)
  • 殷泰(1709年-1713年)
  • 鄂海(1713年-1718年)
  • 年羹堯(1719年-1721年)
    • 年羹堯(兼任,1721年-1725年)
  • 岳鍾琪(1725-1729年)
    • 圖理琛(署理,1725年)
  • 岳鍾琪(1729-1732年)[5]
  • 查郎阿(署理,1729-1731年)

陝西總督(雍正九年至乾隆元年)

  • 查郎阿(1731年-1732年)[6]
  • 劉於義(署理1732-1735)

川陝總督(乾隆元年至十三年)

  • 查郎阿(1736-1738年)
    • 劉於義(署理,1736-1737年)
  • 鄂彌達(1738-1740年)
  • 尹繼善(1740-1742年)
  • 馬爾泰(署理,1742年-1743年)
  • 慶復(1743年-1747年)
  • 張廣泗(1747-1748年)
  • 策楞(1748年。)
    • 尹繼善(署理,1748年)

陝甘總督(乾隆十三年至二十四年)[8]

  • 尹繼善(1748年-1749年)
  • 瑚寶(1749年)
  • 尹繼善(1750年-1751年)
  • 黃廷桂(1751-1753年)
  • 尹繼善(署理,1753年)
  • 永常(1753年-1754年)
  • 刘统勋(署理,1754-1755年)
  • 黃廷桂(1755-1759年)
  • 吳達善(1759年);楊應琚(1759年-1760年甘肅總督)[9]

陝甘總督(乾隆二十五年至宣統三年)[10]

  • 楊應琚(1760年-1766年)
  • 吳達善(1766年-1768年)
  • 明山(1769年-1771年)
  • 吳達善(1771年)
  • 文綬(1771年-1772年)
  • 海明(1772年)
    • 勒爾謹(署理,1772年)
  • 勒爾謹(1772年-1776年)
  • 勒爾謹(1776年-1781年)
  • 李侍堯(1781年-1784年)
    • 畢沅(署理,1783年)
  • 福康安(1784年
  • 勒保(1788年-1795年)
  • 宜綿(1795年-1796年)
    • 陸有仁(暫署,1796年-1797年)
    • 英善(代署,1797年)
  • 宜綿(1797年-1799年)
  • 恆瑞(署理,1799年)
  • 松筠(1799年-1800年)
  • 長麟(1800年-1801年)
  • 惠齡(1801年-1804年)
  • 那彥成(署理,1804年)
  • 倭什布(1804年-1806年)
  • 全保(1806年-1807年)
  • 長齡(1807年-1809年)
  • 和寧(署理,1809年)
  • 松筠(1809年)
  • 那彥成(1810年-1813年)
  • 長齡(1813年-1814年)
  • 先福(1814年-1817年)
    • 高杞(署理,1814年)
  • 和寧(署理,1817年)
  • 長齡(1817年-1822年)
    • 朱勳(署理,1821年)
  • 那彥成(1822年-1825年)
  • 長齡(1825年)
  • 楊遇春(署理,1825年-1826年)
    • 鄂山(署理,1826年)
  • 楊遇春(1827年-1835年)
    • 鄂山(署理,1830年)[12]
  • 瑚松額(1835年-1840年)
  • 訥爾經額(1840年)
    • 瑚松額(署理,1840年)
    • 恩特亨額(署理,1840年-1841年)
  • 恩特亨額(1841年-1842年)
  • 富呢揚阿(1842年-1845年)
  • 惠吉(1845年)
  • 布彥泰(1845年-1849年)
  • 琦善(署理,1849年)
  • 琦善(1849年-1851年)
  • 裕泰(1851年)
  • 舒興阿(1851年-1853年)
  • 易棠(署理,1853年)
  • 易棠(1854年-1856年)
  • 樂斌(1856年-1860年)
    • 常績(護理,1856年)
    • 林揚祖(署理,1859年)
    • 林揚祖(二次署,1860年)[14]
    • 福濟(署理,1860年)
  • 樂斌(1860年-1861年)
  • 麟魁(1862年)
  • 沈兆霖(署理,1862年)
  • 熙麟(1862年-1864年)
  • 楊岳斌(1864年-1866年)
    • 都興阿(署理,1864年)
    • 恩麟(護理,1864年)
  • 左宗棠(1866年)
    • 穆圖善(署理,1866年)
  • 穆圖善(1867年-1869年)
  • 左宗棠(1869年-1880年)
  • 楊昌濬(1880年-1881年)
  • 曾國荃(1881年)
  • 譚鍾麟(1881-1888年)
  • 楊昌濬(1888-1895年)
  • 陶模(署理,1895年)
  • 陶模(1896年-1899年)
  • 魏光燾(署理,1899年)
  • 魏光燾(1900年)
  • 崧蕃(1900年-1905年)
    • 何福堃(護理,1900年。二次護,1901年)
    • 李廷簫(代護,1900年)
  • 升允(1905-1909年)
  • 長庚(1909-1911年)末代总督。

注釋與参考文献

脚注

  1. ·张廷玉等,《明史》(卷73):“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一員。弘治十年,火篩入寇,議遣重臣總督陝西、甘肅、延綏、寧夏軍務,乃起左都禦史王越任之。十五年以後,或設或罷。”
  2. ·张廷玉等,《明史》(卷198):“武宗初立,寇數萬騎抵固原,總兵曹雄軍隔絕不相聞。一清帥輕騎自平涼晝夜行,抵雄軍為之節度,多張疑兵脅寇,寇移犯隆德。一清夜發火礮,響應山谷間。寇疑大兵至,遁出塞。一清以延綏、寧夏、甘肅有警不相援,患無所統攝,請遣大臣兼領之。大夏請即命一清總制三鎮軍務。”
  3. ·张廷玉等,《明史》(卷73):“至嘉靖四年,始定設,初稱提督軍務。七年改為總制。”
  4. ·张廷玉等,《明史》(卷73):“十九年避制字,改為總督,開府固原,防秋駐花馬池。”
  5. 西路寧遠大將軍帶總督銜西征。
  6. 岳鍾琪還京,查郎阿署寧遠大將軍。
  7. 張廣泗率軍進勦大金川。
  8. 分設四川、陝甘兩督,策楞任四川總督、尹繼善任陝甘總督。
  9. 廢四川總督,改陝甘為川陝總督,設甘肅總督,以開泰任川陝總督、楊應琚任甘肅總督。
  10. 裁撤甘肅總督,恢復四川、陝甘兩總督。
  11. 福康安赴阿克蘇
  12. 楊遇春赴肅州辦後路軍需。
  13. 布彥泰赴肅州督勦。
  14. 英法聯軍天津淪陷,樂斌率軍入援京師。

书目

  • 清史稿》卷一百九十七.表三十七.疆臣年表一
  • 《清史稿》卷一百九十八.表三十八.疆臣年表二
  • 《清史稿》卷一百九十九.表三十九.疆臣年表三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