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大樟樹
集集大樟樹,又稱集集神木,是位於臺灣南投縣集集鎮和平里、集集大眾爺廟的樟樹,被當地人視為神樹。
集集大樟樹 | |
---|---|
樹種 | 樟樹 |
位置 | 臺灣南投縣集集鎮和平里 |
樹高 | 30米(98英尺) |
樹圍 | 5.3米(17英尺) |
直徑 | 1.75米(5.7英尺) |
祭祀
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二十三日,戴潮春軍隊再度圍攻集集,死傷慘重[1]。據地方耆老口述,其屍骨就埋在大樟樹下[2]。居民將樟樹公的聖誕亦定在八月二十三日,在樹下放置香爐祭拜,後才移到大眾爺廟內的左半邊[1]。
保育
光緒四年(1878年)左右,苗栗客家人林阿琴,見當地樟樹甚多,乃出資招來客家籍腦丁,備妥器械設灶製腦,僱人肩挑到鹿港販賣,樟腦業大盛,吸引沈鴻傑於光緒十年(1884年)前來投資[3]。1898年,日本政府在此樹附近興建集集樟腦出張所,直到1930年代才搬至集集鎮公所旁[4]。集集在清治時期的樟樹,日後就僅存和平里、大眾爺廟前的集集大樟樹了[5]。為再生資源,日本政府提供樟樹樹苗,令名間至集集今臺16線道路附近人家,每戶在路邊種植一至三棵不等的樟樹,並且嚴格規定保證存活,若枯死或其他因素死亡,負責人也必須補植,成為今日的集集綠色隧道[6]。
1992年6月,從南投縣政府農會輔導課退休的張瑞卿,與台灣省文獻會委員黃文瑞、編纂李西勳商談後,以半年時間深入縣內各鄉鎮部落對各棵老樹進行調查,其中就包括信義鄉的神木樟樹公、集集的大樟樹、草屯的石榕公等[7]。次年2月7日與14日,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舉辦綠色生態之旅,就將集集此樹、集集綠色隧道、名間茄苳神木公列入教學點[8]。
1995年,集集鎮為推動觀光,將集集大樟樹從「樟樹公」改名為「集集神木」並樹立指示牌[9]。次年報導,樹高三十公尺、樹圍五點三公尺、胸徑一點七五公尺、樹蔭九百零八平方公尺[1]。因部份樹幹重量太重有下垂的跡象,大眾爺廟會以水泥柱外貼磁磚支撐[10]。
2003年末,因樟樹分枝有枯黃現象,鎮長李崇慶請中興大學園藝系教授劉東啟調查,發現因地上鋪設地磚關係,水份難以滲漏到根部,以致樹根出現枯乾情況,若不緊急補水,可能導致整株樟樹死亡,鎮公所緊急在老樹旁挖開四個大洞,灌水搶救[11]。2013年5月17日,鎮長嚴鴻邦邀請台大林管處樹醫生蕭文偉診斷,發現局部根系腐敗受損,農業處技正洪世凱、鎮民代表會主席沈鳳山及陳南榕、吳榮志等代表到場關心[12]。次年4月6日,台中中興扶輪社邀請劉東啟講述「老樹的照顧與管理」專題,讓附近居民學習如何照顧[13]。2017年11月27日,因樹狀轉好,鎮公所舉辦「老樹回春,謝樹禮肥」活動,民眾除了焚香祭拜、施用有機肥料外,劉東啟也到場進行樹木生態解說、分享老樹救治經驗[14]。
參見
參考
- 鄧木卿. . 《中國時報》. 1996-07-05 (中文(臺灣)).
- 洪敬浤. . 《聯合報》. 2002-09-25 (中文(臺灣)).
- 鄧木卿. . 《中國時報 》. 1996-10-02 (中文(臺灣)).
- 劉濱銓. . 《自由時報》. 2019-10-26 [202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中文(臺灣)).
- 張南詠. . 《中國時報》. 1995-01-25 (中文(臺灣)).
- 黃興隆. . 《中國時報》. 1996-03-06 (中文(臺灣)).
- 姚俊志. . 《聯合報》. 1993-10-13 (中文(臺灣)).
- 朱家瑩. . 《民生報》. 1993-01-28 (中文(臺灣)).
- 張南詠. . 《中國時報》. 1995-03-29 (中文(臺灣)).
- 張南詠. . 《中國時報》. 1994-07-18 (中文(臺灣)).
- 趙容萱. . 《聯合報》. 2003-12-03 (中文(臺灣)).
- 沈揮勝. . 《中國時報》. 2013-05-18 [2020-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中文(臺灣)).
- 吳思萍. . 《聯合報》. 2014-04-07 (中文(臺灣)).
- 謝介裕. . 《自由時報》. 2017-11-28 [2020-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中文(臺灣)).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集集大樟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