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錢德勒

雷蒙·索恩頓·錢德勒英語:1888年7月23日—1959年3月26日)是一名推理小說作家。他對現代推理小說有深遠的影響,尤其是他的寫作風格和看法,在過去60年間為相當多的同行所採用。錢德勒的主角,菲力普·馬羅,成了傳統冷硬派私家偵探的同義詞,與達許·漢密特山姆·史培達並駕齊驅。

雷蒙·索恩頓·錢德勒
Raymond Chandler
出生(1888-07-23)1888年7月23日
美国伊利諾州芝加哥
逝世1959年3月26日(1959歲—03—26)(70歲)
美国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拉霍亞
職業小说家剧作家
國籍美国(1888–1907、1956–59)
(英国(1907–56)
體裁犯罪悬疑冷硬
代表作漫长的告别
受影響於达希尔·哈米特
施影響於罗伯特·B·帕克迈克尔·康奈利村上春树科恩兄弟昆汀·塔伦蒂诺

生平

早年

錢德勒於1888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但在1895年跟隨被他父親離棄的母親移居英國,他父親是名嗜酒如命的火車工程師。他母親的兄弟,一個成功的律師,資助了他們。1900年錢德勒考進了倫敦頂尖的德威學院(),他在那兒接受了古典教育。但沒有上大學,反而到了歐洲去。為投考公務員考試而於1907年成為英國公民。他以第三高分通過考試並選了海軍本部中的一份工作,只幹了一年多一點。他的第一篇詩就是於這個時期發表的。錢德勒厭惡公務員逢迎的思維模式,他的辭職引起了家人的極度震驚。錢德勒嘗試過新聞業,發表過些評介,但不成功,之後就繼續寫作末期浪漫主義的詩篇。那是一個聰明年輕人的時代,但「我惟獨不是一名聰明年輕人」,他後來是這樣說自己的。

在向他那早已對此感到厭煩的舅父(他說清了這筆錢一定要還,而且連利息的)借完錢後,錢德勒於1912年返回美國並最後在洛杉磯定居。他找到了一份穿網球拍線及摘果子的工作。那是一段省吃儉用儲錢的孤寂日子,他在這段日子裏只買過一只煙絲錢包給自己做聖誕禮物。最後他修讀了簿記的函授課程,他在課程計劃前完成了課程並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當美國於1917年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應徵參加了加拿大軍隊,在法國的戰壕打仗時擔任排長,在戰爭結束時他則在接受空軍訓練。錢德勒後來寫道他不用當值時,有時會喝酒喝到眼前昏黑為止。

在1918年的停戰協議之後,他回到了洛杉磯並與開始了與一名已婚婦人,比他年長18歲的絲西·帕斯卡,有曖昧關係。他們在1924年錢德勒母親死後不久立即結婚,錢德勒之前把母親帶到了洛杉磯而她是反對這門婚事的。由於他美國妻子的關係錢德勒當時擁有英美雙重國籍。錢德勒曾任加利福尼亞州信號山市()德布利石油財團()的副總裁,但因飲酒過度、長期曠工以及最少一次的自殺恐嚇而被解僱。

开始写作

為了從他的創作才華中賺取收入,錢德勒教曉自己去寫廉價小說(),而他的第一篇短篇《勒索者不開鎗》()於1933年《黑面具》()雜誌上發表。他的第一本小說《大眠》(The Big Sleep)則於1939年出版。

在他的小說成功以後,錢德勒當過一陣子好萊塢編劇,跟比利·懷爾德(Billy Wilder)一起將詹姆斯·凱因()的小說《雙重赔偿》()劇本化(1944年)以及寫作他惟一的原創劇本《藍色大麗花》()(1946年)。錢德勒亦協作了亞佛烈德·希區考克電影《火車怪客》的劇本,一個他認為似乎不像真實的故事。這時之前錢德勒一家已搬到了加利福尼亞州拉霍亚,一處在聖地牙哥附近海岸上富人住的飛地。

由於他有在英國賺錢的關係,錢德勒在1946年時與當地的稅務機構發生糾葛。這導致他於1948年宣佈放棄英國國籍。

晚年

絲西經久病後於1954年逝世,那時錢德勒正在寫《漫長的告別》()寂寞又沮喪的他再一次投向酒精,之後再也沒有怎樣回頭過。他寫作的數量及品質均下跌,1955年他更曾試圖自殺。他的生命被那些吸引他的女人救助及複雜化了,特別是他的文稿代理人赫爾加·格琳()、他的秘書珍·弗拉卡斯()以及以為他是個受壓抑同性戀者的索妮婭·奧威爾(,喬治·奧威爾的遺孀)。在英格蘭逗留了一陣子之後,他回到了拉荷亞,在斯克利普斯診所()病逝,死因是酗酒及肺炎。在與珍·弗拉卡斯打完官司後,赫爾加·格琳獲得他遺產的擁有權。錢德勒被葬於聖地牙哥的希望山公墓()。據《錢德勒論文集》的作者弗蘭克·麥克桑恩()指出,錢德勒的爭產案導致他的遺體被葬於預留給貧困人士的墓地中。

作品风格

錢德勒寫得很好的散文式作品深受評論家到作家的廣泛愛戴。雖然他急促及冷硬的風格主要是由達許·漢密特所啟發的,但他文中既鋒利又像歌詞般的明擬使用卻是相當具有原創性的。諸如「那魯格型手鎗的鎗口看起來就像第二街隧道的進出口」()以及「那幾分鐘踮着腳地走過,手指放在唇上」()等的片語轉換,給私家偵探文學及「錢德勒式」風格下了定義,同時也是無數戲仿仿作主題和對象。然而,他筆下最著名的角色,菲力普·馬羅,卻不是一名老一套的硬漢;更像是一個複雜,偶爾會感情用事,又沒甚麼朋友的人物,他上過一陣子書院,懂一點兒西班牙語,有時會欽佩墨西哥人,正在學象棋及古典音樂。當該份工作未達到他的道德標準時,他會拒絕未來客戶所付的酬勞。

錢德勒的短篇及長篇小說很容易令人想起洛杉磯以及其於30及40年代的氛圍。他描述過的很多地點用了真名,但有些則用了假名:海灣市()一般被認為是代表聖蒙尼卡(),而空閒谷()則是聖弗蘭多谷()中多個不同的富人飛地的混合體。

錢德勒也是一名有洞察力的廉價小說評論家,他的論文《謀殺巧藝》現已成為標準的參考資料。

錢德勒的所有小說都曾被改編成電影,最著名的是電影《夜長夢多》()(1946),由霍華德·霍克斯()導演,亨弗萊·鮑嘉()及洛琳·白考兒()主演。小說家威廉·福克納也有參與這部影片的劇本寫作。錢德勒的劇本,跟以前一樣有限,及1940年代從他的小說改編搬到大銀幕的電影對美國的黑色電影()有着重要的影響。

作品列表

長篇小說

全部都跟洛杉磯偵探菲力普·馬羅相關。劇情一般都是一些看起來不關連的線索或糾紛進入了菲力普·馬羅的生活,後來它們原來全都是互相關連的。《大眠》、《再見,吾愛》及《漫長的告別》可以被認為是其中的大作。

短篇小說

錢德勒大部分的短篇都是記載菲力普·馬羅、其他倒霉私家偵探約翰·達爾馬斯()及史蒂夫·格雷斯()或相近的好撒馬利亞人如卡爾馬迪先生 ()的冒險史。例外的有和,是英國郊外的哥特式浪漫自述。有趣的是,在1950年廣播劇系列《菲力普·馬羅冒險記》中,包含了這些短篇的改編,馬羅的名字卻取代了其他主角的名字(例如中的史蒂夫·格雷斯)。這些更改在後來出版的原著中被改回了。只是後來出版的全都被換成馬羅除以外。

偵探短篇

  • (1933)
  • 自作聪明的谋杀案》 (1934)
  • (1934)
  • (1935)
  • (1935)
  • (1935)
  • (1936)
  • (1936)
  • (1936)
  • (1936)
  • (1936;原名為)
  • (1937)
  • (1937)
  • (1938)
  • (1938)
  • (1938)
  • (1939)
  • (1939)
  • (1939)
  • (1941)
  • (1959;死後出版;原名為,後來亦以及的名字出版)

非偵探短篇

  • (1939)
  • (1939)
  • (1951)
  • (1976,死後出版)

小記:儘管、及都有非自然死亡及偵探(分別是酒店偵探、倫敦警方加利福尼亞州本地警局), 但重點並未放在這些死亡的調查上。

《大西洋月刊》雜誌文章:

  • , 1944/12
  • 《謀殺巧藝》, 1945/11
  • , 1948/03
  • , 1952/02

文化中的錢德勒

  • 偵探小說作家羅伯·派克()的偵探,史賓瑟()的許多特質都是基於錢德勒的傳統,甚至連史賓瑟的出生地,懷俄明州拉勒米,都跟有傳錢德勒曾經構想過的一樣。派克擁有英語文學博士學位,而他的博士論文就跟錢德勒的作品有關。

軼事

雷蒙·錢德勒因極度討厭名導演而惡名遠揚,常常把人家叫做「那個胖渾蛋」(一般在希區考克的聽覺範圍之內)。

九命題

錢德勒的1949年〈推理小說的注意事項〉,後被稱為「九命題」[1]

  1. 事件開始的狀況與結束的狀況皆需合理
  2. 殺人手法與謎團的解決方法不能違背常識
  3. 人物、舞台及環境不能違背現實
  4. 故事若非專注解謎,就必須專注於冒險故事
  5. 手法必須單純而可解釋
  6. 謎底一旦揭曉,應任誰都覺得手法是理所當然
  7. 推理小說不應試圖解決所有事情
  8. 推理小說的兇手應遭到報應
  9. 故事需對讀者公平

外部連結

腳註

  1. レイモンド・チャンドラー語る. 早川書房. (198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