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场

青岛市场,又称青岛鱼菜市场,曾用名公立市场劝业场青岛人民市场,是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市场三路41号的一栋商业市场建筑,建于青岛第一次日据时期的1917至1918年,曾长期为青岛市区内的重要商业市场。1993年拆除,原址现为银河金星大厦。

青岛市场
青岛市场,约1925年
別名公立市场、劝业场、人民市场
概要
地點中国山东省青岛市
地址市场三路41号
起造1917年11月2日
竣工日1918年12月30日
拆除日1993年12月9日
技术细节
层数2层
设计与建造
建筑师(可能是)三上贞

历史

建成之初的青岛市场

日本于1914年11月占领青岛后于1916年制定了新的城市规划,其中第一期工事包括在大鲍岛观象山以北建设新市街“新町”,第一期工事第18号项目即为在新町新修筑的市场三丁目(今市场三路)北侧建设一座市场大楼。市场于1917年11月2日开工,1918年12月30日竣工,工程耗资18.67万元(银),官方供给材料7295.6元(金)[1],设计者可能是青岛守备军民政署土木课建筑师三上贞

青岛市场建成后,其经营由日本人把持。日本人成立市场组合,设组合长、副组合长、顾问各1人,均由日本人担任;评议员20人,其中日商16人,华商4人。店铺摊商按月交纳租金,华商交纳租金高于日商。1922年12月青岛回归时,市场楼上主要为日用品、杂货店,有日商55个,华商5个;楼下主要为鱼菜市场,有华商45个,日商29个;露天摊位华商27个,日商18个[2][3]

青岛人民市场,匾额为时任青岛市副市长张公制所题写

青岛回归前夕,日本人向占领军当局续租一年,至1923年10月租约到期时,市场组合长笹尾一藏向北洋政府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申请续租十年,而华商则联合请求将市场收归华商自办,又有部分华商联名上书揭露市场黑幕。于是督办公署财政局派员到市场调查,发现露天摊位实收租金、杂费远高于规定租金,且对华商收租高于日商。至于市场楼内情况,组合人员拒绝交出租户清册,甚至锁闭市场大门,以罢市相要挟。此时又有部分华商受日商利用而改变立场,反对政府收回市场。如此僵持五、六日后,经过协调,市场重新开市[2]。同年11月,市场改由财政局经租,租金仍依照旧规,另成立市场公会,中国人任会长,日本人任副会长,中日双方各推评议员12人,双方评议员各推会计1人[2][3]。青岛市场定名“公立市场”,另挂“劝业场”门牌。1926年冬,胶澳商埠局工程事务所为露天商贩新建平房96间[2][3]

作家梁实秋在《忆青岛》中回忆道:“我曾在大雅沟[註 1]菜市场以六元市得鲥鱼一尾,长二尺半有奇,小口细鳞,似才出水不久,归而斩成几段,阖家饱食数餐,其味之腴美,从未曾有。”[5]

1945年日本投降后,日商停业,日侨被遣返,市场完全由华商管理,但受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经济危机影响,营业萧条。1949年青岛解放后,青岛市人民政府整顿市场,1950年将黄岛路一带的鱼菜摊商迁至该市场。1951年9月改称“青岛人民市场”[6]。1952年至1953年,市场商户成立联营社、联营组,按行业归口管理。后经整修,市场一楼开设人民市场菜店,二楼改为国营妇女儿童用品商店,后扩建为综合百货商场,露天市场的平房改建为住户[3]。1993年12月9日,市场大楼被爆破拆除[4],原址建设青岛人民商厦(现名银河金星大厦),1994年7月23日开工,1996年9月30日竣工[7]

建筑特色

青岛市场旧影

青岛市场位于市场三路市场二路旅顺路阳谷路合围成的街区内,南临市场三路,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8],楼高约15米,中央钟楼高31.7米[3](一说35米[9]),平面呈“口”字形,合围成天井院[9]。立面三段式对称,中央及两端外凸,一层设门洞,檐口起山墙。外墙花岗岩粗石勒脚,黄色拉毛墙面,局部点缀石块,门窗边沿以花岗岩条石镶嵌,一层门窗发券,二层为方窗,屋顶铺红瓦。楼内为柱网大空间布局,柱距4米。该楼为青岛日本商业建筑的代表作[10]

《胶澳志》曾对青岛市场的建筑状况有如此描述:“公立市场者,亦名劝业场……其建筑之宏伟,为本埠市场冠。计占地七百坪(合八百余步),建筑面积五百十七坪,其屋之基础系就地面掘深十三尺,以铁筋洋灰及砾石筑之。其屋之墙壁大部用砖,一部用铁筋洋灰,外部下层墙址用花岗石。楼高三十四尺,前屋底层之地下室用洋灰,一二层楼均用铁筋洋灰,其屋顶之梁用木,上覆洋瓦。场之正中设钟楼,高九十五尺,以铁筋洋灰筑成,顶上葺以铜板,内置大钟。其建筑图样属近世复兴式。其场内外设有消火拴、多处水道之引水管及各室上之电灯,设备齐全。污水管雨水管屋内用铁制,屋外用瓦制,以达于公设之沟渠。其工事费计现银十八万六千余元,又官发材料值日金七千余元。自民国六年十一月初起工,翌年十二月杪竣工,计十四阅月,固属本埠有数之巨大工程也(以上见日人所著《土木志》)。”[2]

相关条目

注释

  1. 实为“大窑沟”。有说法认为梁实秋以为其地名源出与妓院有关而有意避讳[4]

参考资料

  1. 杨来青 著; 青岛市档案馆 编. .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552-3052-6.
  2. 赵琪 修、袁荣叟 等撰. . 1928.
  3.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编). . .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0. ISBN 7-80113-767-1.
  4. 王栋. .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5. 梁实秋.《忆青岛》
  6. . 青报网. 2019-11-18.
  7. 曾宪明 马克增, , 《施工技术》 (北京), 1996年第03期, ISSN 1002-8498
  8. 徐飞鹏 张复合 村松伸 堀内正昭.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ISBN 7-112-01483-2.
  9.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编). . .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9. ISBN 7-5011-4645-4.
  10. 宋连威. .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5. ISBN 7-5436-3265-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