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喬伊 (1980年)
颱風喬伊(英語:,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Nitang)是1980年太平洋颱風季中其中一個熱帶氣旋,風暴於7月15日形成,在7月24日消散,維持了約九日。喬伊是該年7月下旬三個接連影響的菲律賓及華南地區熱帶氣旋之一,最初源自7月14日在加羅林群島附近形成的擾動天氣區域,隨著陣雨活動逐漸變佳,它在兩日後升為熱帶低氣壓,再兩日後增強為熱帶風暴。最初喬伊向西北移動,但其後沿著其北邊的副熱帶高壓脊,開始轉向西北偏西。期間喬伊開始加快增強,在7月19日達到颱風等級,而且風眼開始變得清晰起來,並在翌日達到巔峰強度。此後不久,喬伊移到菲律賓沿岸,受到陸地影響迅速減弱,但進入南海廣闊水域時又再增強。喬伊在7月22日越過中國大陸廣東省雷州半島,成為26年來襲擊當地最強的熱帶氣旋,且在略微減弱之後,仍以颱風強度登陸越南,兩日後在越南內陸消散。
颱風(日本) | |
---|---|
三級颱風(美國) | |
7月20日早上的颱風喬伊 | |
形成 | 1980年7月15日 |
消散 | 1980年7月24日 |
最高風速 | 10分鐘持續: 155公里/小時(100英里/小時) 1分鐘持續: 195公里/小時(120英里/小時) |
最低氣壓 | 940百帕(毫巴);27.76英寸汞柱 |
死亡 | 351至577人 |
損失 | $9255萬(1980年美元) |
影響地區 | 菲律賓、英屬香港、葡屬澳門、中國大陸(華南)、越南 |
1980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
喬伊對上述地區造成破壞,同時導致皇家香港天文台懸掛該年唯一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亦曾是歷年來風暴中心距離香港最遠(350公里)的八號信號,直到2014年颱風海鷗以距離370公里打破舊記錄為止(最遠紀錄及後再被2021年熱帶風暴代替)。在菲律賓有31人喪生,另有30萬人直接受到影響,約5,000間房屋被摧毀,造成2.9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估計為1450萬美元。而中國大陸粵西地區及海南行政区一帶遭逢猛烈風暴潮,造成188至414人喪生、12萬間房屋倒塌、47萬多間房屋受損,直接經濟損失約5.4億元人民幣(以當時物價計算折合),在香港同時有2人罹難、59人受傷。至於在越南有130人受害,30萬人受到直接影響,16.5萬人失去家園,2萬公頃稻田被洪水淹沒,另有1.58萬間房屋被毀,1.63萬間房屋被淹。
氣象歷史
颱風喬伊是該年7月下旬三個接連影響的菲律賓及華南地區熱帶氣旋之一。7月14日,加羅林群島附近上空出現一個擾動天氣區域,此區域在向西移的同時,對流活動和覆蓋面都逐漸增加。[1]7月22日18時,日本氣象廳開始追蹤此系統,[2]不足四小時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1]7月16日,一架颶風獵人飛機從這系統發現其薄弱的表面環流,當時最低海平面氣壓為1006百帕,最初它的低層和中層環流不是垂直堆疊的,而且低層中心從深層對流中暴露出來。到7月17日0時,其表面中心和深層對流逐漸靠近,反映低氣壓組織逐漸變佳,這令美方把它升為熱帶低氣壓09W。[1]然而據颱風季後分析顯示,該熱帶低氣壓實際上比最初的回報還早約24小時發展。[3]同時,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基於它進入菲律賓責任區,亦開始對其進行監測並給予其菲律賓名稱「Nitang」。[4]
最初此熱帶低氣壓因應附近的一個短波槽向西北移動,[1]且途經關島之西南偏西300公里處。[5]它其後開始以更快的速度發展,7月18日早些時候,美方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命名為喬伊,[6][註 1]日方在六個小時後同樣宣佈升格喬伊為熱帶風暴,[2]此時其位於關島以西約555公里。[5]喬伊在往後時間到生命期完結為止,沿著其北邊的副熱帶高壓脊,開始轉向西北偏西,[1]並且發展出一個中心密集雲團區,[5]日方於是進一步升為強烈熱帶風暴。[2]7月19日,它發展出一個風眼並展現在氣象衛星雲圖內,[5]引致美、日雙方皆將它升為颱風,颶風獵人在同日晚些時候證實了上述強度估計,該飛機測得的中心氣壓為974百帕。[6]其風眼在翌日變得清晰起來,颶風獵人在同日測得的中心氣壓已降為940百帕,[5]美方在當日中午估計喬伊已達到巔峰強度,風速為一分鐘風力195公里每小時,相等於美國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第三級颶風風力,同時日方估計其最高強度為十分鐘風力160公里每小時。[6]
達到巔峰強度六小時後,喬伊在呂宋島中部登陸,[1]登陸時日方表示其風速為145公里每小時,[2]美方亦表示它受到陸地影響迅速減弱,並減弱至熱帶風暴強度。[1]它在7月21日離開呂宋進入南海,美方原預計它將轉向西北方向威脅華南地區,但因其以北堅固的副熱帶高壓脊,所以沒有發生這種情況,而且受惠溫暖海水而開始重新增強,美方數據顯示,它出海後幾乎立即恢復颱風強度。[1]大約在這段時間,日方估計喬伊達到其第二巔峰強度為135公里每小時,而美方在翌日0時,據德沃夏克分析法數值T5.0,估計喬伊達到170公里每小時的第二峰值。[1]之後它保持其強度,在7月22日越過中國大陸廣東省雷州半島,且在進入北部灣及到達越南海岸時再次減弱。[5][3]該日晚些時候,它登陸越南海防市,美、日雙方都認為登陸時風速為130公里每小時。[1][6]受到陸地及垂直風切變共同影響,其結構迅速崩潰,美方在7月23日0時向其發佈了最後警告,風暴的殘餘後來移到寮國,至於日方也在7月24日停止追蹤。[2]
影響
菲律賓及越南
在喬伊首次登陸之前,菲律賓大部分地區都發布風暴警告。[8]全國救災統籌中心預料,部分地區財產損失嚴重,河流兩岸氾濫,居民需要疏散。[9]在整個菲律賓,有31名人被風暴所害,[10]其中包括八名漁夫。[11]那裡有30萬人直接受到影響,[10]約有5,000間房屋被摧毀,造成2.9萬戶無家可歸,[11]經濟損失共計1450萬美元。[10]可是不到一周後,同一地區受到了颱風甘茵的襲擊,使災情雪上加霜。[12]在甘茵離去後,菲律賓當局針對兩場接連風災,立即決定加速展開50萬人救濟行動,期望減少人命及財產損失。[13]
越南方面,有130人在風暴死亡,30萬直接受到影響,還有16.5萬人失去家園。[10]另有1.58萬間房屋被毀,1.63萬間房屋被淹,許多船隻沉沒。[14]這場風暴淹沒約20,235公頃稻田,樹木遭連根拔起,有房屋屋頂被吹走。[15]風暴還給河南、河北、海興和和平等省帶來更多洪澇災害,這些地區先前曾遭洪水淹沒。[16]
香港
70km/h
74km/h
67km/h
59km/h
78km/h
102km/h
65km/h
59km/h
- 當地評定巔峰強度分級:(HKO)[註 2]
- 當地評定最大持續風速:185每小時(51每秒;100節)(十分鐘)
- 當地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 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 最接近當地時間:1980年7月22日上午10時
- 最接近當地位置:天文台總部之西南偏南約350公里
皇家香港天文台在7月21日正午12時懸掛一號戒備信號,隨著喬伊挾帶廣闊環流快速接近香港,境內風力開始增強,天文台在同日下午4時15分改掛三號強風信號。[5][18]晚間境內轉吹東北風,開始受烈風影響,天文台於翌日上午4時錄得最低瞬時海平面氣壓1001.2百帕,並在40分鐘後改掛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之後境內逐漸轉吹東南風,離岸及高地受烈風影響,喬伊在10時最接近香港,天文台在上午10時45分改掛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5]晚間喬伊在雷州半島登陸,天文台在下午6時5分改掛三號強風信號,再在翌日上午1時30分除下所有信號。[5][19]
期間喬伊最接近香港西南偏南約350公里,曾是歷年來風暴中心距離香港最遠的八號信號,與2011年颱風納沙並列,直到2014年颱風海鷗以距離370公里打破舊記錄為止(最遠紀錄及後再被2021年熱帶風暴獅子山代替)。[20]因颱風逼近,大部分港內航線、往返澳門及中國大陸的渡輪在7月22日起暫停,[21]陸上交通包括地鐵、九廣鐵路及巴士僅提供有限度服務,124間防風庇護站也開放,其中地鐵執行自通車以來首次颱風特別班次安排。[22][23]葵涌葵德街一處地盤有鋼架被強風吹至倒塌,一名管工隨棚架墜斃,並壓死一名途人,另外風暴在香港共造成59人受傷,多數是因墜下之物件所致,[24]當中有七人留醫。[25]南丫島索罟灣對開海面有一艘風帆隨波飄流,目擊者報告風帆上有一人昏迷,但水警到場搜索後無發現,於是列為懷疑失蹤案處理。[26]另外有三艘船隻在風暴期間發生鬆錨意外,後來船隻皆自行駛回或被拖到安全地點,沒有損毀報告。[27]新界方面農田及漁塘僅受輕微損失。[5]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廣東省當局透露,該年「第七號颱風」(指喬伊)已於7月22日晚上8時於徐聞縣南部登陸,風力達12級,陣風12級以上,湛江地區及海南島北部遭受正面吹襲,整個雷州半島及海南島均降下暴雨至大暴雨,甘蔗、黃麻、胡椒等農產品受到嚴重破壞。[28]廣東省氣象台在較早前形容颱風「風力強、範圍強」,且沿著廣東省海岸移動,若它向偏北方向一些,廣東中、西部任何地方都隨時受正面襲擊,所以廣東人民廣播電台已經加強颱風消息發佈,並安排在新聞之後增加風暴消息,同時又協助發放廣東省三防指揮部緊急通告,通知居民要做好防風措施,包括趕快收割或保護農產品及檢查房屋或基建等。[29]
喬伊成為26年來襲擊雷州半島最強的熱帶氣旋。[5]珠江口各站有1至1.5米的增水,雷州半島東海岸及海南行政区海口市沿海各站有2至5.9米增水,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及北海市石頭埠亦分別增水1.84和1.55米。[30]海口市受暴潮影響,街道水深逾一米。[30]此次粵西沿海的風暴潮是中國近百年間最嚴重的一次,其中海康縣附城鎮南渡站測得最大增水值高達5.94米,居全國潮位資料紀錄之首,甚至居全球紀錄名列第三位。[30]據不完整統計,全國造成至少414人罹難(皇家香港天文台的相關文獻則指188人罹難[5])、647人受傷、12萬間房屋倒塌、47萬多間房屋受損,[31]另有百人無家可歸,[10]直接經濟損失約5.4億人民幣(以當時物價計算折合)。[31]
全廣東省農業受災面積達20.9萬公頃,有296人罹難和137人失蹤,無家可歸者2855戶凡1萬1949人,房屋倒塌11萬1050間,其中校舍倒塌3349間,15萬名中小學生因此被迫停課。[30]漁船覆沉共1313艘[30],其中湛江港兩艘大型船隻,包括一艘約1.8萬公噸定期輪船和一艘4.5萬公噸的油輪,被狂風和暴潮捲往堤緣,[32]有些十餘噸重的水泥船、運輸船及漁船則被沖進市區街道。[30]湛江市區因海潮猛漲,潮位峰值一度高達6.5米,至少九成的海堤遭沖毀,[31]沿海商業區一片汪洋,街道水深升至一到兩米以上,無數樹木被吹倒,交通、通訊和電力亦告中斷,而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海軍迅速趕抵被淹沒地區,救起至少156名快遭淹沒的市民。[33]此外,雷州其他地區如徐聞、海康、遂溪、廉江等地區同樣受災,而佛山市及肇慶地區受大雨影響,農產品也遭到損失;廣東省人民政府方面已經召集各部門負責人商議救災對策,時任海南行政區區委書記羅天親赴沿海海堤、碼頭組織群眾搶險保堤,而時任副省長黃靜波亦帶領工作組到湛江及海南島,協助居民搶收或扶正農作物,且組織隊伍幫助修復基礎設施及重建房屋,當地到8月上旬基本恢復生產。[34]
參見
- 1980年太平洋颱風季
- 颱風喬伊 (1983年):同樣導致皇家香港天文台懸掛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同名風暴。
註腳
參考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Naval Pacific Meteorology and Oceanography Center. (PDF) (报告).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1981 [2020-08-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25).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报告). October 10, 1992 [2020-08-23]. (原始内容 (.TXT)存档于2014-12-05).
- (TXT) (报告).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December 17, 2002 [May 29,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5).
- Padua, Michael V. (TXT) (报告). Typhoon 2000. November 6, 2008 [May 30,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7).
- (PDF) (报告). Hong Kong Royal Observatory. 1981 [2020-08-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8-23).
- Kenneth R. Knapp; Michael C. Kruk; David H. Levinson; Howard J. Diamond; Charles J. Neumann. . The International Best Track Archive for Climate Stewardship (IBTrACS): Unifying tropical cyclone best track data (报告)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10 [2020-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1).
- Christopher W Landsea;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 .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April 26, 2004 [2020-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9).
- . Associated Press. July 20, 1980. – Lexis Nexis
- . 大公報. 1980-07-22: 2.
- (PDF) (报告). 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47, 168. August 1993 [May 30, 20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 . Associated Press. July 22, 1980. – Lexis Nexis
- (报告). National Disaster Coordinating Council. November 9, 2004 [May 30,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1-26).
- . 大公報. 1980-07-27: 1.
- . Associated Press. August 3, 1980. – Lexis Nexis
- . Associated Press. July 25, 1980. – Lexis Nexis
- . Xinhua General News Service. July 24, 1980. – Lexis Nexis
- . 警告及信號資料庫. 香港天文台.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6).
- . 大公報. 1981-07-06: 4.
- . 大公報. 1981-07-23: 4.
- . 香港蘋果日報. 2014-09-16 [2020-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3).
- . 華僑日報. 1980-07-22: 9.
- . 工商晚報. 1980-07-22: 1.
- . 華僑日報. 1980-07-23: 5.
- . 大公報. 1980-07-23: 4.
- . Associated Press. July 22, 1980. – Lexis Nexis
- . 大公報. 1980-07-23: 4.
- . 華僑日報. 1980-07-23: 9.
- . 大公報. 1980-07-24: 3.
- . 大公報. 1980-07-22: 3.
- 江彥文. . 中國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6年06月. ISBN 750294155X (中文(简体)).
- 毛耀順、江彥文. . 中國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8年09月. ISBN 9787502945886 (中文(简体)).
- . Associated Press. July 27, 1980. – Lexis Nexis
- . 大公報. 1980-07-29: 1.
- . 大公報. 1980-08-09: 3.
外部連結
- 1980年熱帶氣旋年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皇家香港天文台
- 1980年熱帶氣旋最佳路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國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