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香檳戰役
第四次香檳戰役(法語:),發生於7月15日至18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位於法國東北部的一場戰役,這是德軍在西線的最後一次重大攻勢。德國最高陸軍指揮部希望透過這次攻勢來取得更好的防禦陣地,有利於阻止法軍的進攻。
第四次香檳戰役 | |||||||
---|---|---|---|---|---|---|---|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戰線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法國 英国 美國 義大利 | 德意志帝國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亨利·古羅 亨利·貝特洛 讓·德古特 |
卡爾·馮·艾內姆 馬克思·馮·博恩 布魯諾·馮·穆德拉 | ||||||
参战单位 | |||||||
法國第4集團軍 法國第5集團軍 法國第6集團軍 |
德國第3集團軍 德國第1集團軍 德國第7集團軍 德國第9集團軍 | ||||||
兵力 | |||||||
31個法國師[2] 6個美國師 2個義大利師 |
25個師(艾內姆指揮)[3] 30個師(博恩指揮)[4] 22個師(穆德拉指揮)[5] |
在7月15日,先經過大量砲轟,德軍發起了攻勢,但這次進攻從第一天開始就被證明是失敗的,使得聯軍取回進攻主動權,導致第二次馬恩河戰役聯軍的勝利。
背景
到了1918年夏天,同盟國的處境逐漸變得艱難,奧匈帝國在第二次皮亞韋河戰役的失敗[6],巴爾幹戰役中保加利亞在瓦爾達爾攻勢的慘敗[7],和鄂圖曼帝國逐漸收縮的戰線[8],逼迫著德國必須發起新一波的進攻。
戰前準備
自從於7月7日知曉德軍很可能會對他的陣地發起進攻,亨利·古羅將軍開始架設縱深防禦體系,以應對強烈的砲轟和德軍的進攻。[10][11]他們的主要抵抗線在前線後方四到五公里處,超出了敵方野戰炮的射程。為防止敵軍步兵快速突破,戰壕是在反坡上挖出的,因此在敵軍的炮兵觀察員眼中,它容易被忽略,並在後方戰線架設大量火砲。同時他也尋求更多有關德軍進攻的情報,於是開始派遣突擊小隊收集情報,在一次的俘虜當中,成功俘虜了27名參謀人員和重要情報,使得法軍得之德國的進攻時間和地點。[12]
經過
戰鬥於7月15日開始,起初卡爾·馮·艾內姆率領的第3集團軍和穆德拉率領的第1集團軍在普羅訥和馬西日襲擊了亨利·古羅將軍的法國第4集團軍,博恩率領的第7集團軍和支援的第9集團軍在馬恩河附近對德古特的法國第6集團軍展開攻勢,魯登道夫認為這次攻勢能將法軍的戰線撕裂。
普羅訥-馬西日之戰
經過
自從於7月7日知曉德軍很可能會對他的陣地發起進攻後,亨利·古羅將軍在兩公里後準備了第二道防線,並取得了關於德軍佈陣地點和時間的重要情資。德軍原先預定火砲在12:10分開始射擊法軍陣地,但法軍在11:30分就先行進行開火,導致德軍難以進攻,而當德軍開火時,他們對準的是幾乎空蕩蕩的法國前線。
1918年7月15日,德軍向第一線法國戰壕進攻,但四分之三的戰壕空無一人,法軍早以按計劃撤退到第二道防線,而此時的德軍遭受到猛烈的砲火攻擊,迫使德軍後撤。[13] 德軍於第二天早上08:30再次發起進攻,襲擊了法國主力所在的第二道防線,突擊部隊在沒有重砲支援的情況下無法推進戰線[14],反而被法軍猛烈的火炮擊退,德軍在中午再次嘗試進攻,但最終失敗了。法國的反攻同樣沒有取得進展,但令德軍指揮官認為德軍無法獲勝。
7月16日,在最後一次擊退攻擊後,法軍收復了幾天前放棄的第一道防線。
蘭斯山之戰
兵力部署
法國第5集團軍:9個法國師、3個美國師、2個義大利師
- 法國第一殖民軍團
- 義大利第二軍團
德國第1集團軍:22個師(7個支援師)
經過
魯登道夫決心在蘭斯西部進攻法軍,他嘗試了一次大膽的進攻策略[15],由於魯莽的戰術和對盟軍資源的錯估,德軍依然頑固地向著埃佩爾奈的方向進軍。魯登道夫不計其數地增加進攻部隊,從而實現進攻目標。他發動了五次進攻,都位於不同地點,但最終被阻止。
1918年6月11日,義大利第二軍團,併入法國第5軍。阿爾布里奇將軍在奧特維萊爾建立了義軍陣地。在布利尼的戰鬥中,這支軍隊以4,000人死亡和4,000人被俘的代價成功阻止了德軍繼續往埃佩爾奈鎮的進攻。
7月15日:德軍佔領龐貝萊堡、布利尼山和蘭斯山的小部分。7月16日:德軍向埃佩爾奈推進,但於阿德爾河谷慘敗,德軍甚至不得不轉為守勢。7月17日:德軍攻勢停止。
馬恩河攻勢
註腳
- 魯登道夫認為7月18日是德軍徹底失敗的一天。
- 包含7個預備師
- 包含10個預備師
- 包含14個預備師
- 包含7個支援師
- Renouvin 1934,第593頁.
- Renouvin 1934,第594頁.
- Renouvin 1934,第595頁.
- Fischer 1970,第622頁.
- Gudmundsson, Bruce I. . Westport, CT: Praeger. 1993: 95–101.
- Kitchen, Martin. . Stroud: Tempus. 2001: 182–188.
- Zabecki, David T. . London: Routledge. 2006: 257, 261.
- Renouvin 1934,第574頁.
- Renouvin 1934,第575頁.
- Fischer 1970,第623頁.
參考文獻
- Neiberg, Michael. .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253-35146-3.
- . [2022-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4).
- 法國國防史部. Imprimerie « la Renaissance » , 编. . 法國國防史部. 1969: 691 (法语).
- Fritz Fischer. Editions de Trévise , 编. . Paris. 1970: 654 (法语).
- Pierre Renouvin. . Franc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34: 779 (法语).
- Victor Giraud. Librairie Hachette , 编. . Paris. 1920: 777 (法语).
- Meridi-Malnese, « Il y a cinquante ans en Champagne », dans Mémoires de la Société d'agriculture, commerce, sciences et arts du département de la Marne, 1968, tome 83, p. 169-18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