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铨

馮銓1595年—1672年),字伯衡,又字振翁,號鹿菴。直隶涿鹿中衛籍(今河北涿州市昌黎县人。初政治人物,兩朝皆官至大學士。

馮銓

大明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大清太保兼太子太師中和殿大學士
籍貫 順天府涿州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伯衡,又字振翁,號鹿菴
室名 快雪堂
諡號 文敏
出生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
逝世 康熙十一年(1672年)
親屬 (父)馮盛明
出身
  •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出身

生平

馮銓為薊遼兵備道馮盛明之子。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歷春坊贊善、諭德,轉少詹事。天啟間附和魏忠賢,參與殺害楊漣熊廷弼等,充《三朝要典》總裁官。遷禮部侍郎,協辦東閣太學士,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天啟六年(1626年)回籍閒住,崇禎元年(1628年)削籍,家居十七年。

顺治元年(1644年),受多爾袞徵用,以大學士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后累官礼部尚书,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弘文院大学士,加少师兼太子太师[1]。上疏请恢复明朝票拟旧制,与谢升议定郊社、宗庙乐章[2]。曾参与《三国演义》翻译成满文的工作,1650年刊印。[3]顺治十三年以年老离职,仍留备顾问。康熙十一年(1672年)卒於涿州。谥文敏[4]

事跡

馮銓效力清朝,“举家男妇,皆效满装”。他对多尔衮说:“一心可以事二主,二心不可侍一君。”

姜瓖归顺之时,冯铨向姜瓖索馈3万两。多次受言官弹劾。浙江道监察御史吴达奏章,“狐媚成奸,豺狼成性,蠹国祸民,如今日之冯铨者也”[5]。順治十一年(1654年)馮詮藉陳名夏案彈劾了四十一名南方籍漢官,以致人心惶惶。順治帝以基礎未穩,不想激化矛盾,親自警告馮銓,莫再興風作浪。顺治十二年(1655年)母丧[6],未守孝,“入直如故”,遭顺治帝斥責[7]

著作

冯铨书法頗有造诣[8]。《快雪堂法帖》即为冯铨所辑。亦曾临《兰亭序》,今藏于故宫博物院[9]

家族

其父馮盛明進士出身,官河南左布政,後任薊遼兵備道,皇太極陷遼陽,棄官而歸,被熊廷弼治罪。

有子馮源淮馮源濟馮源沂

注釋

  1. 罗继祖枫窗脞语》:“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睿王多尔衮入京师,录用明朝旧臣,首征铨。铨闻召即至,以大学士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二年(1645年)授弘文院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时缔构伊始,满汉臣僚争权斗争甚烈。铨老猾,因宠有术,于诸旧臣中被独厚,陈名夏陈之遴弗及也。”
  2.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382页
  3. 朱志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08版). 2008年10月6日 [2019-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2月13日).
  4. 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涿縣志·卷18》:馮銓,字伯衡,號鹿菴,萬歷癸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完檢討。歷春坊贊善諭德,轉少詹事。遷禮部侍郎,協辦東閣太學士,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以忤璫掛冠歸。清定鼎燕京,徵入朝,典機務銓,奏收前朝典籍及定一切制度,多所贊襄,旋加太保兼太子太師,中和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壬子冬卒,謚文敏。所著有《瀛洲賦》《獨鹿山房詩集》。
  5. 王先谦编:《东华录·顺治朝》第二卷,第15页;《世祖实录》第二十卷,第7—9页。
  6. 民国十七年《房山县志·卷三》
  7. 談遷北游录
  8. 《皇清書史·卷一》1408:馮銓,字伯衡,一字振鷺,號鹿菴,涿州人。明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官武英殿大學士。本朝官中和殿大學士,加少師兼太子太師,諡文敏。文敏人不足道,而書法精好。翁閣學極口稱服。家芝堦太守藏有,所臨《樂毅論》,筆致古秀,不減趙漚波。所刻《快雪堂帖》,稱墨林瑰寶。《木葉庵法書記》
  9. . [2014-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