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德大馬路
高士德大馬路(葡萄牙語:,前稱柯高大馬路),位於澳門半島中北部,東南端由士多鳥拜斯大馬路起,西北端至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止,長795米。為東西主要通道。
繁忙時間的高士德大馬路 | ||||||||||||||||||||||||||||||||
原名 | 柯高大馬路 | |||||||||||||||||||||||||||||||
道路長度 | 795(2,608英尺) | |||||||||||||||||||||||||||||||
车速限制 | 60公里每小時 | |||||||||||||||||||||||||||||||
地點 | 澳門花王堂區 | |||||||||||||||||||||||||||||||
起點 | 士多鳥拜斯大馬路 | |||||||||||||||||||||||||||||||
主要路口 | ||||||||||||||||||||||||||||||||
終點 | 沙梨頭南街、罅些喇提督大馬路 |
歷史
1905年以第96任(1894至1897年)澳門總督高士德(葡萄牙語:)之名命名。中文原來譯作柯高馬路[註 1],後因「柯高」二字粵語音聽起來不雅 (痾膏),方改為今名。位於高士德大馬路的「提柯街坊會」中的「柯」便是指本道路,而「提」則指提督馬路,衍生出「提柯區」的說法。[1]
早期以兩層高住宅為主,1970年代逐漸形成今日商住混合的景觀。1990年代由於松山隧道的落成,交通更加繁忙,政府不得不在其東南端建一行車天橋,直通隧道口,因而砍伐了原本種植在街心的榕樹。馬路中部的榕樹亦因垃圾收集站的興建而受威脅。另外,在馬路兩端保留了早期石製的路標 (而非今日以瓷磚舖成的路牌)。
交通
公共巴士
專線巴士
註釋
- 「H」在葡文中不发音,「柯」字在粤语中念做「o1」
參考文獻
《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基金會, 1999年11月,ISBN:972-658-078-1
- . www.macaudata.mo.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