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會派

高教會派(英語:),亦稱高派教會,是指基督新教裡的一種信仰模式和教會傳統,這個術語源自聖公宗並通常專指聖公會內部的高教會派,但其他教派如路德宗長老宗循道宗也有高教會派。該派崇尙古老繁華的禮儀,主張大量恢復天主教傳統(主要指禮儀美學制度方面,不涉及神學教義教會學),因此也被稱為「盎格魯公教派」。與之對立的低教會派主張簡化教會禮拜儀式,思想上傾向清教徒團體[1][2]

高教會派的教堂內部通常裝飾華麗,並陳設十架苦像。位於牛津基督堂座堂主祭壇。
聖體血,彩繪玻璃窗,位於英格蘭東薩塞克斯郡雷威斯的聖安妮堂()。
系列条目
普世聖公宗

坎特伯雷座堂
组织

坎特伯雷大主教
贾斯汀·韦尔比
普世聖公宗主教長會議
蘭柏會議
普世圣公宗咨议会
主教教區
主教制

背景及历史

基督教 · 基督教教會
耶稣 · 基督 · 圣保罗
聖公宗历史
聖公宗高派
牛津运动
使徒繼承
聖職 · 大公会议
坎特伯里的圣奥思定 · 比德
中世纪座堂建築
亨利八世 · 英格兰宗教改革
托马斯·克兰麦
廢除修道院
英国国教会
爱德华六世 · 伊丽莎白一世
馬修·赫頓 · 理查·胡克
詹姆斯一世 ·钦定版圣经
查理一世 · 威廉·勞德
非效忠者分裂
女性神职人员
同性恋  · 溫莎報告

神学

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
基督教神學
教义 ·三十九教条
卡洛林神學家
芝加哥兰柏四纲领
聖禮 · 玛利亚 · 圣公会圣人

礼仪和崇拜

公祷书
早/晚禱崇拜
圣餐礼 · 教会年历
正典
说教书
聖公會派別
高派教会 · 低派教会
广派教会

圣公宗主题

合一運動 · 修道
祈祷 · 音乐 · 艺术

聖公宗主題頁

簡史

在18、19世紀時,聖公宗內部發展出自由主義福音復興運動,有別於前二者,此時的古典聖公宗被稱為「高教會派」或「正統派」。當時的高教會派信徒重視使徒統緒,他們認為必須擁有這種傳承才能代表普世教會的大公性。他們主張《聖經》至上,接受基本信條教理問答以及公禱書的權威性,並珍視早期教父的著作。他們非常重視教條,強調「聖禮所帶來的恩典」這一教義。因為他們認為在聖禮恩典的滋養下,再以善功為基礎,信徒就可以獲得實用的內在靈性。與此相反的則是被認為是由聖靈催動的主觀體驗,這種體驗通常表現為無規則、難駕馭。最後,他們支持君王的權力,視國家的形成創立為神聖力量,是為天命。這些觀點被統稱為「教會原理」()。[3]:624

19世紀時,由約書亞·華特遜威廉·范·米爾德特查爾斯·曼勒-薩頓山繆·韋伯佛斯等人領導的哈克尼方陣就是典型的高教會派或聖公宗正統派運動。高教會派受到19世紀興起的牛津運動安立甘大公主義的衝擊,牛津運動原本是由幾名高教會派的教士發起,但最終演變成安立甘大公主義運動。其中的主要人物若望·亨利·紐曼更是直接改宗了羅馬天主教。不過在彼得·班奈狄克·諾克斯()的著作《》於1994年出版後,人們開始重新發現高教會派。[3]:624

與盎格魯大公主義的區別

高教會派與盎格魯大公主義經常相互混淆,現時人們傾向將福音派聖公會等同於低教會派,將盎格魯大公主義教派等同於高教會派,但其實它們並非完全相同。「高教會派」一詞最初出現於17世紀末的英格蘭教會,但這種傳統或思想在伊莉莎白一世時代(1533-1603)就已經存在。盎格魯大公主義則是由19世紀的牛津運動演變而來,這場運動更新了高教會派的傳承。[4]

高教會派信徒重視聖禮的美感,他們追求宗教改革之前的古教會崇拜儀式。17世紀的卡洛林神學家坎特伯里大主教威廉·勞德是高教會派觀點的先驅之一,而卡洛林神學家本身就同高教會派淵源深厚。他們信奉中庸折衷之道的同時亦重視裝飾的精緻和禮儀之美,這兩者的結合將他們和主張樸素及簡化禮儀的清教徒對立起來,同時也和受羅馬天主教傳統影響極深的盎格魯大公主義大不相同。特別是發展到後期的盎格魯大公主義開始鼓勵信徒敬禮聖母,某些更加「正統」的盎格魯大公信徒認可教宗的權力,甚至尋求和羅馬教會完全共融。而高教會派信徒通常是不會認同這些觀點的。[5]

聖公宗高教會派教堂

英國
  • 聖約翰堂 (沃明斯特)
  • 聖喬治堂 (貝爾法斯特)
  • 聖馬利亞堂 (肯辛頓)
  • 約克大教堂
  • 瑪格麗特街諸聖堂
  • 卡萊爾座堂
  • 布里斯托座堂
  • 紐卡斯爾座堂
  • 小聖馬利亞堂
  • 聖馬利亞協同教堂
  • 聖彼得學院教堂
  • 諾丁山聖約翰堂
  • 諾丁山諸聖堂
  • 蒂克斯伯里修道院
  • 聖母瑪利亞大學教堂
  • 諸聖堂 (波普拉)
  • 諸聖教堂 (北安普敦)
  • 聖喬治禮拜堂 (溫莎城堡)
  • 童貞聖瑪嘉烈堂 (普瑞斯維奇)
  • 聖馬提亞堂 (斯托克紐因頓)
  • 聖皮瑞小聖堂 (翠士維)
  • 牧愛堂 (布萊頓)
  • 聖馬丁堂 (布萊頓)
  • 聖保羅堂 (布萊頓)
  • 聖米迦勒暨諸天使堂 (布萊頓)
  • 聖米迦勒暨諸天使堂 (愛思德)
  • 聖米迦勒暨諸天使堂 (印威內斯)
  • 諸聖堂 (霍夫)
  • 聖巴拿巴堂 (霍夫)
  • 聖約翰堂 (巴爾茅夫)
  • 聖戴維堂 (巴爾茅夫)
  • 童貞聖馬利亞暨諸靈堂 (布林韋爾)
  • 聖保羅堂 (戴勃魯克)
  • 聖馬可堂 (曼斯菲爾德)
  • 諸聖堂 (康和郡法爾茅夫)
  • 施洗聖約翰堂 (賽倫賽斯特)
  • 聖三一堂 (文特諾)
  • 聖瑪娣莉安納堂 (廷塔哲)
  • 聖依拉略堂 (康和郡聖希拉瑞)
  • 諸聖堂 (朗尼)
  • 童貞聖馬利亞堂 (雅確斯紀連區)
  • 聖馬利亞堂 (伊威爾)
  • 聖古斯拉堂 (迪平市場)
  • 施洗聖約翰堂 (諾丁漢)
  • 聖尼古拉堂 (基爾福)
  • 聖馬利亞及聖包德凡堂 (蘭納伯)
  • 聖羅倫斯堂 (朗伊頓)
  • 聖雅各堂 (漢茲沃斯)
  • 聖路加堂 (沃爾森德)
  • 蘭西學院小聖堂
  • 殉教者聖喬治堂 (薩瑟克)
  • 聖伊莉莎白教堂 (史托克港)
  • 蘇格蘭的聖瑪嘉烈堂 (亞伯丁)
  • 聖路加堂 (布萊頓女王公園區)
  • 聖安德烈堂 (沃辛)
  • 諸聖堂 (伊夫舍姆)
  • 福音書著者聖約翰堂 (海濱聖倫納德斯)
  • 聖息拉堂 (布拉克本)
  • 聖尼古拉堂 (查爾伍德)
  • 聖馬利亞堂 (瑞爾)
  • 聖約翰堂 (伍爾夫漢普頓)
其他國家
  • 聖約翰座堂 (香港)[6]:170
  • 聖馬利亞協同教堂 (約爾)
  • 聖保羅代座堂
  • 聖多馬使徒堂
  • 三一教堂 (紐約)
  • 聖雅各教堂 (雪梨)
  • 聖雅各座堂 (多倫多)
  • 聖彼得堂 (東墨爾本)
  • 聖公會恩典堂 (維珍尼亞州亞歷山卓市)
  • 聖公會聖約翰堂 (底特律)
  • 聖多馬堂 (曼哈頓)
  • 聖馬太座堂 (達拉斯)
  • 聖公會聖約翰堂 (北卡羅萊納州費耶特維爾市)
  • 諸聖座堂 (阿伯尼)
  • 福音書著者聖約翰堂 (蒙特婁)
  • 聖公會諸聖堂 (布里斯本)
  • 道成肉身堂 (達拉斯)
  • 聖喬治堂 (哈利法斯)
  • 施洗聖約翰座堂 (墨累橋)
  • 聖巴托羅繆堂 (伯利)
  • 諸聖堂 (格蘭治葛曼)
  • 聖公會諸聖堂 (韋夫蘭)
  • 聖波尼法爵堂 (傑米斯頓)
  • 三一堂 (紐澤西州普林斯頓)
  • 基督堂 (印度海德拉巴)
  • 聖喬治堂 (印度海德拉巴)
  • 諸聖堂 (塞康德拉巴德)
  • 聖保羅座堂 (瑟爾)
  • 聖保羅座堂 (班迪哥)
  • 聖公會諸聖堂 (羅德岱堡)
  • 聖公會恩典堂 (紐澤西州麥迪遜)
  • 聖公會聖彼得堂 (紐澤西州莫里斯敦)
  • 牧愛堂 (賓夕法尼亞州羅斯芒特)

信义宗的高派

20世纪部分国家的信义宗教会也曾有过旨在恢复过去天主教礼仪的高派运动。信义宗高派主要分布于北欧地区与波罗的海国家

信义宗高教會派教堂

瑞典
芬蘭

參見

參考資料

  1. 查時傑. . terms.naer.edu.tw. 2000 [2019-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2. 可 (编). . pcchong.net. [2019-05-03].
  3. Chapman, Mark D.; Clarke, Sathianathan; Percy, Martyn (编). . 'Oxford Handbooks' ser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10-22. ISBN 9780191043420 (英语).
  4. . britannica.c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019-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6) (英语).
  5. Terry, Bill. . stannanola.org. 2014-01-24 [2019-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英语).
  6. 王裕華; 蔡清徽. . 臺北: 時報文化. 2018. ISBN 9789571376875. 聖約翰座堂因為保留和天主教相似的「高派」崇拜儀式,也成為望彌撒的最佳場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