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斯丹·埃芬迪
魯斯丹·埃芬迪(印尼語:,精確拼音:,1903年5月13日—1979年5月24日),印度尼西亞作家,印尼第一部現代舞台劇《貝巴沙麗》和詩集《沉思集》的作者,後於1928年至1947年期間遷居荷蘭,以荷蘭共產黨黨員的身份參加荷蘭國會二院。他的語言一方面保留了古馬來文的格律 ,另一方面突破了傳統詩體和語言常規,具有實驗意義。
魯斯丹·埃芬迪 Rustam Effendi | |
---|---|
出生 | 荷屬東印度巴東 | 1903年5月13日
逝世 | 1979年5月24日 印尼雅加達 | (76歲)
職業 | 詩人、劇作家、議員 |
語言 | 印尼文、荷蘭文 |
公民權 | 印尼 |
創作時期 | 1920年代 |
生平
埃芬迪在1903年5月13日生於荷屬東印度蘇門答臘巴東(今屬西蘇門答臘省),是電影演員、導演巴赫迪亞·埃芬迪的兄長。完成小學課程後,他曾經先後在德科克堡(今西蘇門答臘省武吉丁宜市)和萬隆(今屬西爪哇省)接受師範訓練,直到1924年畢業後才返回巴東,擔任教師。[1][2]
埃芬迪在1920年代中期發表自己第一部舞台劇作《貝巴沙麗》()[lower-alpha 1],故事改編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是一部批判荷蘭殖民主義的作品[4],也有文獻認為這是現代印尼文學史上第一部舞台劇[1]。不過,這部劇作一發表就被荷蘭殖民政府禁絕,原因是他們認為埃芬迪的思想有共產主義傾向[4]。埃芬迪還在同一個時期發表詩集《沉思集》(),所收錄的某些詩歌(例如《祖國》)隱約帶有反殖民主義的色彩[4]。1926年印度尼西亞共產黨發動的起事失敗收場之後,荷蘭殖民政府收緊了書報審查制度,自此埃芬迪無法發表自己的作品[5],因此他認為自己不得不離開東印度群島,遠走他方[2]。
埃芬迪在1928年至1947年期間遷往荷蘭定居,並在1933年至1946年期間以荷蘭共產黨黨員的身份參加荷蘭國會二院[3],為東印度群島的土著爭取權益[6]。這時候他還發表了一部題為《從莫斯科到第比利斯》()的荷蘭文著作。不過,自此之後他再也沒有發表過任何印尼文作品,作者古納汪·穆罕默德曾經在專欄中提到,埃芬迪認為與其用文筆宣揚自己的主張,倒不如在政壇直接出擊,實現印尼獨立的目標[7]。他在1979年5月24日於雅加達逝世。[1]
題材及風格
埃芬迪撰寫的好幾個題材當中,以反殖題材最為突出,這個題材在《貝巴沙麗》這部作品裏面特別明顯。埃芬迪也經常在這些作品中對殖民政府提出隱約的批評[4]。他筆下的題材還包括愛情和大自然,例如他的詩作〈舊日的回憶〉()描寫的是浪漫關係,〈母親的墳頭〉()描寫的是親情,〈海洋〉()、〈月亮〉()描述的則是大自然的美景[8]。
埃芬迪的用詞雖然還是表現出古馬來文的格律,卻帶有實驗性質,他在作品中借用了外來語(特別是來自梵語和阿拉伯語的字詞)[9],而且還改變了字詞的結構(比如增加或縮減字詞裏面的字母),務求符合自己心目中的節奏和韻律,例如他把「」縮略成「」,來表達「等候」這個意思[10]。和同期的詩人穆罕默德·亞明相比,埃芬迪筆下的意境比較濃厚[8]。
評價
社會主義文學評論家巴格里·西里格爾認為埃芬迪的《貝巴沙麗》善於描寫反殖民主義鬥爭,故事的意境也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2]。研究印尼文學的荷蘭學者A·德歐認為埃芬迪是一位令人感到驚喜的詩人,因為他的詩歌用詞獨特[lower-alpha 2],在體裁上也嘗試擺脫傳統詩歌沙依爾的格律[3]。不過,他認為埃芬迪在印尼文學往後的演變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不大,並認為薩努西·巴奈才是那個年代最有影響的印尼詩人[3]。
備註
- 德歐指出《貝巴沙麗》和《沉思錄》的出版次序並不清楚,根據文獻的記載,這兩部作品的出版日期可能是在1924年、1925年、1926年或者1930年,有說是在同一年內出版,有說是分開面世[3]。
- 原文:「」
註腳
- Eneste 2001,第203頁.
- Siregar 1964,第112頁.
- Teeuw 1980,第37頁.
- Siregar 1964,第28頁.
- Siregar 1964,第30頁.
- Jassin 1985,第126頁.
- Goenawan 1979.
- Siregar 1964,第113頁.
- Jassin 1985,第128頁.
- Teeuw 1980,第38頁.
參考資料
- Eneste, Pamusuk. Ketiga. Jakarta: Kompas. 2001. ISBN 9789799251787 (印度尼西亚语).
- Goenawan Mohamad. . Catalan Pinggir. Tempo (Jakarta). 1979-06-12 [2019-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5) (印度尼西亚语).
- Jassin, HB. . . Jakarta: Gramedia. 1985: 123–130. OCLC 36434233 (印度尼西亚语).
- Siregar, Bakri. 1. Jakarta: Akademi Sastera dan Bahasa "Multatuli". 1964. OCLC 63841626 (印度尼西亚语).
- Teeuw, A. 1. Ende: Nusa Indah. 1980. OCLC 222168801 (印度尼西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