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邊趖

鼎邊[註 1]臺羅:tiánn-pinn sô,白話字:tiáⁿ-piⁿ-sô),也常誤作鼎邊[2],亦稱鼎邊糊,福州稱鑊邊糊[3]。鼎,意指鑊。食小吃,源於福州,流行於福建台灣等地[4]。於台灣當地,以台北台南基隆廟口夜市桃園夜市等地所製最為著名。

一碗鼎邊趖
位於基隆市仁三路的一家鼎邊趖攤位

作法

在來米磨作米漿,鼎中置水,鼎邊添火加熱,[3]芋頭白蘿蔔沾油抹鍋後,米漿沿鼎邊翻滾,遇蒸氣而凝固,蒸烤成形。所謂「趖」,為閩南語詞彙,原義為蠕動、游動,在此即指米漿沿鼎邊翻滾的動作。成形的「趖」,風乾後撕剪成塊狀。烹煮時,時常搭配蝦仁、肉羹等煮成湯食,亦可搭配其他食材,包括金針菇、香菇、魷魚、丁香、竹筍、金勾蝦、高麗菜、蒜頭酥、芹菜…等,桃園的則是蝦羹、肉羹、筍片、香菇、魷魚、金針花、韭菜花等。[4]

除上述料理方式外,「趖」亦可加以炒、煮料理,吃法十分多元。[4]

參見

參考來源

書目
  • 陳淑華. . 遠流. 2013-02-01 [2013]. ISBN 978-957-327-147-5 (中文).(繁體中文)
註腳
  1. 趖:蛇、蟲類爬行的動作[1]
引用
  1. . [202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1).
  2. . [202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1).
  3. 鄭宜佩. . 大紀元電子日報. 2013-02-28 [2013-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4. 陳淑華 2013,第212-217頁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