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号
简介
常见的括号有:
用法與範例
括號標明行文中註釋性的話。其中「( )」又稱「小括號」、「圓括號」或「括弧」;「[ ]」又稱「中括號」或「方括號」。
括號裡的話如果是註釋句子裡某些詞語的,這種括號叫「句內括號」,緊貼在被註釋的詞語之後。此外,句内括号的解释文字末尾不能加句号。例:
- 中國猿人(全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或簡稱「北京人」)在中國的發現,是對古人類學的一個重大貢獻。
括號裡的話如果是註釋整個句子的,這種括號叫「句外括號」,放在句末的句號之後。此外,句外括号中的解释性文字,其句尾的句號应该放在括号内。例:
- 寫研究性文章跟文學創作不同,不能攤開稿紙,搞「即興」。(其實文學創作也要有素養才能有「即興」。)
“行文中注釋性的文字,用括號標明。注釋句子裡某些詞語的,括注緊貼在被注釋詞語之後;注釋整個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標點之後。”[1]“在行文中純屬注釋上文的,多半用( )。”“在行文中為補充說明而文氣可以聯貫的,多半用—— ——。”[2]
在中文中还有:
- 六角括号 〔〕
- 方頭括号
- 实心 【】
- 空心 〖〗
方頭括號【 】又稱“魚尾括號”、“魚尾號”,有时用作詞語註釋,例:【括号】標點一種。
另外还有数种形似括号而使用方法不同的符号:引号(「」『』)、尖引號(«»‹›)、書名号(《》〈〉)、HTML等編程語言中成對使用的小於號(<)與大於號(>)。注意,單書名號(〈〉)、單尖括號(⟨⟩)、單尖引號(‹›)、小於號大於號(<>)是不同的標点符号,在特定语文内拥有不同用法。
數學應用
初等數學常用“( )”、“[ ]”、“{ }”三個層級的括號,分別稱為小括號、中括號和大括號。四則運算時,在較低層級括号内的内容要优先计算,例如:
2 × [(4 + 6) × 3]
= 2 × [10 × 3]
= 2 × 30
= 60
有四個層級時還可在小括號內使用括線,在括線下的數式最先計算。例如:
高等數學中,表示運算次序通常都用小括號,有時也會用中括號,很少用大括號。各種括號在數學(包括各數學分支)、自然科學、統計學和社會科學中有不同涵義,例如:中括號可表示高斯符號,[3]方括號可以用作表示交換子、等價類,花括號可以用作定義集合等等。所以應儘量只用小括號來表示運算優先級,以最深层的括号子运算式为最优先计算。
电脑编码
Unicode内编码了数个括号符号。下表列出了部分中文及西文常用的括号(包括部分涵括式引号)。
用途 | Unicode编码 | SGML/HTML實體參照 | 例子 | |
---|---|---|---|---|
通用(中日韩全形)[4] | U+FF08 | 全形左圆(小)括号 | ( | (圆括号) |
U+FF09 | 全形右圆(小)括号 | ) | ||
U+FF3B | 全形左方(中)括号 | [ | [方括号] | |
U+FF3D | 全形右方(中)括号 | ] | ||
U+FF5B | 全形左花(大)括号 | { | {花括号} | |
U+FF5D | 全形右花(大)括号 | } | ||
U+FF1C | 全形小於號 | < | <小於大於號> | |
U+FF1E | 全形大於號 | > | ||
U+FF5F | 全形左空心括号 | ⦅ | ⦅白括号⦆ | |
U+FF60 | 全形右空心括号 | ⦆ | ||
引用(中日韩全形)[5] | U+3008 | 左单书名号 | 〈 | 《书名〈章节〉》 |
U+3009 | 右单书名号 | 〉 | ||
U+300A | 左双书名号 | 《 | ||
U+300B | 右双书名号 | 》 | ||
U+300C | 中式开引号 | 「 | 引言 | |
U+300D | 中式关引号 | 」 | ||
U+300E | 中式空心开引号 | 『 | 引言 | |
U+300F | 中式空心关引号 | 』 | ||
U+3010 | 左方头括号 | 【 | 【方头括号】 | |
U+3011 | 右方头括号 | 】 | ||
U+3014 | 左六角括号 | 〔 | 〔六角括号〕 | |
U+3015 | 右六角括号 | 〕 | ||
U+3016 | 左空心方头括号 | 〖 | 〖空心方头括号〗 | |
U+3017 | 右空心方头括号 | 〗 | ||
U+3018 | 左空心六角括号 | 〘 | 〘空心六角括号〙 | |
U+3019 | 右空心六角括号 | 〙 | ||
U+301A | 左空心方括号 | 〚 | 〚空心方括号〛 | |
U+301B | 右空心方括号 | 〛 | ||
U+301D | 反双角秒引號 | 〝 | 〝双角秒引号〞 | |
U+301E | 双角秒引號 | 〞[e 1] | ||
引用(中日韩半形)[4][6] | U+FF62 | 半形中式单开引号 | 「 | 「カタカナ」 |
U+FF63 | 半形中式单关引号 | 」 | ||
通用(西文、數學)[7] | U+0028 | 左圆括号 | ( &lparen; | (parentheses) |
U+0029 | 右圆括号 | ) &rparen; | ||
U+005B | 左方括号 | [ | [sic] | |
U+005D | 右方括号 | ] | ||
技术/数学使用[7] | U+003C | 小于符号 | < < | <HTML> |
U+003E | 大于符号 | > > | ||
U+007B | 左花括号 | { | {round, square, curly} | |
U+007D | 右花括号 | } | ||
U+2329 | 左尖括号 | 〈 ⟨[e 2] | 〈全形技術尖括號〉 | |
U+232A | 右尖括号 | 〉 ⟩[e 2] | ||
數學 | U+27E6 | 數學左空心方括號 | ⟦ | ⟦white square brackets⟧ |
U+27E7 | 數學右空心方括號 | ⟧ | ||
U+27E8 | 數學左尖括號 | ⟨ | ⟨angle brackets⟩ | |
U+27E9 | 數學右尖括號 | ⟩ | ||
U+27EA | 數學左雙尖括號 | ⟪ | ⟪double angle brackets⟫ | |
U+27EB | 數學右雙尖括號 | ⟫ | ||
U+27EC | 數學左空心六角括號 | ⟬ | ⟬white tortoise shell brackets⟭ | |
U+27ED | 數學右空心六角括號 | ⟭ | ||
U+27EE | 數學左扁平括號 | ⟮ | ⟮flattened parantheses⟯ | |
U+27EF | 數學右扁平括號 | ⟯ | ||
U+2985 | 左白括號 | ⦅ | ⦅white parantheses⦆ | |
U+2986 | 右白括號 | ⦆ | ||
U+2997 | 左六角括號 | ⦗ | ⦗black tortoise shell brackets⦘ | |
U+2998 | 右六角括號 | ⦘ | ||
引用(西文)[8][9][10] | U+00AB | 向左双尖引用号 | « | «西班牙语引号»,« 法语 引号» 或 »德语引号« |
U+00BB | 向右双尖引用号 | » | ||
U+2039 | 向左单尖引用号 | ‹ | ‹ x › | |
U+203A | 向右单尖引用号 | › | ||
U+201C | 左双引号 | “ | 引言 | |
U+201D | 右双引号 | ” | ||
U+2018 | 左单引号 | ‘ | 引言 | |
U+2019 | 右单引号 | ’ | ||
U+201A | 置下(9形)单引号 | ‚ ‚ | ‚德语引号或‚波兰语引号 | |
U+201E | 置下(9形)双引号 | „ „ | „德语引号或„波兰语引号 | |
注释
|
Unicode于4.1版起在豎排形式增加了兼容中国大陸GB 18030编码里的直排空心方头括号,分别是 U+FE17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LENTICULAR BRACKET 和 U+FE18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LENTICULAR BRACKET[11]。Unicode 也在中日韩兼容形式收录了部分直排括号,下表列出 Unicode 内所收录的独立直排括号。注意,Unicode中的所有直排符號建議只用於橫排時展示直排形式,而全文直排時應輸入橫排符號,然後由排版軟體直接旋轉。
横排括号 | Unicode 编码 | 直排例子 | |
---|---|---|---|
(圆括号) | U+FE35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PARENTHESIS | ︵ 圆 括 号 ︶ |
U+FE36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PARENTHESIS | ||
[方括号] | U+FE47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SQUARE BRACKET | ﹇ 方 括 号 ﹈ |
U+FE48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SQUARE BRACKET | ||
{花括号} | U+FE37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CURLY BRACKET | ︷ 花 括 号 ︸ |
U+FE38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CURLY BRACKET | ||
〔六角括号〕 | U+FE39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TORTOISE SHELL BRACKET | ︹ 六 角 括 号 ︺ |
U+FE3A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TORTOISE SHELL BRACKET | ||
《双〈单书名号〉》 | U+FE3D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DOUBLE ANGLE BRACKET | ︽ 双 ︿ 单 书 名 号 ﹀ ︾ |
U+FE3E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DOUBLE ANGLE BRACKET | ||
U+FE3F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ANGLE BRACKET | ||
U+FE40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ANGLE BRACKET | ||
「『空心』引号」 | U+FE41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CORNER BRACKET | ﹁ ﹃ 空 心 ﹄ 引 号 ﹂ |
U+FE42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CORNER BRACKET | ||
U+FE43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WHITE CORNER BRACKET | ||
U+FE44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WHITE CORNER BRACKET | ||
【〖空心〗方头括号】 | U+FE3B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BLACK LENTICULAR BRACKET | ︻ ︗ 空 心 ︘ 方 头 括 号 ︼ |
U+FE3C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BLACK LENTICULAR BRACKET | ||
U+FE17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LEFT WHITE LENTICULAR BRACKET | ||
U+FE18 | PRESENTATION FORM FOR VERTICAL RIGHT WHITE LENTICULAR BRACKET |
中日韩兼容形式 CJK Compatibility Forms[1] Unicode 联盟官方碼表 (PDF)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
U+FE3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FE4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释
|
其他應用
HTML的語言形式使用尖括號包圍HTML元素(如<html>)。
相關條目
- 破折號 ——
參考來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1995年12月13日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
- 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著,《重訂標點符號手冊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8-10.》修訂版。中華民國97年12月。
- Knuth, Donald; Larrabee, Tracy; Roberts, Paul. (PDF): pp.11–12. [2015-11-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08).
-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2-22)
-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9-04-07)
-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2-30)
-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5-26)
-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6-13)
-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16-03-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24)
-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21-08-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05)
- (PDF), The Unicode Standard, [2021-08-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