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18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800年-18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年份 | 名稱 | 概要 |
---|---|---|
1800年 | 第三次聖伊德方索條約 | 將西班牙所持美洲領土割讓給法蘭西。 |
1800年公约 | 結束了美國與法蘭西的美法短暫衝突。 | |
1801年 | 卡納蒂克條約 | Nawab of Arcot割讓印度領土給大英帝國以換取200盧比。 |
Treaty of Aranjuez | 確認了第三次聖伊爾德豐索條約。 | |
1801年巴達霍斯條約[1] | 葡萄牙割讓了Almeida、Olivenza及其他一些城堡給西班牙並同意關閉所有到英國的海港。 | |
1801年馬德里條約 | 補充1801年巴達霍斯條約;葡萄牙亦同意支付法蘭西二千萬法郎的賠償及交出半個圭亞那。 | |
佛羅倫斯條約 | 那不勒斯王國將意大利中部一些領地、厄爾巴島和Athena of Velletri割讓給法蘭西。 | |
呂內維爾條約 | 結束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 |
1802年 | 亞眠條約 | 結束了法蘭西和英國的戰爭。 |
1802年伯塞恩條約 | 浦那的馬拉塔首相將西印度領土割讓給大英帝國。 | |
1803年 | 路易斯安那購地 | 美國向法蘭西買下了路易斯安那州。 |
Treaty of Surji-Arjungaon | 英國與馬拉塔酋長Daulat Rao Sindhia簽訂;條約被修訂了兩次。 | |
1804年 | 聖路易斯條約 | Sac and Fox族將從密蘇里州東北至伊利諾伊河以北幾乎全個伊利諾伊州與及南威斯康辛州大部分的土地割讓給美國。 |
1805年 | 因達斯特里堡條約 | 規定美國在現今托萊多各方的邊界。 |
伯勒斯堡條約 | 結束了法蘭西與奧地利的戰爭。 | |
1806年 | 波茲南條約 | 薩克森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被打敗後結束了法國與薩克森之間的戰爭。 |
1807年 | 底特律條約 | 美國與美洲土著各族(Ottawa、Chippewa、Wyandot及Potawatomi族)簽訂。 |
提爾西特條約 | 法國、俄羅斯與普魯士的協議,誕生了華沙公國。 | |
Treaty of Finckenstein | 法蘭西帝國與波斯簽訂。 | |
1807年楓丹白露條約 | 西班牙與法蘭西分割葡萄牙的協議。 | |
1808年 | Treaty of Fort Clark[2] | 奧塞奇族割讓了密蘇里領地大部份領土給美國。 |
1809年 | 達達尼爾條約 | 鄂圖曼帝國與英國的協議。 |
弗雷德里克港和约[3] | 結束了瑞典與俄羅斯的芬蘭戰爭。 | |
Treaty of Schönbrunn[3] | 結束了拿破崙戰爭期間的第五次反法同盟。 | |
韋恩堡條約 | 讓俄亥俄州及印第安納州白人移民從印第安人手中得到兩百萬畂(8,000平方公里)土地。 | |
1810年 | 1810年巴黎條約 | 結束了法國與瑞典的戰爭。 |
1812年 | 1812年布加勒斯特條約 | 結束了第七次俄土戰爭。 |
1813年 | 戈勒斯坦條約 | 俄羅斯帝國與卡扎爾王朝的和約。 |
Treaty of Fulda | 符騰堡脫離萊茵聯邦。 | |
卡利什條約 | 俄羅斯質普魯士建立卡利什聯盟(Kalisz Union)對抗拿破崙一世。 | |
賴興巴赫條約 | 英國、普魯士、俄羅斯及奧地利成立聯盟對抗拿破崙一世。 | |
Treaty of Töplitz | 加強英國、普魯士、俄羅斯及奧地利的聯盟對抗拿破崙一世。 | |
Treaty of Peterswaldau | 英國同意支持一支10,000人德國部隊到俄羅斯服役。 | |
Treaty of Ried | 巴伐利亞脫離萊茵聯邦並同意加入第六次反法同盟。 | |
1814年 | 1814年英荷條約[4] | 由英國與荷蘭(United Provinces)簽訂。 |
1814年巴黎和約 | 結束了法蘭西與第六次反法同盟的戰爭。 | |
根特條約 | 結束了1812年戰爭。 | |
基爾條約 | 丹麥-挪威國王將挪威割讓給瑞典以交換波美拉尼亞中的領土。 | |
Convention of Moss | 挪威與瑞典的休戰協定及實際上的和約。 | |
1814年楓丹白露條約 | 流放拿破崙一世為厄爾巴島皇帝。 | |
傑克森堡條約 | 克里克人在Battle of Horseshoe Bend戰敗後將領土割讓給美國。 | |
1815年 | 1815年巴黎和約 | 隨著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戰敗後簽訂。 |
維也納會議 | 歐洲列強代表的會議。 | |
賽高里條約[5] | 結束了英國-尼泊爾戰爭;1816年生效。 | |
Treaty of Springwells | 美國放棄對Genessee County的所有領土權並歸還所有領土給印地安人。 | |
1816年 | 聖路易斯條約 | Council of Three Fires割讓以伊利諾伊河連接芝加哥與密歇根湖的20哩長土地。 |
1817年 | 拉什-巴格特協定 | 結束了美國和英國的邊界糾紛。 |
Treaty of Fort Meigs[6] | 美國與休倫族、塞內卡人、萊納佩人、肖尼族、波塔瓦托米族、渥太華人及歐及布威族的協議。 | |
Treaty of Titalia | 錫金邦君主與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簽訂。 | |
1818年 | 1818年英美會議[7] | 消除了美國與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邊界爭執;雙方共同擁有Oregon Country。 |
聖瑪麗條約 | 美國與Miami tribe的條約。 | |
克里克條約 | 美國與Creek people的協議。 | |
聖路易斯條約[8] | 奧塞奇族將從阿肯色河至Verdigris River的領土割讓給美國。 | |
1819年 | 亞當斯─歐尼斯條約[9] | 結束了美國與西班牙的邊界糾紛。 |
Treaty of Saginaw | 美洲土著將領土割讓給美國。 | |
1820年 | Treaty of Doak's Stand[10] | 喬克托族同意將自己的三分一的領土割讓給美國。 |
1821年 | 科多巴宣言 | 墨西哥從西班牙中獨立。 |
芝加哥條約 | 渥太華人、歐及布威族及波塔瓦托米族割讓Grand River以南Michigan Territory所有土地給美國。 | |
印第安泉條約 | 克里克印第安人割讓土地給喬治亞州以交換在14年收取現金總額200,000元。 | |
1824年 | 1824年英荷條約[11] | 結束了英國與荷蘭的糾紛,瓜分了馬來世界。 |
俄美條約[12] | 確定了54°40'為俄屬阿拉斯加的南界。 | |
1825年 | 1825年奧塞奇條約 | 奧塞奇族將密蘇里州及其以西和Arkansas Territory割讓給美國。 |
聖路易斯條約 | 肖尼族將Cape Geredeau割讓給美國。 | |
漢諾威條約 | 結束了War of German Dissolution。 | |
印第安泉條約 | 將喬治亞(Tokaubatchee除外)的克里克印地安人重新安置在沿阿肯色河的一片土地上。 | |
Treaty of Prairie du Chien | 美國與蘇族、Sac and Fox、Menominie、Ioway、Winnebago及Anishinaabeg族的代表簽訂。 | |
1826年 | Akkerman Convention | 強迫鄂圖曼人撤出摩達維亞(Moldavia)及瓦拉奇公國;給予塞爾維亞大公國(Principality of Serbia)自治權。 |
Treaty of Mississinwas[13] | 美國與邁阿密族簽訂。 | |
揚達波條約 | 結束了第一次英緬戰爭。 | |
伯尼條約 | 英國承認暹羅對馬來西亞北面四個州屬(吉打、吉蘭丹、玻璃市和 登嘉樓)的所有權。 | |
1827年 | 1827年倫敦條約 | 英國、法蘭西及俄羅斯聯盟以結束鄂圖曼帝國在希臘的戰鬥。 |
1828年 | 土庫曼查伊條約 | 波斯帝國在俄羅斯-波斯戰爭中戰敗後喪失了北面很大部份領土給俄羅斯。 |
蒙得維的亞條約 | 巴西和阿根廷承認烏拉圭獨立。 | |
1829年 | 倫敦議定書 | 規劃現今希臘的邊界。 |
亞得里亞堡條約[14] | 俄羅斯弄到保護希臘及控制多瑙河出口的權利。 | |
Treaty of Prairie du Chien | 美國與Council of Three Fires的代表簽訂。 | |
1830年 | 倫敦議定書 | 確認希臘主權。 |
Treaty of Dancing Rabbit Creek | 美國授予喬克托族權利。 | |
1831年 | Treaty of the Eighty Articles | 建立比利時邊界。 |
Pacto Federal |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恩特雷里奧斯及聖大非省建立軍事聯盟。 | |
1832年 | Treaty of Cusseta | 美國政府與克里克人的條約。 |
1832年君士坦丁堡條約 | 正式結束了希臘獨立戰爭並訂定現今希臘的國界。 | |
倫敦議定書 | 重申及正式認可 1832年君士坦丁堡條約中的條文。 | |
1833年 | Treaty of Hünkâr İskelesi | 俄羅斯贏得博斯普魯斯海峽使用權。 |
芝加哥條約 | 美州土著將密歇根湖以西土地割讓給美國以交換在密蘇里河西面同樣大少的印第安保留區;1835年公佈。 | |
Treaty of Zonhoven | 荷蘭與比利時建立使用馬士河的守則。 | |
1834年 | Treaty of Desmichels | 法國承認阿卜杜卡迪爾為穆阿斯凱爾貝伊及阿爾及利亞奧蘭省主權獨立的統治者。 |
1835年 | 新埃科塔條約 | 美國與卻洛奇族中派系的若干成員簽訂。 |
巴曼條約 | 約翰·巴曼(John Batman)與吾潤傑瑞族一班長老關於菲利普港灣週圍的土地銷售。 | |
1836年 | Treaties of Velasco | 墨西哥與德克薩斯共和國在聖哈辛托戰役後簽訂。 |
1836年華盛頓條約 | 渥太華人和Chippewa印第安人將密歇根下半島西北部及密歇根上半島東部割讓給美國。 | |
1837年 | Treaty of Tafna | 結束了法蘭西與阿爾及利亞軍隊的衝突;法蘭西將領土割讓給阿卜杜卡迪爾。 |
1838年 | Treaty of Balta Liman | 鄂圖曼帝國與英國的商業協議。 |
水牛溪條約 | 紐約州西部塞內卡人與印第安土地權買家的條約。 | |
1839年 | 信仰自由敕令 | 夏威夷國王卡美哈梅哈三世設立火奴魯魯羅馬天主教轄區。 |
1839年倫敦條約[15] | 保證了比利時的中立地位。 | |
1840年 | 懷唐伊條約 | 紐西蘭成為英國殖民地。 |
1842年 | 中英南京條約 | 結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
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約 | 結束了美國與加拿大的邊界糾紛。 | |
1844年 | 丹吉爾條約 | 結束了第一次法國-摩洛哥戰爭。 |
Treaty of Tehuacana Creek[16] | 德克薩斯共和國與多個美洲原住民部族的和約。 | |
望廈條約[17] | 中國與美國在歷史上的第一次外交協議。 | |
黃埔條約 | 中國給予法國優惠待遇。 | |
1846年 | 俄勒岡條約[18] | 建立英國與美國在奧勒岡郡的區域邊界。 |
拉合爾條約 | 結束了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 | |
亞姆利則條約 | 解決喀什米爾的領土爭議。 | |
馬利亞里諾-比德萊克條約[19] | 新格蘭納達(今哥倫比亞)和美國的互相合作協議。 | |
1847年 | Treaty of Cahuenga | 結束美墨戰爭的第一次條約。 |
1848年 | 瓜達盧佩·伊達戈爾條約 | 結束美墨戰爭的第二次條約。 |
1850年 | 克萊頓-布爾沃條約 | 美國和英國同意不將中美洲殖民化。 |
奧爾米茨條約 | 普魯士與奧地利的條約。 | |
1851年 | Treaty of Mendota | 美國與明尼蘇達蘇族(Mdewakanton and Wahpekute)簽訂。 |
1851年拉勒米堡條約 | 美國與印第安土著商議給拓荒者安全通道。 | |
Treaty of Kulja | 為中、俄貿易制訂規章的條約。 | |
Treaty of Traverse des Sioux | 美國政府與明尼蘇達州蘇族印第安人簽訂。 | |
1852年 | 倫敦議定書 | 於第一次石勒蘇益格戰爭之後簽署。 |
1854年 | 日美和親條約[20] | 日本對美國開放貿易。 |
日英和親條約 | 日本對英國開放貿易。 | |
Kalapuya Treaty | 美國與Umpqua和Calapooya部落簽訂。 | |
琉美修好条约 | 7月11日于首里城签订。 | |
1855年 | 鮑林條約 | 英國與暹羅簽訂;開放曼谷對外自由貿易,但保證暹羅有獨立主權。 |
Treaty of Hellgate | Bitteroot Salish、Pend d'Oreille及Kootenai 族割讓領土給美國。 | |
日俄和親通好條約 | 界定日本與俄羅斯邊界;三個日本港口開放給國際使用。 | |
尼灣條約 | 美國與Makah印第安人簽訂。 | |
Canadian-American Reciprocity Treaty[21] | 英屬北美殖民地與美國的貿易條約。 | |
Point Elliott Treaty | 美國與新成立的Washington Territory的普吉特海灣地區的多個美洲土著部落簽訂。 | |
Point No Point Treaty | 凱特薩普半島原住民割讓土地擁有權以交換在 胡德運河的小塊印第安保留區及美國聯邦政府支付的60,000美元。 | |
1856年 | 1856年巴黎和約[22] | 結束了克里米亞戰爭。 |
1858年 | 天津條約 | 結束了第一波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
璦琿條約 | 規定中、俄邊界。 | |
美日友好關係及商貿條約 | 日本開放商埠。 | |
1859年 | 蘇黎世條約 | 法國與奧地利休戰。 |
1860年 | 柯布登條約 | 英國與法國自由貿易。 |
1860年 | 中英北京條約 | 結束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割讓九龍半島予英國。 |
中法北京條約 | 開大連為商埠,並增加中法天津條約為800萬兩。 | |
中俄北京條約[23] | 規定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歸俄國所屬,並開放張家口等為商埠。 | |
1861年 | 法國-摩納哥條約 | 給予摩納哥主權。 |
1862年 | 第一次西貢條約 | 安南王嗣德割讓西貢、崑崙島及南部三省給法蘭西帝國。 |
1863年 | 1863年順化條約 | 確認第一次西貢條約。 |
1864年 | 日內瓦第一公約[24] | 制定戰場上傷亡人員的處理規則。 |
1864年倫敦條約 | 英國將愛奧尼亞群島割讓給希臘。 | |
1864年維也納條約 | 結束了奧地利與普魯士的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 | |
1866年 | 布拉格和約 | 結束了普奧戰爭。 |
1867年 | 阿拉斯加易手 | 美國向俄羅斯買下阿拉斯加。 |
梅迪辛洛其條約 | 美國與美洲土著的談判。 | |
1867年倫敦條約 | 奧普戰爭及盧森堡危機之後的國際公約。 | |
1868年 | 浦安臣條約[25] | 建立美國與中國的關係。 |
拉勒米堡協議 | 結束了紅雲戰爭。 | |
Bancroft Treaties | 歐洲列強首次承認美國公民的法律權利。 | |
1871年 | 法蘭克福條約 | 結束了普法戰爭。 |
1871年華盛頓條約 | 平息美國與英國之間的不滿。 | |
1874年 | 1874年邦咯條約 | 霹靂州成為首個接受英籍居民的馬來亞州屬。 |
伯爾尼條約 | 萬國郵聯成為第二古老的國際組織。 | |
第二次西貢條約 | 重申第一次西貢條約;紅河以及河內、海防等港口對外貿易開放。 | |
1875年 | 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 | 日本放棄對庫頁島的主權要求以交換千島群島。 |
國際米制公約 | 成立三個國際組織監督metric standards的國際條約。 | |
Reciprocity Treaty | 美國與夏威夷王國的自由貿易協定。 | |
1876年 | 江華條約[26] | 結束朝鮮作為中國附庸國地位;朝鮮向日本開放貿易。 |
1877年 | 倫敦議定書 | 英國同意在鄂圖曼帝國與俄羅斯的任何衝突中保持中立。 |
1878年 | 塞浦路斯公約 | 鄂圖曼帝國將塞浦路斯交給英國以換取對付俄羅斯的軍事支援。 |
Pact of Zanjón | 結束了古巴的十年戰爭。 | |
聖斯特凡諾條約 | 結束了俄羅斯與鄂圖曼帝國的戰爭。 | |
1878年柏林條約 | 修訂了聖斯特凡諾條約。 | |
1879年 | Treaty of Gandamak | 結束了第二次英國-阿富汗戰爭的第一階段。 |
1881年 | 伊犁條約 | 沙俄將伊犁交還中國。 |
Treaty of Akhal | 伊朗正式承認俄羅斯帝國對花剌子模的併吞。 | |
Treaty of Bardo | 突尼西亞成為法蘭西帝國的受保護國。 | |
1882年 | 三國同盟 | 德國、奧匈帝國及意大利的聯盟。 |
基爾曼哈姆條約 | 英國政府的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與愛爾蘭民族獨立主義者首領Charles Stewart Parnell簽訂。 | |
1883年 | 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 | 任何簽約國的智識產權體系(包括專利)須讓公約的其他簽約國國人有接近的機會。 |
安孔條約 | 結束了秘魯和智利的領土糾紛。 | |
1883年順化條約 | 割讓了安南和東京給法蘭西帝國。 | |
1884年 | 1884年順化條約 | 確定了1883年順化條約。 |
1885年 | Treaty of Simulambuco | 葡萄牙政府與N'Goyo王國官員簽訂。 |
1886年 | 伯爾尼公約[27] | 關於版權的國際協議。 |
1886年布加勒斯特條約 | 結束了塞爾維亞與保加利亞的戰爭。 | |
1887年 | 再保險條約 | 三帝同盟解除後,俾斯麥企圖繼續與俄羅斯聯盟。 |
1889年 | 1889年柏林條約 | 美國、英國及德國承認薩摩亞的獨立。 |
烏查里條約 | 衣索比亞與意大利的和約,之後有爭議。 | |
1890年 | 赫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28] | 英國與德意志帝國主要關於在非洲領土利益的協議。 |
1891年 | 1891年馬德條約 | 給予法蘭西香檳(champagne)一詞的法律保障。 |
1895年 | 海牙條約 | 建立英屬新畿內亞的國界。 |
馬關條約 | 結束了中日甲午戰爭。 | |
1896年 | 亞的斯亞貝巴條約 | 廢除了烏查里條約(Treaty of Wuchale),正式結束了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及承認埃塞俄比亞為獨立國家。 |
1898年 | 第六次巴黎條約 | 結束了美西戰爭。 |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 中國將新界租予英國。 | |
訂租威海衛專條 | 中國將威海衛租予英國。 | |
膠澳租界條約 | 中國租借膠澳、修築膠濟鐵路給德國。 | |
1899年 | 旅大租地條約 | 中國將旅順及大連租予俄國,為期25年。 |
廣州灣租界條約 | 中國將廣州灣租予法國。 | |
海牙公約 | 企圖將戰爭法律正式化。 | |
1899年柏林條約 | 德美瓜分薩摩亞群島。 |
腳注
- 亦稱為巴達霍斯和約。
- 亦稱為奧塞奇條約。
- 亦稱為維也納和約。
- 亦稱為Convention of London。
- 亦稱為Segowlee Treaty。
- 亦稱為Treaty of the Foot of the Rapids。
- 亦稱為Convention respecting fisheries, boundary, and the restoration of slaves、London Convention。
- 亦稱為奧塞奇氣息。
- 亦稱為泛大陸條約。
- 亦稱為Treaty with the Choctaw.
- 亦稱為倫敦條約。
- 亦稱為Conven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All the Russias, Relative to Navigating, Fishing, Etc., in the Pacific Ocean.
- 亦稱為Treaty of Mississinewa。
- 亦稱為埃迪爾內條約。
- 亦稱為Convention of 1839。
- 亦稱為Treaty of Peace, Friendship and Commerce
- 亦稱為中美五口貿易章程。
- 亦稱為華盛頓條約。
- 亦稱為和平、友好、航海與貿易條約。
- 亦稱為神奈川條約。
- 亦稱為Elgin-Marcy Treaty.
- 亦稱為Congress of Paris。
- 亦稱為俄清北京條約。
- 亦稱為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員境遇公約。
- 亦稱為中美續增條約。
- 亦稱為丙子修好條約和朝日修好條約。
- 亦稱為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 亦稱為1890年英德協定。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