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公國
華沙公國(波蘭語:、法語:、德語:、俄語:、英語:),亦被称为华沙大公国[1]和拿破仑波兰(法語:,英語:)[2],是拿破仑于1807年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姐妹国。根據1807年6月9日法国与普鲁士签订的《提爾西特和約》,华沙公国是普鲁士在1806年10月的耶拿会战战败之后被迫割讓土地之一。华沙公国是18世纪后波兰受拿破仑帮助重新建立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的第一尝试,它覆盖了当今波兰中部和东南部的领土。
| 華沙大公國 | |||||||||||||||||||
|---|---|---|---|---|---|---|---|---|---|---|---|---|---|---|---|---|---|---|---|
| 1807年—1813年 | |||||||||||||||||||
![]() ![]() 国旗
![]() 国徽
| |||||||||||||||||||
![]() 華沙公國在1812年的疆域 | |||||||||||||||||||
| 地位 | 附庸國 | ||||||||||||||||||
| 首都 | 華沙 | ||||||||||||||||||
| 常用语言 | 波蘭語(pl) | ||||||||||||||||||
| 宗教 | 羅馬天主教 | ||||||||||||||||||
| 政府 | 公國 | ||||||||||||||||||
| 大公 | |||||||||||||||||||
• 1807–1815 | 弗里德里克·奧古斯特一世 | ||||||||||||||||||
| 历史时期 | 拿破崙戰爭 | ||||||||||||||||||
• 提爾西特和約 | 1807年1807年6月9日 | ||||||||||||||||||
• 俄軍攻佔 | 1813年1813年1月 | ||||||||||||||||||
• 維也納會議 | 1815年6月9日 | ||||||||||||||||||
| 面积 | |||||||||||||||||||
| 1809年 | 155,000平方公里 | ||||||||||||||||||
| 人口 | |||||||||||||||||||
• 1809年 | 4300000 | ||||||||||||||||||
| |||||||||||||||||||
| 系列条目 | ||||||||||
| 波兰历史 | ||||||||||
|---|---|---|---|---|---|---|---|---|---|---|
![]() | ||||||||||
| 史前 | ||||||||||
| 史前时期的波兰 | ||||||||||
| 中世纪 | ||||||||||
|
中世紀早期 · 波蘭的基督教化 · 第一王国 · 第二王国 · 皮雅斯特王朝 · 雅盖隆王朝
|
||||||||||
| 近代早期 | ||||||||||
|
第一共和國 / 波蘭立陶宛聯邦 · 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 · 五三宪法
|
||||||||||
| 近代 | ||||||||||
|
華沙公國 · 會議王國 / 克拉科夫自由市→大公國 / 波森大公國→普屬波森省 · 摄政王国 · 第二共和国 · 流亡政府 / 波蘭地下國 · 人民共和国
|
||||||||||
| 当代波兰 | ||||||||||
|
||||||||||
| 主题 | ||||||||||
华沙公国是由拿破仑的盟友萨克森的奧古斯特一世以個人聯盟的形式擁有,他是波兰王位的合法候选人,也是华沙大公(波兰大公)。法军侵略俄国战败后,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华沙公国正式被普鲁士及俄国瓜分。俄国所拥有公国故土的东南部被转变为会议王国政体,而普鲁士所拥有公国故土的西部转变为波森大公国。波蘭的文化中心克拉科夫市被赋予“自由城市”地位,直到 1846 年被併入奧地利。

拿破崙把《提尔西特和约》授予華沙大公

华沙公国于1807至09的疆域

华沙公国于1809至15的疆域
軍隊
參考資料
- . 美國國務院. [2022-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1) (英语).
- .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16-09-15. ISBN 9781316620038 (英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



.svg.png.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