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世界大賽

1911年世界大賽是由代表美聯費城運動家與代表國聯紐約巨人對壘。運動家隊以4勝2敗打敗巨人,在世界大賽取得二連霸。

1911年世界大賽
球隊 總教練 例行賽戰績
費城運動家 (4) Connie Mack 101勝50敗,勝率.669
紐約巨人 (2) 約翰·麥格勞 99勝54敗,勝率.647
日期1911年10月14日–10月26日
裁判Bill Klem (國聯), Tommy Connolly (美聯),Bill Brennan (國聯), Bill Dinneen (美聯)

< 1910年

1912年 >

1911年世界大賽宣傳海報

費城運動家隊的三壘手法蘭克·貝克獲得了全壘打貝克的稱號,他在第2戰及第3戰皆開轟,第3戰更是在9局上打出追平全壘打,讓球隊獲得勝利。

總教練:(運動家)、約翰·麥格勞(巨人)。

裁判:(國聯)、(美聯)、(國聯)、(美聯)。

總結

美聯 費城運動家(4)- 國聯 紐約巨人(2)

場次比數日期地點觀眾
1運動家 1,巨人 210月14日Polo Grounds38,281[1]
2巨人 1,運動家 310月16日Shibe Park26,286[2]
3運動家 3,巨人 2 (延長11局)10月17日Polo Grounds37,216[3]
4巨人 2,運動家410月24日Shibe Park24,355[4]
5運動家 3,巨人 4 (延長10局)10月25日Polo Grounds33,228[5]
6巨人 2,運動家1310月26日Shibe Park20,485[6]

逐場結果

第一戰:10月14日

克里斯提·馬修森在2局上失掉了一分,讓他的世界大賽連續局數無失分紀錄停留在28局,而貝比·魯斯在1918年世界大賽以連續29又2/3局無失分打破此紀錄。而賈斯丁·韋蘭德在2012和2013的美聯分區賽以連續30局不失分創下季後賽新紀錄。

球隊123456789RHE
費城運動家010000000162
紐約巨人00010010X250
勝投 克里斯提·馬修森 (1–0)   敗投 Chief Bender (0–1)


第二戰:10月16日

6局下半,雙方1比1平手,而法蘭克·貝克在二壘有人的情況下敲出致勝2分砲,最後運動家拿下勝利。

球隊123456789RHE
紐約巨人010000000153
費城運動家10000200X340
勝投 Eddie Plank (1–0)   敗投 Rube Marquard (0–1)
全壘打
NYG:無
PHA:法蘭克·貝克(1)


第三戰:10月17日

8局打完,巨人隊以1比0些微領先,克里斯提·馬修森原有機會挑戰完封勝,卻在9局上被法蘭克·貝克打出追平轟。貝克又在11局打回超前分並成功得分,最後巨人因為盜二壘失敗而一分飲恨。

球隊1234567891011RHE
費城運動家00000000102391
紐約巨人00100000001235
勝投 Jack Coombs (1–0)   敗投 克里斯提·馬修森 (1–1)
全壘打
PHA:法蘭克·貝克(2)
NYG:無


第四戰:10月24日

這場比賽因為連續下雨而延後了7天才比,第4局運動家靠著連續3支二壘安追平比數,再靠著Ira Thomas的高飛犧牲打超前比數,而運動家先發Chief Bender從第2局開始封鎖巨人打線,讓克里斯提·馬修森連兩場都遭逆轉敗。

球隊123456789RHE
紐約巨人200000000273
費城運動家00031000X4111
勝投 Chief Bender (1–1)   敗投 克里斯提·馬修森 (1–2)


第五戰:10月25日

運動家隊在第3局靠著Rube Oldring的3分砲先馳得點,但巨人展現韌性,在9局下靠著Art Fletcher ,Doc Crandall和Josh Devore的安打追平比數,接著直接在10局下靠著高飛犧牲打以1分差氣走運動家,戰局追至2勝3負。

球隊12345678910RHE
費城運動家0030000000391
紐約巨人0000001021492
勝投 Doc Crandall (1–0)   敗投 Eddie Plank (1–1)
全壘打
PHA:Rube Oldring (1)
NYG:無


第六戰:10月26日

Bender完投9局,只被敲出4支安打掉2分獲得勝投,以4勝2負擊敗巨人。

這場世界大賽巨人全隊打擊率僅1成75,為在6場結束的世界大賽系列賽中,團隊打擊率史上最低的一次。

球隊123456789RHE
費城運動家100000001243
紐約巨人00140170X13135
勝投 Chief Bender (2–1)   敗投 Red Ames (0–1)

參考資料

  1. . Retrosheet. [September 13,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2. . Retrosheet. [September 13,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3. . Retrosheet. [September 13,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4. . Retrosheet. [September 13,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5. . Retrosheet. [September 13,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6. . Retrosheet. [September 13,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