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

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于1957年11月16日至19日在苏联莫斯科召开,全世界共64国的共产党工人党参与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是共产国际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解散后首次类似活动。会议前举办了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活动。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宣言》,简称《莫斯科宣言》[1]。出于对本国反共意识的担忧,包括美国共产党在内的四个共产党秘密出席了本次会议[2]

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
日期1957年11月14日至16日
1957年11月16日至19日
國家/地区 蘇聯
會場苏联莫斯科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布达佩斯会议 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布加勒斯特会议 

1957年11月14-16日,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召开,12个执政共产党签署联合宣言。16-19日,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召开,通过《和平宣言》。

背景

在1956年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发表秘密报告,全面否定前任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引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震荡。随之而来的波兹南事件匈牙利十月事件进一步造成国际共运陷入混乱和分裂中。在共同应对国际共运的动荡中,中苏两党都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共产党代表会议,将国际共运重新团结起来[3]

筹备

1957年1月29日,正在南斯拉夫访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周恩来委托,代表中共中央向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领导人约瑟普·铁托提出由中共和南共共同发起召开世界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讨论和协调各国党活动的问题。然而,铁托不赞成召开这样的会议,只同意召开双边或多边的会谈。中共中央因此建议由苏共中央出面提议开会,并建议延迟会议的召开时间。苏共中央决定趁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纪念日各国党访苏的时机召开国际会议[4]

会谈内容

11月18日,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认为核战争并不可怕,“我和一位外国政治家辩论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如果打原子战争,人会死绝的。我说,极而言之,死掉一半人,还有一半人,帝国主义打平了,全世界社会主义化了,再过多少年,又会有二十七亿,一定还要多。”引发震动和捷克斯洛伐克总书记的恐慌。[5][6]

此外,毛泽东还提及苏共党内斗争,既“反党集团”事件,引发苏联人的不快。 [7]

针对南斯拉夫问题,中国共产党成功使苏联共产党在宣言中对南斯拉夫修正主义采取更强硬的态度,这一立场得到莫里斯·多列士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的支持[8]。铁托则以“腰痛”的借口缺席十月革命纪念仪式[9],这使赫鲁晓夫企图使毛泽东和铁托(分别代表日益分裂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两个对立的极端)会面以显示团结的想法落空[9]

代表团

毛泽东、邓小平、宋庆龄在苏联莫斯科

出席代表会议和国际会议

只出席国际会议

随着约翰·盖茨美国共产党离开,美国共产党随即支持1957年《莫斯科宣言》[14]

拉丁美洲会议

莫斯科会议期间,拉丁美洲共产党人举行了一场平行的会议[27]。会议成立了一个负责拉丁美洲事务的特别委员会[28]智利共产党的人民阵线政策是基于本次会议的意见而制定的[27]

参见

参考

  1. . [2023-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8).
  2. 沈志华, Yafeng Xia "Hidden Currents during the Honeymoon: Mao, Khrushchev, and the 1957 Moscow Conference" in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 Volume 11, Number 4, Fall 2009 p.76
  3. .
  4. .
  5. 沈志华. . 凤凰网历史. 2011-01-16 [2019-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6. 毛泽东. .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2019-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1).
  7. 沈志华. . 新浪历史. 2013-10-16 [202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6).
  8. Jean Elleinstein; Georges Ayache. . Ed. des Lilas. 1984: 141.
  9. Jože Pirjevec.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 22 May 2018: 282. ISBN 978-0-299-31770-6.
  10. Jean Elleinstein; Georges Ayache. . Ed. des Lilas. 1984: 295.
  11. Milorad M. Drachkovitch. . Hoover Press. 1973: 77, 155, 165, 249, 345, 359, 370. ISBN 978-0-8179-8403-8.
  12. . May 1963: xv.
  13. Nikita Sergeevich Khrushchev; Serge Khrushchev. . Penn State Press. 2004: 372. ISBN 0-271-02935-8.
  14. Harvard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Robert R. Bowie; Harvard University.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412. ISBN 978-0-674-14900-7.
  15. Jaime Díaz-Rozzotto. . República de Guatemala Centroamérica. 2011: 378.
  16. Partai Komunis Indonesia. Comite Central. . Jajasan Pembaruan. 1958: 102.
  17. Joel Beini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2 October 1990: 192. ISBN 978-0-520-07036-3.
  18. R. Craig Nation.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5 July 2018: 230. ISBN 978-1-5017-2910-2.
  19. .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1980: 175.
  20. . 1980: 49.
  21. Aloysius Chin. . Vinpress. 1994: 17. ISBN 978-967-81-0192-9.
  22. Yōji Akashi; Mako Yoshimura. . NUS Press. 1 December 2008: 89. ISBN 978-9971-69-299-5.
  23. . Carfax. 1968: 169.
  24. V. G. Wilcox. .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64: 55.
  25. . Newspaper "Trud,". 1957: 32.
  26. Gordon C. McDonald; America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Foreign Area Studies. .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1979: 281.
  27. AFL-CIO. Dept.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FL-CIO. 1975: 12.
  28. .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9: 29.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