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俄語:,缩写为;拉丁化:),简称苏共,是苏联存在期间唯一的执政党,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党之一。
苏联共产党 | |
---|---|
苏联共产党标志 | |
创始人 | 弗拉基米尔·列宁 |
成立 | 1917年4月24日 |
解散 | 1991年11月6日 |
前身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尔什维克) |
继承者 |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 |
党报 | 《真理报》 |
青年组织 | 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 |
先锋组织 | 弗拉基米尔·列宁全联盟先锋组织 |
军事组织 | 苏联武装力量 |
党员 (1986年) | 1900万 |
意識形態 | 共产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
政治立場 | 极左翼 |
欧洲组织 |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1956年) |
国际组织 | 共产国际 (1919年–1943年) |
口號 |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Пролетарии всех стран, соединяйтесь!) |
党歌 | 《國際歌》 |
官方色彩 | 红色 黄色 |
苏联政治 政党 · 选举 |
苏联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
政府 |
政治 |
苏联主题
|
共產黨 |
---|
共产主义主题 有国会席位的共产主义政党列表 左翼国际组织列表 |
苏共的前身是1898年创建于俄罗斯帝国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仍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史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尔什维克)”,并于十月革命中夺取政权,随即开始俄国内战,直至苏联于1922年建立。1918年,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10月14日,该党“十九大”决定改称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寧、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巴契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苏俄總統的葉利欽将苏共档案和财产没收并转交给苏俄政府,苏共中央驻地所在的大楼也在戈巴契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的一个小时后被查封。1991年11月6日,叶利钦宣布苏联共产党为非法组织并下令禁止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自此苏联共产党停止存在[1]。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不复存在。苏联解体之后,苏共的遗产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名稱
-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个派别。
- 1912年,布尔什维克在布拉格会议上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机构,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其他派别分开。
- 191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正式分裂,此後布爾什維克成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尔什维克)(俄語:,羅馬化:Rossiyskaya sotsial-demokraticheskaya rabochaya partiya (bol'shevikov); RSDSP(b))。
- 1918年在彼得格勒的塔夫利宫召开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名为俄国共產黨(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俄語:,羅馬化:Rossiyskaya kommunisticheskaya partiya (bol'shevikov); RKP(b))。
- 隨著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乌克兰陷入内战状态,布尔什维克在烏克蘭的党组织组成烏克蘭共產黨(布爾什維克),1920年代,烏克蘭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重新并入俄共(布)。
- 1925年,俄共(布)更名為全聯盟共產黨(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俄語:,羅馬化:Vsesoyuznaya kommunisticheskaya partiya (bol'shevikov); VKP(b))。
- 1952年10月14日,苏共十九大决定,联共(布)更名为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俄語:,羅馬化:Kommunisticheskaya partiya Sovetskogo Soyuza; KPSS)。
组织结构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苏共的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简称全联盟党代会[2]。视历史年代不同,全联盟党代会每1至5年召开一次,但1939-1952年没有召开。
十月革命之前,直至斯大林巩固权力时,党代会是苏共的主要决策机构[3]。然而,斯大林上台后,党代会的作用逐渐被取代,成为苏共领导人的宣传、控制党的工具[3]。
党代会代表没有批评、选举、罢免党的领导人的实权[4]。具体人事任命早在开会前已由政治局和总书记决定[5]。但党代会象征意义重大,是党的领导层向普通党员、群众表达未来五年党的路线或意识形态变化的场合[5]。
中央委员会
由全联盟党代会选出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选出政治局[6]。斯大林时期政治局选出的总书记成为党内最高职位[7]。1952年“总书记”称号被改为“第一书记”,“政治局”改称“主席团”,直到1966年勃列日涅夫时期重新改回旧名。
苏共中央政治局由苏共中央选出并对其报告。苏共中央同时选举出苏共中央书记,并组成苏共中央书记处,同时也选举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1919-1952年间,苏联共产党中央组织局也以同样的方法选举产生。
党组织
下层党组织的领导机关是党的各级委员会(党委,)。党委的领导是选举产生的“党委书记”()。企业、事业机构、集体农庄也拥有自己的党委。高层党委有相应的简称:区级的区党委(),州级的州党委(,旧称省党委()),市级的市党委()等等。
党的最低一层组织单位叫做“党的基层单位”(),或者“党小组”()。任何党员超过三人以上的单位中都要成立党小组。党小组的领导机关叫做“基层委员会”(党局,),基层委员会由选举产生的基层党委书记领导(党局书记,)。
在较小的党小组中,书记经常是其所在的工厂、学校、医院等的带职员工。较大的党组织则经常由一名“脱产书记”()领导,其工资由党费支付。1970年代苏联加盟共和国党员比例如下:
- 俄羅斯联邦:7.2%
- 烏克蘭:5.35% (1976)
- 摩尔多瓦: 3.43% (1975)
- 塔吉克:少於3%
- 全苏联平均:5.935% (1974)
最高領導人
苏联共产党及其前身布尔什维克本来不设党首职务,但自斯大林时期开始,作为统筹党务工作的总书记或第一书记成为了实际上的政党领袖,勃列日涅夫时期,党章规定总书记为最高负责人。
黨員
在苏联建立初期,党员是先进性的代表。但在20世纪中期后,党员的身份成为一种特权,广大普通党员中的一小部分变成苏联社会中的一个精英或者特权阶层,享受广大苏联公民无法享受的特殊待遇,诸如可以在货品充足的商店内购物,购买外国商品,住房上的特别照顾,享用郊外避暑别墅或者度假地,能够出国旅游,送子女到名校上学,让子女获得优良工作机会(包括入党本身)等。不加入共产党而要进入苏联统治与管理精英阶层实际根本不可能。
但是党员身份也有其风险,特别是1930年代斯大林的大清洗便是针对该党。党员身份是不公开的。要入党必须通过各种委员会批准,个人历史也会被仔细调查。在苏联建立之后出生的几代人的成长过程中,入党成为个人一般都要度过的几个人生阶段之一。儿童会加入少先队,随后在14岁时退出进入共青团,最后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表现出拥护服从党纪党章,或者有合适的后台,就能成为共产党本身的党员。不过党员也有尽义务的责任。共青团员与苏共党员不但要交纳团费党费,还要完成制定的任务与“社会工作”()。
1918年,苏共约有200,000名党员。1923-25年,苏共发起了一场从劳动阶级和农村地区大规模招收新党员运动(“列宁征募”),意图在于使党“无产阶级化”;1925年,苏联1.47亿人中,党员增至1,025,000名[8]。1920年代后期,斯大林也尝试以人数上超过老布尔什维克以减少他们的影响力来稳固自己的地位。1927年,党员人数为1,200,000人[9];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的1933年,苏共党员人数达到了350万。但经过大清洗之后,党员人数降至1939年的190万。
1989年,苏联共产党党员人数为1,900万,大约占苏联全国成年人口的10%。超过44%的党员成分为产业工人,12%为集体农庄庄员。苏共在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的14个设有地方党组织。但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直到1990年之前没有独立的党组织,党务由苏共中央直接负责。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13年6月13日访问莫斯科的犹太博物馆和宽容中心时表示,第一届苏联政府其组成是80%-85%的犹太人。
簡史
蘇聯共產黨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爾什維克派。大致上可以分為下列階段;最初的布爾什維克黨生存在秘密活動以及流亡的歲月中,在俄國十月革命的時候,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並結合其他政黨的力量成為執政黨並進而建立蘇聯,30年代蘇聯共產黨在斯大林的領導之下展開大清洗,在漫長的冷戰期間歷經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時期,最後戈尔巴乔夫執政的時期開始改革,卻也在1991年導致蘇聯瓦解。
加盟共和国分支
后继政党
國家 | 後繼政黨 | 國家元首 | 政府首腦 |
---|---|---|---|
俄羅斯 | 俄羅斯聯邦共產黨 | 俄羅斯聯邦總統 | 俄羅斯總理 |
蘇聯共产党 (1992年) | |||
爱沙尼亚 | 愛沙尼亞民主勞動黨 | 愛沙尼亞總統 | 愛沙尼亞總理 |
爱沙尼亚共产党 (1990年) | |||
拉脫維亞 | 拉脫維亞社會黨 | 拉脫維亞總統 | 拉脫維亞總理 |
立陶宛 | 立陶宛民主勞動黨 | 立陶宛總統 | 立陶宛總理 |
白俄羅斯 | 白俄羅斯共產黨人黨 | 白俄羅斯總統 | 白俄羅斯總理 |
白俄羅斯共產黨 | |||
烏克蘭 | 乌克兰社会党 | 烏克蘭總統 | 烏克蘭總理 |
烏克蘭農民黨 | |||
乌克兰共产党 | |||
摩尔多瓦 | 摩爾多瓦共和國共產黨人黨 | 摩爾多瓦總統 | 摩爾多瓦總理 |
阿塞拜疆 | 阿塞拜疆共產黨 | 阿塞拜疆總統 | 阿塞拜疆總理 |
格魯吉亞共產黨 | 格魯吉亞總統 | 格魯吉亞總理 | |
亞美尼亞 | 亚美尼亚民主党 | 亞美尼亞總統 | 亞美尼亞總理 |
亚美尼亚共产党 | |||
哈薩克斯坦共產黨 | 哈薩克斯坦總統 | 哈薩克斯坦總理 | |
吉爾吉斯斯坦共產黨人黨 | 吉爾吉斯斯坦總統 | 吉爾吉斯斯坦總理 | |
塔吉克斯坦共產黨 | 塔吉克斯坦總統 | 塔吉克斯坦總理 | |
烏茲別克斯坦人民民主黨 | 烏茲別克斯坦總統 | 烏茲別克斯坦總理 | |
土庫曼斯坦民主黨 | 土庫曼斯坦總統 |
历次全国代表大会
历次全国代表大会 | 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 选举主要负责人 | 会议地点 | 会议日期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 明斯克 | 1898年3月13日-3月15日 |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 布鲁塞尔 → 伦敦 | 1903年7月30日-8月23日 |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 | 伦敦 | 1905年4月25日-5月10日 |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 | 斯德哥尔摩 | 1906年4月23日-5月8日 |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 | 伦敦 | 1907年5月13日-6月1日 |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尔什维克)第六次代表大会 | 彼得格勒 | 1917年8月8日-8月16日 | ||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七次代表大会 | 斯维尔德洛夫 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 | 彼得格勒 | 1918年3月6日-3月8日 | |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八次代表大会 | 斯塔索娃 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 → 克列斯京斯基 中央委员会责任书记 | 莫斯科 | 1919年3月18日-3月23日 | |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九次代表大会 | 克列斯京斯基 中央委员会责任书记 | 莫斯科 | 1920年3月20日-4月5日 | |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次代表大会 | 莫洛托夫 中央委员会责任书记 | 莫斯科 | 1921年3月8日-3月16日 | |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 斯大林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莫斯科 | 1922年3月27日-4月2日 | |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 斯大林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莫斯科 | 1923年4月17日-4月25日 | |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 斯大林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莫斯科 | 1924年5月23日-5月31日 | |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 斯大林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莫斯科 | 1925年12月18日-12月31日 | |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 斯大林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莫斯科 | 1927年12月 | |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六次代表大会 | 斯大林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莫斯科 | 1930年6月25日-7月13日 | |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七次代表大会 | 斯大林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莫斯科 | 1934年1月26日-2月10日 | |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 斯大林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莫斯科 | 1939年3月10日-3月21日 | |
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 | 斯大林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赫鲁晓夫 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 莫斯科 | 1952年10月5日-10月14日 |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 赫鲁晓夫 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 莫斯科 | 1956年2月14日-2月25日 |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 | 赫鲁晓夫 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 莫斯科 | 1959年1月27日-2月5日 |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 赫鲁晓夫 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 勃列日涅夫 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 莫斯科 | 1961年10月17日-10月31日 |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 | 勃列日涅夫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莫斯科 | 1966年3月29日-4月8日 |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 | 勃列日涅夫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莫斯科 | 1971年3月30日-4月9日 |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 | 勃列日涅夫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莫斯科 | 1976年2月24日-3月5日 |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 | 勃列日涅夫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安德罗波夫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契尔年科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戈尔巴乔夫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莫斯科 | 1981年2月23日-3月3日 |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 | 戈尔巴乔夫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莫斯科 | 1986年2月25日-3月6日 |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 | 戈尔巴乔夫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伊瓦什科 中央委员会代理总书记 | 莫斯科 | 1990年7月2日-7月13日 |
黨歌
1938年-1952年間的蘇聯共產黨黨歌的旋律跟1944年後的蘇聯國歌旋律幾乎一樣,同是由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作曲,填詞則由列别捷夫·库马契負責。 1952年後蘇聯共產黨使用國際歌作為正式黨歌,而國際歌也曾於1922年-1944年間作為蘇聯國歌。
参考文献
- . Президент России. [2022-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俄语).
- Smith 1988,第71頁.
- Zimmerman 1977,第1頁.
- Zimmerman 1977,第3頁.
- Zimmerman 1977,第2頁.
- Fainsod & Hough 1979,第455頁.
- Kevin McDermott, Stalin: Revolutionary In An Era of War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41-43.
- Chetyrnadtsatyi s"ezd Vseoyuznoi Kommunisticheskoi Partii (b), p. 52.
- Organisational report of the Cenral Commite: Pyatnadtsatyi s"ezd Vesoyuznoi Kommunisticheski Partii-(b), pp. 100-3. This number includes probationary memb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