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08-09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澳洲地區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十一月至四月期間形成。首個被命名的風暴Anika在11月18日被澳洲氣象局升為1級熱帶氣旋。
| 2008—2009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
|---|---|
![]() 氣旋季總結圖 | |
| 氣旋季長度 | |
| 首個系統形成 | 2008年11月18日 |
| 末個系統消散 | 2009年4月28日 |
| 最強風暴 | |
| 名稱 | 哈米甚 |
| • 最高風速 | 215 km/h(130 mph) (10分鐘平均風速) |
| • 最低氣壓 | 924 hPa(mbar) |
| 氣旋季統計 | |
| 熱帶低氣壓數 | 23 |
| 熱帶氣旋數 | 11 |
| 強烈熱帶氣旋數 | 3 |
| 死亡人數 | 4人直接, 1人非直接 |
| 財產損失 | $1.033億(2009年美元) |
| 相關條目 | |
| 澳洲氣象局熱帶氣旋等級 | ||||||
|---|---|---|---|---|---|---|
| 等級 | 風速 | |||||
| 持續風速 | 陣風 | |||||
| 5級 強烈熱帶氣旋 | ≥108節 ≥199公里每小時 | ≥152節 ≥281公里每小時 | ||||
| 4級 強烈熱帶氣旋 | 86-107節 158-198公里每小時 | 122-151節 226-280公里每小時 | ||||
| 3級 強烈熱帶氣旋 | 64-85節 118-157公里每小時 | 90-121節 167-225公里每小時 | ||||
| 2級 熱帶氣旋 | 48-63節 88-117公里每小時 | 68-89節 126-166公里每小時 | ||||
| 1級 熱帶氣旋 | 34-47節 63-87公里每小時 | 49-67節 91-125公里每小時 | ||||
| 熱帶低氣壓 | ≤33節 ≤62公里每小時 | ≤48節 ≤90公里每小時 | ||||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徑90度和西徑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U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阿尼卡(Anika)
| 2級 熱帶氣旋(BoM) | |
| 熱帶風暴(SSHWS) | |
![]() | |
| 持續日期 | 2008年11月18日-2008年11月22日 |
|---|---|
| 強度 | 95 km/h(60 mph)(十分鐘) 990 hPa(mbar) |
強烈熱帶氣旋比利(Billy)
| 4級 強烈熱帶氣旋(BoM) | |
| 3級 熱帶氣旋(SSHWS) | |
![]() | |
| 持續日期 | 2008年12月17日-2008年12月28日 |
|---|---|
| 強度 | 175 km/h(110 mph)(十分鐘) 950 hPa(mbar) |
熱帶氣旋夏洛特(Charlotte)
| 1級 熱帶氣旋(BoM) | |
| 熱帶風暴(SSHWS) | |
![]() | |
| 持續日期 | 2009年1月8日-2009年1月12日 |
|---|---|
| 強度 | 85 km/h(50 mph)(十分鐘) 987 hPa(mbar) |
熱帶氣旋多米尼克(Dominic)
| 2級 熱帶氣旋(BoM) | |
| 熱帶風暴(SSHWS) | |
![]() | |
| 持續日期 | 2009年1月22日-2009年1月27日 |
|---|---|
| 強度 | 95 km/h(60 mph)(十分鐘) 976 hPa(mbar) |
熱帶氣旋弗雷迪(Freddy)
| 1級 熱帶氣旋(BoM) | |
| 熱帶風暴(SSHWS) | |
![]() | |
| 持續日期 | 2009年2月2日-2009年2月10日 |
|---|---|
| 強度 | 85 km/h(50 mph)(十分鐘) 992 hPa(mbar) |
強烈熱帶氣旋哈米甚(Hamish)
| 5級 強烈熱帶氣旋(BoM) | |
| 4級 熱帶氣旋(SSHWS) | |
![]() | |
| 持續日期 | 2009年3月4日-2009年3月11日 |
|---|---|
| 強度 | 215 km/h(130 mph)(十分鐘) 924 hPa(mbar) |
強烈熱帶氣旋伊爾莎(Ilsa)
| 4級 強烈熱帶氣旋(BoM) | |
| 3級 熱帶氣旋(SSHWS) | |
![]() | |
| 持續日期 | 2009年3月12日-2009年3月27日 |
|---|---|
| 強度 | 165 km/h(105 mph)(十分鐘) 958 hPa(mbar)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 01U (Bernard)
| 熱帶低氣壓(BoM) | |
| 熱帶低氣壓(SSHWS) | |
![]() | |
| 持續日期 | 2008年11月21日-2008年11月22日 |
|---|---|
| 強度 | 35 km/h(25 mph)(十分鐘) 998 hPa(mbar) |
風暴時間表

風暴名稱
雅加達熱帶氣旋警告中心
- Anggrek(未用)
- Bakung(未用)
- Cempaka(未用)
- Dahlia(未用)
- Flamboyan(未用)
莫爾茲比港熱帶氣旋警告中心
- Alu(未用)
- Buri(未用)
- Dodo(未用)
- Emau(未用)
- Fere(未用)
- Hibu(未用)
- Ila(未用)
- Kama(未用)
- Lobu(未用)
- Maila(未用)
澳大利亞國家氣象局
| 熱帶氣旋名字列表 | |||||
|---|---|---|---|---|---|
| Anika | Anthony | Alessia | Alfred | Ann | |
| Billy | Bianca | Bruce | Blanche | Blake | |
| Charlotte | Carlos | Cathy* | Caleb | Claudia | |
| Dominic | Dianne | Dylan | Debbie | Damien | |
| Ellie | Errol | Edna | Ernie | Esther | |
| Freddy | Fina | Fletcher | Frances | Ferdinand | |
| Gabrielle | Grant | Gillian | Greg | Gretel | |
| Hamish* | Heidi | Hadi | Hilda | Harold | |
| Ilsa | Iggy | Ita | Ira | Imogen | |
| Jasper | Jasmine | Jack | Joyce | Joshua | |
| Kirrily | Koji | Kate | Kelvin | Kimi | |
| Laurence | Lua | Lam | Linda | Lucas | |
| Magda | Mitchell | Marcia | Marcus | Marian | |
| Neville | Narelle | Nathan | Nora | Noah | |
| Olga | Oswald | Olwyn | Owen | Odette | |
| Paul | Peta | Quang | Penny | Paddy | |
| Robyn | Rusty | Raquel | Riley | Ruby | |
| Sean | Sandra | Stan | Savannah | Seth | |
| Tasha | Tim | Tatjana | Trevor | Tiffany | |
| Vince | Victoria | Uriah | Veronica | Verdun | |
| Zelia | Zane | Yvette | Wallace | -------- | |
†Hamish 和 Cathy 在2009年6月被除名,澳大利亞國家氣象局還沒有宣佈被那些名字取代。[2]
參考文獻
內部連結
外部連結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澳大利亞國家氣象局(TCWC's 珀斯, 達爾文 & 布利斯本)(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雅加達熱帶氣旋警報中心.
- 世界氣象組織
- 熱帶氣旋衛星影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