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HQ124

2014 HQ124被歸類為具有潛在威脅阿登型近地天體,直徑大約400(1,300英尺),是一顆次公里級小行星。它於2014年6月8日以3.25月球距離(LD)掠過地球[8]。它是由NEOWISE於2014年4月23日發現的[2]。依據估計,撞擊事件的能量相當於2,000百萬噸的TNT,並會創建一個5 km(3 mi)撞擊坑[9]新聞媒體誤導性地將其昵稱為“野獸” [10]2014 HQ124以前在1952年曾經以近似的距離掠過地球[8],並且至少在2307年之前不會再次如此接近地球[11]雷達影像表明它可能是接觸聯星[12]

2014 HQ124
阿雷西博天文臺於2014年6月8日拍攝的{mp
发现[1][2]
發現者NEOWISEC51
發現日期2014年4月23日
編號
小行星分類NEO · Aten · PHA[1][3]
軌道參數[3]
曆元 2020年5月31日(JD 2459000.5)
不確定參數 1
觀測弧4.09 yr (1,495日)
遠日點1.0712 AU
近日點0.6303 AU
半長軸0.8508 AU
離心率0.2591
軌道週期287 日
平近點角97.870°
軌道傾角26.371°
升交點黃經257.56°
近日點參數144.51°
與地球最小軌道相交距離0.0084 AU(3.27 LD
物理特徵
自轉週期>16 h[4][5]
幾何反照率0.291±0.216[6][7]
光譜類型S (assumed)[4]
絕對星等(H)18.9[1][3]

    軌道

    2014 HQ124繞太陽公轉的週期為9個月,距離為0.6-1.1AU(287天,半長軸為0.85AU)。它的軌道相對於黃道離心率為0.26,傾斜度為26°[3]

    2014年的接近

    2014 HQ124 在2014年6月的雷達影像。

    2014年6月6日,當這顆小行星在時鐘座的南部時,亮度變到大約視星等13.7[13],2014年6月8日,這顆小行星最接近地球的距離為3.25月球距離時,穿過天球赤道,使其成為北半球的天體。然而,它與太陽的距離,也就是離日度大約是20°[13],因而在最接近地球的途中迷失在暮光中。金石深太空網路於2014年6月8日稍晚的時刻觀測了這顆小行星[14],當時小行星的距離在3.6到3.8月球距離之間[12]

    2014 HQ124 軌道顯示高傾角和在2014年飛掠過地球飛
    從地球上看到的2014 HQ124在天空軌跡,帶有12小時運動標記

    物理特性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NEOWISE任務進行的調查,測量出 2014 HQ124的直徑介於0.409±0.168公里,和基於18.9的絕對星等,其表面的反照率0.291±0.216[6][7]

    金石的雷達觀測表明,該物體是細長的,形狀不規則,測量其長軸至少是370(1,200英尺)蘭斯·本納懷疑它是一個接觸聯星,是由兩個物體合併組成的,形成一個具有瓣狀的小行星[12]

    天文學家通過光度的觀測以及隨後由{{|布萊恩·華納|Brian D. Warner}}的"可接近近地天體調查任務"(MANOS ,Mission Accessible Near-Earth Objects Survey)的"協作小行星光曲線連結",確定2014 HQ124自轉週期至少為16小時[4][5]。雖然該物體的光譜類型是未知的,但華納根據其高反照率假設它是S-型小行星,這是石質小行星的典型特徵[4]

    相關事件

    一般而言,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個大小與2014 HQ124相當的物體掠過地球附近一次[15]。類似的事件,其它直徑超過100米的小行星已經或很快即將以小於4LD(地月距離)的距離掠過地球,包括:

    • 4179 圖塔蒂斯(直徑〜3,000米)在2004年9月29日以4.0LD通過。
    • 2004 XP14(直徑〜500米)在2006年7月3日以1.1LD距離通過。
    • (308635) 2005 YU55(直徑〜360米)在2011年11月8日以0.8LD距離通過。
    • 2014 EG45(直徑〜140米)在2014年3月4日以3.2LD距離通過 [16]
    • (357439) 2004 BL86 (直徑〜600米)在2015年以3.1LD距離通過[17]

    相關條目

    • 2014年小行星接近地球清單

    參考資料

    1. . Minor Planet Center. [2020-03-08].
    2. . IAU Minor Planet Center. 2014-04-28 [2014-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6). (K14HC4Q)
    3. (2018-05-27 last ob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2020-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7).
    4. . Asteroid Lightcurve Database (LCDB). [2020-03-08].
    5. Thirouin, A.; Moskovitz, N.; Binzel, R. P.; Christensen, E.; DeMeo, F. E.; Person, M. J.; et al. .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December 2016, 152 (6): 163. Bibcode:2016AJ....152..163T. ISSN 0004-6256. S2CID 54090944. arXiv:1607.03517可免费查阅. doi:10.3847/0004-6256/152/6/163.
    6. Mainzer, A. K.; Bauer, J. M.; Cutri, R. M.; Grav, T.; Kramer, E. A.; Masiero, J. R.; et al. . NASA Planetary Data System. June 2016: EAR-A-COMPIL-5-NEOWISEDIAM-V1.0. Bibcode:2016PDSS..247.....M.
    7. . Small Bodies Data Ferret. [2020-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7).
    8. (last observation: 2014-06-10; arc: 48 days). [2014-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7).
    9. Mike Wall. . Scientific American. 2014-06-06 [2014-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7).
    10. @AreciboRadar. (推文). 2014-06-08 Twitter.
    11. . Twitter: Michael Busch. 2014-06-10 [2014-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12. Dyches, Preston. . JPL new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2014-06-12 [2014-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14).
    13. . NEODyS (Near Earth Objects – Dynamic Site). [2014-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4).
    14. Dr. Lance A. M. Benner. . NASA/JPL Asteroid Radar Research. 2014-05-30 [2014-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6).
    15. .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2014-06-06 [2014-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16. (last observation: 2014-04-04; arc: 24 days). [2014-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7).
    17. (last observation: 2013-03-12; arc: 9.1 years). [2014-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7).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